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教育 > 在理工科院校读新闻传播,是一种什么样的体验?

在理工科院校读新闻传播,是一种什么样的体验?


从夏天到冬天,每一天都喜欢。

文 | 团子


“我一直以为你今年还接着考中传,然后去北京上学了。”

“哈哈,我也没有想到有一天我会在合肥读书。”

“而且我听谁跟我说你去科大了,我就在想科大还有新闻传播吗?”


十二月的某个周六晚上,我和一位一年多未见的好朋友一起吃了饭。她在格拉斯哥读金融硕士,顺利完成论文答辩,拿到硕士学位,现在已经毕业回国了。而与她同一届毕业的我今年九月才刚刚开始读研究生,在学校读书的日子还有两年。


其实,对于「科大有新闻传播这个专业」的疑问,她不是第一个问我的人,当然也不会是最后一个。


平时参加校园活动,遇到其他学院或者实验室的研究生,问我在哪个学院时,往往大概率情况下是对方一脸疑惑,“我们学校还有人文学院吗?”但偶尔也会遇到一些百事通,“你是人文学院的啊,太好了,我终于认识一个人文学院的了。”


作为一名在理工科院校读新闻传播的文科生,来这里的第167天,我发现我越来越爱这个地方。学校和外界好像有一个结界,象牙塔有更多的同龄人,这里的生活安静有序;而偶尔去外面的世界才发现原来这里是合肥,那个人间烟火气息地。


安静


每年的八月和十二月,我们实验室会有个重大的项目「非遗进科大——国家级非遗传承项目中国手工造纸技艺传承与发展研修班」开幕。我作为会务志愿者之一,每周有一天值班,从早上八点半到下午五点半,全程跟着研修班的同学听课,然后负责拍照和解决可能临时发生的问题。


研修班的成员是来自全国各地的手工纸传承人,他们年龄不同、纸种不同、工作岗位不同,但都从事于手工纸行业,来科大研修学习手工纸知识。有次上课结束后,授课老师委婉地告诉学员,“我们学校每个地方都比较安静,咱们学员来上课也要入乡随俗哈。”


我听完微微一笑,然后点点头。刚开学的时候,我每天晚上都要上课到九点半。然后在回去的路上我和黄黄、幼京、鸡腿总会聊得特别开心,其实现在也想不起来当初聊了什么那么好笑,但总有一种快乐的情绪包围着我们。


一开始我会觉得很奇怪,怎么校园里匆匆走过的学生,或三俩低声交谈或一个人背着大大的双肩包快步前行。路上经过的同学都安安静静,反而衬托出我们的与众不同。后来,随着时间的推移,可能因为我们的课业负担重了点,大家也都有了自己要忙的事,我们在一起的时间也少了不少。


我因为实验室的项目和研究生院的搬砖工作多,一个人独处的时间多了之后,慢慢发现整个学校的氛围很安静。


不论是早上从黄山路校门进学校沿着天使路走向图书馆,还是中午买完咖啡走金寨路校门沿着郭沫若路去二教的路上,或者是晚饭后和好友在水报后的石榴园里散步,又或者是结束了一天的学校踏上回寝室的路,好像每时每刻在校园里都是安静的。

从夏天的蝉鸣蛙叫到秋天的啾啾鸟鸣再到冬天簌簌雪落,我越来越喜欢走在校园的路上享受大自然的声音。从北区到东区的十几分钟,似乎也因为有趣而期待。



当我开始有这种转变后,可能我已经被“逐渐科化”。而真正让我发现我已经开始“科里科气”,是因为跨年那天晚上小师姐问我有什么新年flag,我立刻回了句,“我想多发论文。”


我好像不是学新闻的


作为一名金融跨新传的学生,在我考研备考期间就无数次的幻想。本科学新闻的同学都在上什么样的课程?新传专业的研究生又会修什么课?而当我真正在科大学新闻与传播时,我发现这里的课程更多与传播相关,新闻实务类的训练并不多。


从我们这一届开始将全部招收全日制的学生,所以周一到周五都可以排课,理论上研一就可以修完课程。我这一学期总共修了七门课,两门专业必修「新闻传播学研究方法」、「中外新闻传播史」,四门专业选修课「健康传播」、「跨文化传播」、「影视动画创意」、「西方哲学史」以及一门公共必修课。


(2019-2020年第一学期课表)


其中,我喜欢三门课。(排名不分先后)


第一个是新闻传播学研究方法,主要介绍三大基本研究方法,即实地调查、内容分析和实验法。林老师上课特别认真,会带着我们一步步操作SPSS系统,耐心解决提出的每个问题。有时她会分享自己在做课题项目时遇到的预料不到的情况,或者吐槽一些令人啼笑皆非的要求。在林老师的课堂上,我感觉自己就像一个嗷嗷待哺的婴儿,希望老师多上几节课多讲些内容。


第二个是外系的一门专业必修课,张老师的西方哲学史研究。上过张老师的课就可以理解“如沐春风”的感觉,就像一位智慧长者在细数哲学的发展脉络,介绍每位著名的哲学家思想和故事。老师的记性特别好,几次课后就基本上记住了全班的名字,以至于在一次课程汇报前老师脱口而出我的名字并表扬了我们小组的作业时,我对老师的好感度直线up。


第三个是方老师的中外新闻传播史,方老师的课堂上大家发言最积极,我们也总把老师的提问方式戏称为“苏格拉底式诘问”


第一节课的时候老师就提出了自己最大的疑问,“我改大家卷子的时候发现,大家写作文开头都很喜欢用,‘正如狄更斯在《双城记》中所言,这是一个最好的时代,也是最坏的时代。’有没有人能给我解释一下这句话的意思和小说的历史背景呢?”


我的试卷中也写了这句话,因为看别人答题用过,感觉这句话从字面意思理解是科学技术有两面性,在没有看过《双城记》的情况下就这样草率地使用了。老师话落,全班的气氛一下安静了,没有人出来回答这个问题。


一般上方老师的课,老师问我们看过什么书或者什么电影没,反应都是一片沉默。所以每次上完新闻传播史的课,我都会感概自己看的书实在太少,于是在课下找一找老师上课提到的书看,恶补一些人文社科类的知识,希望自己能保持阅读的习惯,并多加思考。


手工纸实验室


今年腊月二十七回家的我,在吃年夜饭时,亲戚问我学校的一些情况。

“我听你妈说你特别忙,你平时在学校忙些什么呀?”

“哦,上课、写论文、在实验室做项目之类的。”

“啊,你们读新闻的还有实验室啊?还要做实验?”


当然,我们的实验室是不同于理工科实验室的,我导师一直在研究手工纸的传承与发展,所以我们有一间堆满全国各地各种种类手工纸的实验室,里面有拉力测量仪、白度测量仪以及显微镜等仪器。


(实验室内部照片不能放,放点开会日常吧)


但我们的实验室日常并不是用这些仪器做测量,而是做一些人文社科的基金项目,写项目申请书、整理调研录音、写调研报告、做数据分析等等。我导师太忙了,见到他的次数也不多,所以我们平时做项目主要由博士师兄指导。


过年前,恰逢两个项目要结项,整个实验室的人都在忙碌,全力扑向项目调研报告的撰写。今年跨年夜,导师晚上开项目推进会直到晚上十一点半。从大三那年的跨年夜我一个人在宿舍写总结报告开始,我就立下明年我一定要去现场看跨年演唱会的flag,这个愿望两年过去了也没有实现。


我之前很少去实验室学习,因为平时在东区上课,下课了就直接去图书馆,找图书资料也很方便。考完期末考试我才开始每天呆在实验室里,和小伙伴们一起熬夜做数据图表写分析,听师兄师姐说一些项目的注意事项,可以不懂就问,可以一起聊最近的生活学习。


我慢慢开始喜欢实验室的氛围,一群人为一件事在一起工作、一起学习,相比于一个人的时候效率也提高了不少。师兄会给我们讲什么是调节变量、什么是中介变量、怎么样建立模型;师姐会分享她的经验、提供参考方案、拓宽我们的研究思路;同届的小伙伴会互帮互助,哪里要注意、哪里数据有问题、怎么样做更好。


有天中午在实验室午休闲聊的时候,登登说,“最近好忙啊,我们天天呆在实验室都没有时间去谈恋爱了。”我突然才开始意识到,为什么学校会有像「美丽邂逅」和「一周CP」这样的相亲类活动,大概因为在这里真的有太多要去做的事情,而如果你不主动社交又没有什么兴趣爱好的话,认识异性的概率降低了太多太多。


别具一格的校园活动


科大虽然是理工科的院校,但是讲真人文素养类的演出真的不算少。频率大概每月两次高质量的大型演出,邀请著名的乐团、舞团、剧团来东区大礼堂表演,并免费为全校师生提供门票。


中国音乐学院演奏的「中国民族音乐知多少」余音绕梁;莫斯科柴可夫斯基音乐学院交响乐团有“一位闪耀而活跃的俄罗斯指挥家”;上海音乐学院民族管弦乐团奏响传统民族乐器二胡、古琴、琵琶、唢呐;古巴西班牙舞蹈团演绎的舞剧「剧院魅影」热情如火。


学校里的社团也很多,我加入了学校的摄影协会,我们开过摄影交流会、办过校园摄影活动、为其他社团举办的活动拍照等等。


有次我和摄影协会的一个大佬级的师兄一起给话剧社拍定妆照,因为当天下午时间太赶,在美妆协会只有一位男化妆师的情况下,我撸起袖子开始给男演员化妆,第一次给男生化妆下手有点重,出来的片子大概是我摄影史上的“滑铁卢”


(此处没有照片!我不会放出来的哈哈)


十二月是学校社团的主题活动月,因为各大社团每年都会有评审,关系到这个社团是否能够继续办下去,所以年底的时候社会演出特别多。话剧社的年度大戏「牛奶、草莓、咖啡壶」、舞蹈团的「赤心」、相声协会「相声之夜」、山南公社的「嘻哈之夜」、动漫协会的「动漫之夜」,各有各的精彩。


当然,作为一所研究生人数比本科生多一倍的研究型大学,科大的学术报告每周都有很多场。“大师论坛”来过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David J. Wineland教授、菲尔兹奖得主丘成桐教授。但在我去听过一次墨子沙龙后,我发现自己很难理解这些知识后,也就不去听这些我不懂的讲座了。


我们系的讲座主题是「科技人文大讲堂」,国内外的传播学学者会来给我们做分享,中英文讲座皆有。有分享科学教育的,有介绍图书馆文博管理的,有讲授研究方法的,有做计算传播学的,有神经认识方面的,总体上和科学传播的相关性强。


开学前我问师兄,“我们学校的传播学排名不高,你觉得实际上怎么样?”。

师兄只回答了我,“你来了就会知道,科技传播方向一定是全国前列。”我想我现在心中已经有了答案。


END


如果形容这四个月的生活,我会用两个字——充实。在这里,我遇见了无话不说、心有灵犀的好朋友,了解我从未学习过的新知识,接触更多优秀的人、优质的学习资源,沉浸在安静的学习氛围中。很幸运来到这里,更幸运的是我喜欢这里。


罗曼·罗兰在《米开朗基罗传》的开篇写道,“世上只有一种真正的英雄主义,那就是在认识生活的本来面目后依然爱它。”


我记得在英语复试的时候,我临时发挥了一句,“USTC is my favorite university in China.”老师追问了一句为什么,没有准备这道题的答案。我看了眼窗外,“Maybe I am fall in love with the natural environment and learning atmosphere.”


平时在图书馆写作业累了或者注意力不集中,我都会戴上耳机听听音乐。有天在《你的答案》这首歌下面,看到一条让我充满力量的热评。


“每个人都会有一段异常艰难的时光,生活的窘迫、工作的失意、学业的压力或者爱的惶惶不可终日。挺过来的,人生就会豁然开朗。挺不过来的,时间也会教会你怎么与它们握手言和,所以你都不必害怕的。”


我想起大学辅导员在我写的一篇考研经历的日志下面留言,鼓励我按照自己内心的想法勇敢行动。当我在做决定报考科大新传的时候,我也不知道这个决定对不对,但是时间告诉我,“这个地方很值得,一定要去做你热爱的事情。”



文章来源同名微信公众号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本人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sosokankan.com/article/3234145.html

setTimeout(function () { fetch('http://www.sosokankan.com/stat/article.html?articleId=' + MIP.getData('articleId')) .then(function () { }) }, 3 * 1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