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言
纵观古代,最富裕的王朝,莫过于宋代。北宋年间,政治清明、社会稳定,农业与手工业得到迅猛发展,最终造就了一个煌煌盛世。
在川蜀地区,甚至出现了名为交子的纸币。这足以说明:北宋时期的货币思想与经济体系,在世界上都处于领先地位。
宋代交子
交子虽然代表了当时崭新的经济形势,但它的出现,却不是一蹴而就的。据相关史料记载:纸币思想的萌芽,并非在北宋时期出现。早在唐代中后期,当时社会中便已经出现了飞钱,这标志着货币思想史上的一次大进步。
铜钱的不便性促成飞钱的产生,是经济繁荣的表现
飞钱最早出现在史料中,应该是唐宪宗元和六年(811年):"茶商等公私便换见钱,并须禁断。"这里提到的"便换",就是飞钱最早的称呼。
最先使用飞钱的人群,是茶商们。他们主要活跃在两湖与江淮地区,依靠贩卖茶叶来获取利润。在买卖的过程中,茶贩们都需要带上大批铜钱。
这样,商贩不仅缺少安全性,更是要负担相应的运钱成本。如此一来,由官府牵头组织的"飞钱",便应运而生了。
(一)飞钱的使用办法
据《新唐书·食货志》记载:"时商贾至京师,委钱诸道进奏院及诸军、诸使、富室,以轻装趋四方,合券乃取之,号飞钱。"
当时,全国各地都在京城(长安)设立了一个专门的办事机构,史书上称"进奏院"。它不仅要负责与中枢朝廷直接联络,也需要代表地方官府向上汇报情况,顺便把地方上的赋税给交了。
飞钱出现之前,进奏院交税时,总要从地方上抽调铜钱。这么一来,光是花费在路上的人力物力与时间,都是一笔不小的开支。
但飞钱出现后,这种情况便得到了很大改善。商人来到京城后,将自己携带的大量钱币直接存放在进奏院。这时候,相关的工作人员便会开出一张单据,上面标明这笔钱的数目、日期与商人的具体信息等。
在标注好信息后,进奏院还会将这张单据一分为二,一半给商人,一半留下,并命专人送回到地方上去。商人回到地方上后,便会拿着一半单据去官府兑钱。再经过核实后,这笔钱便会一文不少地取出来。
这张单据,就是"便换"。因为它携带起来很是方便,像钱币一样飞来飞去,故而得名为飞钱。不过,需要指出的是,飞钱并非是货币,不具有购买与贮藏的能力。从它行使的兑换职能来看,它更像是一种另类的"支票"。
(二)最早的"支票"——书帖
既然说到支票,那就来谈谈唐代出现的另外一种的货币单据,叫做书帖。与飞钱相比,书帖反而更像是支票。
书帖上面写有:付款金额、出帖日期、支付时间以及收款人的姓名等重要信息。只要有人拿着这张小小的书帖,便能到指定的商铺去兑换现金。
与现代支票唯一的区别是:支票提前印好,需要用时再填写下金额就行了;而反观书帖,则是一种临时书写的便条,过了这个时效性,也就作废了。想想也能理解,毕竟当时的防伪手段还不是很发达,导致书帖也很容易被伪造。
现代支票
(三)飞钱、书帖出现的根本原因
为何飞钱、书帖这样的单据,会出现在唐代中后期呢?实际上,这与当时的社会局势、历史背景以及经济发展水平,都有着密切关联。
其一,唐代中期以来,商业蓬勃发展。
平心而论,唐初以及盛唐时期是政治与经济,都是比后期要稳定的。但这一时期的治世,多来自于自然经济的突出贡献。
唐代建立后,李世民注重民生,大力推行农业发展,主张轻徭薄赋,以此鼓励百姓进入休养生息的状态。如此一来,唐朝年间的稳定社会,源自于百姓能安居乐业。只有这样,以农业为主的自然经济才能发挥出重要作用。
古代鼓励农业发展
但到了唐代中期以来,经过开元盛世的刺激,唐代的经济再度得到发展。人们吃穿不愁,自然会追求更进一步的享受。正因如此,唐代的商业与手工业也迅速发展,从而促进了娱乐行业的兴盛。
就像是品茶,在魏晋南北朝时期,它只是名士与贵族才有资格享受的东西。但在唐代,却成了老百姓最喜欢的一种饮品。而巧合的是,率先使用飞钱的,正是这批将茶叶带到中原地区的茶商们。
唐代百姓爱喝茶
综上,当唐代商品经济发展起来以后,原本笨重的钱币已经跟不上商品流通的速度,所以飞钱的出现恰到好处。
其二,为解决钱荒,飞钱成为铜钱的替代品。
伴随着唐代商业的飞速发展,"钱贵或轻"的钱荒现象,也变得越来越严重。只可惜,唐代统治者没有意识到"钱帛兼行"政策的失误,在商品经济飞速发展的情况下,依旧坚持以布帛为货币。
但唐代官府收取赋税,却还是只用铜币。这种矛盾的货币政策,使得铜币的价值越来越高。而飞钱的出现,恰好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这个现状。
唐朝铜钱
因为它既免去了铜币在运输时的成本,也能代替铜币继续在市场贸易中流通,从而保证商品流通的速度,不会因为钱币的增值而放慢。
除此之外,造成钱币增值的另一个主要原因,便是铜币大量外流。可在飞钱出现之后,这种情况也得到了一定的限制。因为钱币本身不用再运输了,这就极大避免了它外流的可能性。
边境贸易导致铜钱外流
其三,印刷术得到突破性的发展。
结合北宋交子诞生的原因,也能反推出飞钱出现的一个重要原因。到了唐代中后期,由于手工业的飞速发展,导致当时的印刷术也得到了增强。
据相关史料记载:唐代已经出现了雕版印刷术,可以批量印刷书籍、单据等。这同样为飞钱的发展,提供一定现实基础。
雕版印刷术
飞钱与唐代信用业
除了上述三点以外,飞钱的诞生,还与唐代出现的信用体系有着直接关联。换句话说,唐代的信贷产业,才是支撑飞钱能得以施行的基础因素。
信用,也叫信贷。受时代局限性的影响,唐代统治者的货币思想的确落后。这导致货币供给量无法满足长期繁荣的商品交换与流通。在这种情况下,唐代的信用体系也逐渐成型。
以唐代的都城长安为例,当时的市场中,出现了以信用为基础的"金融机构"。最常见的,便包括货币借贷与存款业务。
繁华的长安
(一)唐代的贷款业务
唐代的贷款业务,分为两种,一是官营,二是民营。
官营的主体自然是官府,据《唐会要》记载:"武德元年十二月,置公廊本钱,以诸州令史主之,号捉钱令史。每司九人,补于吏部,所主才五万钱以下,市肆贩易,月纳息钱四千文,岁满授官。"
《唐会要》
负责朝廷借贷的官职,叫做"捉钱令史"。在经过他的评估核算后,会将朝廷下拨的款项作为本钱,放贷给其他机构,然后靠着月利息来维持机构的开销。
民营的主体,则是一些富豪、商人或贵族之家。依据借贷人的经济实力,他们会决定两种放款方式。
古代富豪剧照
一种是无需物品担保的人,虽然有较大风险,但收入也很可观。这类人,往往有一定经济能力。而另一种,则需要抵押相应物品,这说明他们的经济能力一般,可能会偿还不了贷款。
(二)存款的地方——柜坊
早在开元年间,一种叫做柜坊的商业平台,便悄然兴起了。在商品经济发达的情况下,传统的钱币已经无法满足商人之间的贸易往来。
彼此之间有长期往来的商人,为了便捷支付,便会以自身信用作为担保,指定或专门开设一家柜坊,用于合作伙伴能更加快捷地进行支付与提现。前文说到的最早支票——书帖,也是因此而产生的。
(三)银行的前身——寄附铺
所谓寄附铺,便是专门为客户保管财产与贵重物品的信用机构。无论是商家,还是普通百姓,都可以在这里寄存或出售货物。
值得肯定的是,唐代统治者禁止寄附铺以客户的私人财产谋取暴利。
唐律中有提到:"诸受寄财物,而辄费用者,坐赃论减一等。诈言死失者,以诈欺取财物论减一等。"由此可见,唐代法律才是确保信用业能维系下去的主要因素之一。
仿寄附铺
结语
唐代的信用业是相当发达的,而飞钱的办理机构,正是官府运营的进奏院。换句话说,飞钱诞生的根源,是朝廷以国家信用作为担保而衍生出的一种有力凭据。
商人无利不起早,能让他们心甘情愿相信的,也只有官府了。而纵观历朝历代,国家信用自然是最为可靠的。在唐代综合国力迅猛发展的前提下,人们也更加愿意信任官府。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本人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sosokankan.com/article/323580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