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思呈老师(原创),转载请标明。
父母是孩子生命中第一任导师,也是最重要的老师,父母的言行举止,无时无刻不在潜移默化中影响着孩子,有些人自己非常优秀,可是做了父母,也不一定能培养出优秀的孩子,但是如果父母本身的品行、格局、素质都非常差,肯定教不出德才兼备的好孩子。
父母的思维格局,孩子人生的基点,父母的言行举止里,藏着孩子的未来,很多父母都习惯做孩子的“差评师”,无论孩子做什么,最终都会挑出缺点来,从来不去鼓励和夸奖孩子,有的只是否定和打击,跟孩子沟通的时候也不注意细节,说话随心所欲张嘴就来,不顾及孩子的人格尊严,这样只会不断伤害孩子。父母的这三种习惯性“差评”,对孩子的伤害很大,一定要尽早去改变才行。
一、攻击孩子人格的话。
1、人身攻击的话让孩子自信心受挫。
每个家长都希望自己的孩子有出息,能够出人头地,但不是每个孩子都能够表现得很出色,有的家长如果孩子没有达成自己设定的目标,就会大发雷霆,在训斥孩子的时候就会口不择言,从问题本身越说越多,结果最后变成了人身的攻击,人格的谩骂,“你真没用、干啥都不行”之类话不绝于耳,这会对孩子的自信心造成严重打击,在这样的吼骂下,孩子不但没有发愤图强,反而变得越来越逆反。
2、持续打击会让孩子变得逆反。
孩子的想法跟成人不同,他们做事情很少考虑得失,情绪才是主导行为的关键动力,有时候哪怕明知是错,但是在情绪的引导下他们还是会义无反顾去做,因此,在父母“打击”下长大的孩子,孩子的逆反心理会越来越严重,性格也可能变得自卑、懦弱、敏感,缺乏自信,逐渐就变成了父母口中那个“没用”的人。
二、否定孩子努力的话。
1、努力了也不一定有结果。
每个孩子的天赋智能有所不同,兴趣特长也不一样,因此在面对同一件事的时候,做出的结果也是不一样的,很多家长喜欢用统一的标准去看待孩子,比如学习成绩,别的孩子考的好,自己孩子考的不理想,就会把孩子的失败归咎于“不努力、不认真、不勤奋”等原因,而不去考虑问题的原因是什么,他们不认可“努力没有结果”这样的情况,觉得那不可能。
2、学会去换位思考。
小明是个很乖的孩子,为了让父母开心,他学习非常努力,每天晚上学习到十一二点,休息日也不敢放松,生病都不休息,结果最后考试时候由于过度紧张,成绩很不理想,本来想父母会理解自己,可是当父母知道成绩的时候,简单一句“看看人家考了多少,再看看你,一天干啥都不行”,刻薄的语言否定了他所有的努力和希望,当时就摧毁了他的信心。其实换一个角度思考,身为父母,你为什么不是学霸或者首富,是因为不努力的关系吗?显然不是,那么在自己身上能想通的道理,放到孩子身上,怎么就想不明白呢?
三、缺乏尊重和理解的话。
1、缺少尊重的沟通让孩子绝望。
有一次跟朋友在一起,正好遇到他家的孩子跟同学起冲突,孩子满脸委屈的来寻求父母的安慰,说自己被人欺负了,结果朋友不问缘由就开始训斥孩子:“人家为什么不欺负别人,单单就只欺负你?肯定是你做了什么错事”,孩子试图解释是时候,他又说了一句:“你就知道找借口!”,当孩子听到这句话的时候,立马就止住了哽咽,黯然地转身走了。朋友还在絮絮叨叨地诉说孩子的不是,我看到了孩子那绝望的表情。
2、缺乏理解,亲子关系会越来越难相处。
“一个巴掌拍不响”是许多家长的“三观通病”,不知是出于什么心态,有些家长总愿意恶意揣测自己的孩子,觉得只要出了问题,那孩子肯定有问题,不然为什么别人没发生,就自己孩子发生了?其实别人有没有发生这样的问题,他们根本没去了解,既然本意是为了孩子好,为什么非要这样训斥孩子呢?当孩子的内心得不到父母的回应,孩子跟父母之间的感情就会产生间隙,导致孩子性格变得极端化,最后可能会误入歧途!
孩子的成长更需要的是父母的肯定和鼓励,这会给孩子带来正面积极的效应,过度的批评则会不断打击孩子的自信,让孩子变得颓废,在婚姻家庭中,要避免做“差评师”,学会去鼓励孩子,才能激发孩子的内动力,让孩子变得更加优秀。
让更多家庭和谐幸福,帮更多孩子健康成长,欢迎关注、转发,有关于家庭教育的问题,可留言或私信,我是思呈老师,专注于家庭教育智慧的传播。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本人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sosokankan.com/article/321192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