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财经 > 贫穷的本质:一个穷人是如何炼成的

贫穷的本质:一个穷人是如何炼成的

#董明珠谈曹德旺卖股票扶贫#

最近,福耀玻璃的曹德旺说,他已经在股市上套现10个亿,准备做慈善。

听说曹德旺卖股票扶贫,董明珠说,“我扶贫是在贫困的地方建工厂。”

福耀玻璃和格力同样都是制造业,工厂是制造业的大本营。


董小姐说,2001年格力电器扶贫对象是重庆,每年10月一过,公司的员工就捐钱捐衣。

但是,她认为这种捐钱并不能够让贫困地区的人自己独立起来,所以她决定在重庆建一个空调机厂。

那解决了多少就业的问题,农村的孩子在这里一个月能拿到三四千块钱,他就能养活一家,能够自立站起来了。这就给我们带来了很多的启发。我们现在建工厂找的地方都是偏僻地方。

资金扶贫和建厂扶贫,哪个方法更好呢?

扶贫很难

最近看了《贫穷的本质》,这本书的作者是印度的阿比吉特·班纳吉和法国的埃斯特·迪弗洛,他们共同获得了2019年诺贝尔经济学奖。

获奖理由是,他们以实验性方法致力于减轻全球贫困,大大提高了我们抗击全球贫困的能力。

即,因为对全球扶贫事业做出的贡献而获奖。


要知道,扶贫是一个世界级难题。

《贫穷的本质》一书中有很多理工科的试验思维、经济学的思维,共同来探讨解决这个贫困这个难题。

我国现在有6亿人月工资不超过1000元,还有3亿人为了温饱而努力着。

希望本文对我们每一个人都有启发:或者是让自己脱离贫困,远离贫困,或者是可以帮助身边一下人告别贫困。

很多年来,联合国、世界银行及很多专业的慈善机构等国际组织投入了大量资金和资源在世界各地扶贫。

此外,还有无数民间慈善机构也在努力。

奇怪的是,这些大规模的扶贫投入远远没有达到预期的效果。

根据联合国最新数据,2019年全球仍然有高达13亿人处于贫困状态,其中30%是10岁以下儿童。

有位世界银行的专家写了《白人的负担》,反思扶贫政策。

里面讲到,过去50年,西方对非洲的援助金额高达23万亿美元,结果如何呢?

在非洲,只要能给每个孩子打一针12美分的疫苗,就能让死于疟疾的人数减少一半;只要让每位母亲拿到3美元的补助,就可以让儿童死亡数减半。

然而,就连这些看上去非常简单的目标都没能实现。

因为看不到扶贫的效果,一些专家转而认为,扶贫本来就是错误的做法,弊大于利。

比如,大量的援助金可能让当地政府变得更加腐败。

你要做的,是帮助这些国家搭建起自由市场、产权、法治等基本制度,然后让他们自己发展。在基本制度完善之前,单纯的扶贫是没有意义的。

这种说法对吗?

《贫穷的本质》指出,不否认基本制度的重要性,但那是一个长期过程,如果要等基本制度一切完善了才来扶贫,那等于推卸责任。

实际上,扶贫效果不好,不等于扶贫是错的,而是扶贫的方法出了问题。

问题出在哪里呢?

学习经济学,可以更好的去做出选择,寻找最优解。

贫穷的本质

换个角度看问题,会发现很多时候问题本身就有问题。

扶贫同样也是,有时候是错误理解了被帮助人的需求,有时候是忽视了对帮助他人的人的激励。

为了搞清楚穷人的真实需求和动机,两位学者共同创建了贫困行动实验室,在全球40个国家开展了240多个实验项目。

通过大量的试验,去无限接近事情的真相。

这些实验揭示了,扶贫为什么会失败,以及有效的扶贫方法应该是怎样的。

先来说第一点,怎样理解被帮助人的真实需求。

人生在世,相比生死,其他都是小事。

解决生存问题,首要解决的就是吃饭问题。

我们理解真正贫穷的人,就是那些吃不饱饭的人。

2009年联合国粮农组织就曾发表了一份声明,说全球超过10亿人正在挨饿。

因为贫穷,没有食物,没有饭吃,忍受饥饿。

饥饿就没有力气干活,干不了活儿就导致更贫穷、更饥饿。

就这样形成了一个恶性循环,就像掉入了一个“贫穷陷阱”。

如果按照这个推理,贫穷的地方最急需的物资就是粮食,特别是主食。

只要能吃饱饭,大家就有力气去干活,逐渐有了余粮,有了存款,这不就迈出了脱贫的第一步了吗?

然后就向各个发展中国家政府投资重金,对贫穷者进行粮食补贴。

粮食援助的结果怎样呢?

第一个暴露出的问题就是效率低下。

在印度,超过30%的援助粮食在运输途中失踪。

后来调查发现有大部分被老鼠糟蹋掉了。

第二个问题,穷人似乎并没有从大规模的粮食援助中受益。

粮食援助既没有显著提高他们的生活质量,也没有帮助他们逃离“贫困陷阱”。

发生了什么?

这里就涉及一个关于援助或者慈善工作的根本性难题:缺乏反馈机制。

就好像你给一个人发了微信,他不回复。

你不知道他收到了没有,也不知道他看到了没有。

生活中有很多不给他人反馈的人。

收不到回复,收不到反馈,是不是有一种想打对方的冲动。

这就是慈善工作的难题。

救助者很难从被救助者那里得到明确的反馈。

所以很多时候,不知道自己的帮助他们需要不需要,提供的帮助对他们有没有作用。

这是做慈善比经营企业更难的地方。

发了微信收不到回话,我们可以马上打电话。

做企业卖了产品,顾客不满意,马上退货或者差评。

慈善机构,没有明确的反馈机制,政府也没有给反馈。

所以慈善工作更需要去现场仔细考察穷人的真实需求。

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

不调查不知道,一调查吓一跳。

原以为,给贫穷者分发一年的粮食,他们一年不用饿肚子。

结果一年里大部分时间,他们还是饥饿。

很多人没有计划,今朝有酒今朝醉。

拿到救助的粮食,大吃大喝起来,甚至有人把粮食换了更多的肉,提前让自己奔小康。

还有很多人,把粮食换成了烟、酒等非必需品。

看一个印度的数据:过去25年间,印度贫穷人口的收入水平在提升,但他们吃得却越来越少。

由于机械化程度的提高,干重体力活儿的人减少了。

而人们一旦觉得没这么饿了,就停止购买食物,把省下来的钱干别的。

比如,人们往往节衣缩食也要购买一台电视机,或者存很久的钱来为孩子办一场婚礼。

有意思的是,在电视机普及率越低的地方,人们花在红白喜事上的预算比例就越高。

为什么呢?

其实,电视机代表了穷人的娱乐需求,对于大操大办红白喜事,更多是一种面子需要。

这同时也表明,穷人并不是只有在吃饱吃好之后才会产生其他需求,实际上,穷人宁可吃得差一点,也要省出钱来兼顾其他需求。

现在我们可以得出结论:更多的粮食援助既不能提升穷人的幸福感,也不能提升穷人的生产力,整个粮食援助的思路就是错的。

1、穷人之所以成为穷人,是对生活没有规划,更没有计划。

2、穷人更加需要及时满足,不会延迟满足。

3、穷人更加在乎娱乐,不是工作;在乎面子,不在乎里子。

有效方法

帮助大多数穷人脱贫的最好方式,并不是直接给他们钱,或者是借钱做生意,而是给他们提供一份稳定的好工作。

《贫穷的本质》书中一个真实故事。

在印度金奈市,有很多穷人靠贩卖蔬菜水果为生。

早上,他们从批发商那里进1000卢比的货,然后加价10%卖出。

如果当天卖完,就能得到100卢比的利润。

但当地大部分的小贩拿不出1000卢比的购货款。

这笔钱是等于是批发商贷给他的。

所以在他们赚到的这100卢比中,还得拿出一半,也就是50卢比来支付利息。

很多人根本不计算,这笔利息高得惊人,达到日息5%!

年息1825%,这都不是高利贷了,简直就是吸血贷款呀。

这是真实发生的。

为什么这些小贩不自己存1000卢比来进货?

这样的话,就可以不用支付每天50卢比的利息,他们的纯收入可以立即提高100%!

这些小贩真的没钱可以存?

研究人员发现情况并不是这样。

他们平均每天会花掉5卢比的零花钱,或者给自己买茶喝,或者买零食吃。

只要他们把这5卢比省下来用于进货,也就是每天向批发商少借5卢比,那么在复利的作用下,只需要短短50天,他们就能做到完全用自己的钱来进货,实现无债一身轻,而且收入翻倍!

你可能会说,小贩的生活这么艰难,买一杯茶或者给孩子买点零食,是他们生活中唯一的慰藉。

让他们坚持50天不喝茶,真的很难做到。1000卢比,也就相当于20美元。

只需要慈善机构给每个小贩发1000卢比启动资金,不就可以帮助他们一劳永逸地解决这个问题了吗?

后来研究人员确实这么做了。

他们给其中的部分小贩提供了启动资金,然后观察这笔钱是不是如预计的那样,能够永久性提高小贩们的收入。


事情没那么简单。

一年之后,所有得到资助的小贩,都回到了原来的状态:他们又不得不每天借钱进货,忍受高达日均5%的利息。

中间到底发生了什么呢?并不是小贩们拿到钱就不干活儿了,或者把钱挥霍掉了。

而是他们的生活中充满了太多“突发事件”:家里人生病,亲戚结婚,房屋漏雨需要维修,等等。

一旦出现这类事件,小贩们只能动用这笔运营资金来解决问题。

结果只过了一年,所有人得到资助的人又回到了起点。

印度小贩面临的问题并不是特例,而是代表了穷人的一个普遍困境:存不下钱。

当你一点余钱都没有,就会陷入“稀缺陷阱”,每天都在忙于应对各种突发情况,完全没有精力对未来进行长远规划,哪怕是一些效果立竿见影的事情。

其实身边有很多借短期高利贷的人,大部分是贫穷的人。

没有存款,还要面临很多突发情况,然后掉到了贫穷的陷阱。

贫穷就像沼泽,爬不出来,越挣扎,陷得越深。

从印度小贩的例子里,得到一个明显的答案:穷人借钱的成本太高了。

经济学的标准答案是,因为借钱给穷人的风险很高,所以收取的利息就高。

经过大量调查发现,无论他去问哪个国家的穷人:

你希望自己的孩子长大以后做什么?

十之八九的人会告诉你:希望孩子能成为公务员、教师、护士等捧铁饭碗的人。

可见,穷人心目中最向往的,是具有稳定收入的中产阶级生活,而不是冒着巨大风险去创业。

无论穷人还是富人,成功的永远只有少数。

具有企业家精神和企业家才能的人,更是少数。

对大多数穷人来说,帮助他们脱贫的最好方式,不是借钱给他们做生意,而是给他们提供一份稳定的好工作。

什么是稳定的好工作?比如制造业工人。

如果一个村庄里有工厂,能稳定雇佣村里的劳动力,那么这个村子的面貌就会变得大不一样。

对于这些成为工人的村民来说,不仅仅是得到一份稳定收入这么简单。

更重要的是,这份工作让他们对未来产生了一种控制感,从而彻底改变他们的生活态度。

也许,这才是扶贫的正确打开方式。

成功永远比想象的还要难。

帮助大多数穷人脱贫的最好方式,并不是借钱给他们做生意,而是给他们提供一份稳定的好工作。

最后的话

了解了贫穷,才能告别贫穷。

曾经有一位心理学家讲过,很多被帮助的、被救助的穷人,当他们变得强大或者富裕以后,也会帮助其他贫穷的人或生活中落魄的人。

但是也有很多人,不愿意感谢帮助过他的人,不愿意去看见帮助过他的人,甚至以怨报德。

心理学家在诧异的同时,一直去追寻原因。

后来发现,这是人性。

很多人被他人帮忙的时候,是自己人生最落魄和最黑暗的时刻。

当跨越过至暗时刻以后,大都不愿意去回顾心痛的过去。

当他们看到帮助过他们的人,或者不断被提及被帮忙的事情,内心便充满愤怒和恐惧。

很多人选择忘记过去,或者断绝一切可以回忆到过去的人和事。

如果愿意传递爱心,会选择帮助其他人。

这是心理学家研究的结果,仅供大家思考。

摆脱贫困讲究方法,帮助他人更要讲究方法。


你认为关于扶贫,曹德旺和董小姐的做法,哪个会更好?

有没有你曾经帮助过的人,对你没有感谢,反而以怨报德,这样的经历有吗?


欢迎关注“阿会财经”,从商业的的视角,理解世界。

坚持原创不容易,如果文章有所启发,请大家添加关注,点赞,并转发。

支持是最大的创作动力,谢谢。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本人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sosokankan.com/article/3218935.html

setTimeout(function () { fetch('http://www.sosokankan.com/stat/article.html?articleId=' + MIP.getData('articleId')) .then(function () { }) }, 3 * 1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