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丨虎妈(文章原创 ,版权归本人所有,欢迎宝爸宝妈们转发分享)
引言
随着社会的发展与进步,教育孩子的理念也在与时俱进。家长们基本上不再认为棍棒下出孝子,反之则是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地跟孩子讲道理,通过言语上的交流来教育孩子而不是用拳头交流。
但是这个方法有时候似乎并不是那么适用,尤其是当孩子小的时候,对他讲道理可能听不太懂,或者说这样做的收效甚微。
小案例
上次和亲戚一起去逛街,她孩子看上了一款玩具,于是便吵着闹着要买,因为前几天已经给他买了一个玩具了,所以亲戚拒绝了孩子的要求。
于是孩子便是当街大哭,亲戚尝试讲道理但是却没有什么用,于是亲戚走开了,叫我去劝一下孩子。
我硬着头皮上但是没想到我跟孩子讲道理宝宝竟然停住不哭了。这也是让我很惊奇,之后才慢慢知道,原来这就是叫做“第三者效应”。
什么是“第三者效应”?
第三者效应是由二十世纪中期美国的一名教授提出来的。通俗一点解释就是在两个人因为矛盾争吵并且看似不可调和时,这时如果出现了第三个人,他充当中间人的角色,两边调节协调,那么这两个人的矛盾可能就会通过这个人的调节而化解。
其实想一想身边这样的例子很多,比如说跟丈夫吵架回家的妻子,在娘家住了几天以后就会回家,为什么,因为她的母亲会在女儿女婿之间协调,两边劝说,最后女儿气会消,也可能会意识到自己也有不对的地方,同理女婿也是一样。
还有妈妈与孩子的矛盾,这时候可能即使爸爸当中间人第三者,两边劝说调节。这样的例子数不胜数,但是在生活中也确实是很实用。
“第三者效应”在交流中起到的作用
1、缓解双方情绪
正如前面所说的那样,夫妻吵架的话,两个冷战的人在家里只会相看两相厌,没有人来调节他们的关系,可能关系会越来越僵。反之如果妻子回娘家的话就会给彼此一个冷静的空间。
这时丈母娘再充当“第三者”角色两边周旋,互相劝说,那么在一段时间的冷静以后加上母亲的劝说,那么这样就会缓解两个人的情绪,也起到了一个很好的效果。
2、让彼此更加理解
俗话说得好,旁观者清当局者迷,“第三者”作为一个旁观者比当事人有一个更加明确的理解。当两个人吵架的时候,往往都偏向于把错误归咎在对方头上,两个人都觉得自己没有错或者错误很小,这要怎么调节?只能靠那个头脑清楚的“第三者”。
他会清楚地指出双方的错误和优点,给出一个公正的看法。同时“第三者”会提出一个可能让双方都没有想到的思路,这样的话也会加深双方对彼此的理解。
“第三者”效应固然重要但是也别忘记了亲子间的双向交流
“第三者”效应感觉对于缓解矛盾很有帮助,但是家长也不要忘了要和孩子进行沟通与交流。因为“第三者效应”做的仅仅是解决矛盾,但是如果要亲子感情进一步升华那还是得靠自己与孩子的交流与沟通了。
1、找到一个合适的宣泄口
是人就有情绪,但是过于情绪化也会妨碍自己做出正确恰当的判断。所以家长和孩子都要找到一个合适的宣泄口,宣泄自己的情绪,让自己不被情绪左右,这样的话可以保持一个清醒的头脑跟对方沟通,这样的话会有效地化解矛盾,增加沟通的有效性。
2、多和孩子交流
家长有时候会抱怨说孩子平常都不怎么理会自己,总是一个人把自己关在房间,也不知道是学习还是玩手机。感觉自己与孩子的距离越来越远,自己也不知道怎么办。
其实孩子都是喜欢玩耍的,如果他不喜欢跟你玩可能就是不感兴趣。家长可以花点时间带孩子出去玩玩逛逛,一起做些孩子感兴趣的事情,在玩耍中增加对孩子的交流,会使亲子关系更加融洽。
3、家长不仅要沟通更要倾听
双向的沟通才是最有效的,如果只是家长单向的沟通并不会有什么效果。所以家长需要学会倾听孩子的看法,而不是一味地跟孩子灌输自己的理念。
就像家长在工作里会遇到一些糟心事想找人倾诉一吐为快,孩子在学习里也是一样。家长要抓住孩子向自己倾听的机会,这样可以更加了解孩子,从而也会促进亲子关系。
虎式总结
不论家长怎么说孩子都不听,不妨试试“第三者”效应吧,这相当于是一个把家长和孩子联系起来的桥梁,在教育孩子缓解亲子关系中起到了一个至关重要的作用。(配图均源自网络,侵删)
本文由虎妈原创,欢迎关注,带你一起长知识!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本人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sosokankan.com/article/322019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