01
昨天闺蜜在电话里愤愤不平地说她和老公吵架了,吵得很凶,却只因一件小事。
闺蜜和女儿说好了只看30分钟电视,可时间到了节目未演完,孩子仍然继续的坐在电视机前面,闺蜜刚唠叨了两句,孩子爸爸就出来当起了和事佬,“她都上了一天学了,你就饶了她,让她轻松一下吧。”
闺蜜听可不乐意了,"什么叫饶了她,难道我做了什么迫害闺女的事儿?"
就这样两人就你一言我一语,音调也越来越高,直到女儿摔门的一阵闷响,二人才停止了“战斗”,嘴上虽停了,可心里都憋着气,互不理睬。
闺蜜在电话里气鼓囊囊地说:“说她爸吧,平时让他管他不管,我一管他就来拆台,自从这孩子三岁以后,我们最近吵的架,比没孩子前,一年的都吵的多。"
大概闺蜜夫妇俩,都觉得自己是这些争吵中的受伤者吧,我们往往最容易关注到的就是自己的感受,却常常忽略了那个被“夹”在中间的孩子。
我们常说家庭是孩子最好的课堂,父母皆是孩子最好的引导者。
但若父母在教育的标准上出现了分歧,并且都毫不掩饰的在孩子面前表现出来,这不但无法起到对孩子的教育作用,反倒会让孩子在茫然中迷失方向,在父母对于掌控权的争夺中受到伤害。
02
除了这种"拆台式育儿",还有一种"拱火式育儿"更是家庭关系里的“杀伤性武器”。
前不久在网上看到一个视频,一个女孩不知道因为什么激怒了妈妈,妈妈抽出藤条就是一阵猛抽,而一旁的爸爸倒是没有和妈妈“唱反调”,却在一旁拿着手机一边录像,一边火上浇油地说道:“你打吧,继续,有本事你打死他!”
妈妈一听丈夫这么说,打的更用力了,直接用脚踹向了女孩,丈夫还在一旁说个不停。
这位妈妈在教育孩子时暴力相向,本就情绪十分激动,甚至把自己的负面感受全都施加在了孩子身上,处于一种不理智的状态。这个时候恰恰是需要爸爸站出来干预的时候,可爸爸却在一旁往火里添柴,冲伤口上补刀。
当两个本该保护自己的至亲,都站在对立面上,露出凶狠或冷漠的模样时,孩子只好蜷缩在角落,感觉到的不只是肉体上的痛苦,还有心理上的无所依靠。
03
"拆台式育儿"的结果是父母之间互相埋怨,而孩子在面对一件事情时就会不断的去尝试突破底线,觉得有人会帮自己让路。
而"拱火式育儿",看上去父母是想着一个方向,而实际上其中也夹杂着夫妻双方在情绪上的矛盾,表现出被挑衅过后的“过度”的反应。
不管是"拆台式育儿"还是"拱火式育儿",都动摇着家庭内部的三角结构,
需要父母共同参与教育的情况并不少,那要怎么做呢?
1.俗话说,“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父母是两个不同的独立个体,有不同的观点不足为奇。但不同的观点不能作为在孩子面前争吵的起点,父母可以在私下进行商量,找到其中的平衡点或说服对方的理由,在孩子面前呈现的需要是达成一致的结果,让孩子清楚的看到,家里的教育者虽然有两个,但家庭规则都是统一的。
2.当父母其中有一方处于不冷静的状态时,另一方要做配偶情绪上的安抚者,而非怂恿者,建议对方先离开处理情绪后,自己再用平和的状态向孩子重申规则。
3. 即使在教育过程中,夫妻关系也应该是先于亲子关系的。夫妻关系处于良性互动、和谐沟通的状态,才能避免在教育孩子时,相互较劲儿,把两人之间心里的埋怨和委屈,换种形式迁怒于孩子,这不过是把自我情绪的发泄披上了教育的“外衣”。
【今日话题】:
除了这两种育儿方式,你还见过哪些“奇葩”的育儿方式呢?欢迎在评论区留言讨论!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本人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sosokankan.com/article/323826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