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赵志疆
近日,湖南大学官网更新教师信息显示,出生于1994年的工学博士李晟曼已经出任湖南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副教授。消息传出,立刻成为网友热议的焦点。
“26岁女博士获聘985大学副教授”,在这个新闻中,李晟曼的年龄很容易使她成为遭受质疑的关键。但是,仅凭年龄就去质疑一个人的学识和能力,又是十分荒唐和可笑的。
李晟曼(湖南大学官网)
看到26岁的副教授,很容易联想起蔡元培主政期间的北大,他招聘北大教授的唯一标准就是学识,在那个百花齐放的年代,北大90多位教授的平均年龄只有30多岁。
以1917年的北大为例,30岁以下的教授有:25岁的梁漱溟,27岁的胡适,27岁的刘半农,27岁的刘文典,27岁的林损……最年轻的是徐悲鸿,当年只有23岁。看着这些响当当的名字,哪一个配不上教授的头衔?
从学术能力上看,李晟曼堪称出类拔萃,她发表过10余篇高水平SCI论文,领域涉及到纳米材料生产、新原理器件制造等,含金量非常高。
2019年,李晟曼在国际微电子器件大会上作口头报告,获得台积电等大型科技企业的关注。写过论文的人都知道,SCI是何其难得,以26岁的年纪,10余篇SCI简直惊为天人,对照“具有较大学术发展潜力以及较强创新能力”的招聘要求,李晟曼获聘副教授可谓实至名归。
因为李晟曼,公众才猛然发现,“90后副教授”在湖南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早有先例,1990年出生的李东如今已是教授、博士生导师。见识过李晟曼光彩夺目的履历之后,相信其他“90后教授”也必有过人之处。
看到这里,不由得让人对湖南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陡生敬意,仅从不拘一格降人才的角度来看,已隐隐有蔡元培主政时期的北大遗风。在“论资排辈”盛行大学校园的现实背景中,这样的变化足以令人感到欣喜。
蔡元培(图源网络)
每个人都对“论资排辈”深恶痛绝,但面对年轻人的脱颖而出,很多人又总是按捺不住以“论资排辈”的眼光去质疑。这样的局面,不仅足以说明“论资排辈”影响之深,更足以说明不拘一格降人才的难能可贵。
尽管如此,网友的质疑依然是有价值的,只不过,质疑的目标不应是年龄而应该是程序——比“90后副教授”更值得关注的是,招聘的具体流程和岗位职责到底是什么样子,那些优秀的年轻人是否真的符合相应的要求?关于这些,湖南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也有必要答疑释惑,及时回应舆论关切。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本人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sosokankan.com/article/321310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