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育儿 > 美国著名心理咨询师:家庭真的会伤人,请父母善待孩子

美国著名心理咨询师:家庭真的会伤人,请父母善待孩子


John Bradshaw

1933年,著名美国心理咨询师约翰·布雷萧出生,可迎接他的是酗酒的父亲和争吵的家庭。在如此环境中成长的他,年少却立志传教,但因烟瘾进入疗养院,康复后现身说法,以自身经验验证家庭理论,告诉我们家庭也会伤人,请父母善待孩子,让孩子找回健康自我。

每个人的童年都有一些痛楚,如父母的责骂、体罚以及父母争吵,都是伴随童年的阴影。可我们又不能责怪自己的父母,因为他们给予我们最好的待遇。不好的教育理念其实是代代相传,伤人父母也曾是受伤的孩子。

为了不让这样的痛楚代代传下去,父母应该正视家庭教育的阴暗面,让孩子找回健康自我。

接下来,文章结合布雷萧的《家庭会伤人:自我重生的新契约》,将阐述:

1. 孩子的自我防卫;

2. 婚姻关系的重要性;

3. 什么是健康的家庭关系。

孩子的自我,是自我防卫机制

“任何孩子都无法接受父母的缺陷,因为未成年的孩子十分无助,充满依赖感,无法面对父母不完美的事实。因此大自然给孩子一段“以自我为中心”的时光。”

8岁前的孩子,一切懵懂,以自我为中心。在孩子眼中,布娃娃有生命,玩具熊有感情,他们把观点会用在一切事物上。这种“自我”其实是自我保护,就像孩子“神化”父母,认为父母无所不能,便最为依赖父母。

“弗洛伊德归纳十种自我防御机制-----压抑、投射、否认、退行、固着、升华、置换、抵消、反向形成、认同。”

可见,“自我防卫”从生命诞生便有,这是一种潜在自发的行为。

可这也带来了弊端,孩子面对父母身体或情感上的伤害,只能压抑自己,承担焦虑,只有这样才能获得父母无所不能的保护

但父母哪有完美的?

面对不完美的父母,孩子便得不到情感满足,便会幻想与父母的亲密关系,为自己提供坚持的勇气。长大后的孩子会意识到这种关系,会打破父母“无所不能”的幻想,便尝试逃离,接受孤独的现实。

虽然父母很难尽美,但应时刻谨记:

1. 孩子不是父母财产,亲子关系需要一定平等;

2. 不能批评父母和家庭,孩子长大后就会成为不成熟的成年人;

3. 孩子灵魂被扼杀是家庭教育的危机。

尽责的父母,婚姻关系是核心

“良好的婚姻关系:自愿结为伴侣,无论贫穷、富贵、生老、病死,彼此都至死不渝。”

“夫妻关系四大准则:能够延迟满足,能够彼此忠诚,能够承担责任,能够节制需求。”

在孩子的成长过程,父母婚姻关系才是家庭教育核心,才是孩子成长保障。只有婚姻关系稳固,孩子才能获得安全感,孩子才能做自己。

父母首先应该能够肯定自我,生活积极乐观,不让孩子承担父母的冲突。同时父母应该言传身教,向孩子展示健康成熟的行为,让孩子能够自我实现。

而在婚姻关系中最令人头疼的问题便是争吵,这不仅伤害夫妻感情,也损害孩子身心健康。所以婚姻需要建立良好的沟通方式,建立良好的家庭规则。

给争吵父母的建议:

1. 肯定自己,不攻击对方;

2. 不重翻旧账;

3. 指出实际问题,不说教;

4. 真诚沟通;

5. 不争论细节;

6. 不列举罪状;

7. 学会倾听和思考;

8. 争吵只针对一件事;

9. 找出问题,解决问题。

只有在良好的婚姻关系中,孩子才不会受父母负面情绪影响,才不会成为父母冲突的牺牲者。

只有这样,孩子才能拥有完整人格,才能充分发挥自己才智,才能实现自我价值,成长起来的孩子才能发现自己独有的天赋。

那么,应该让孩子获得有哪些天赋?

家庭治疗大师莎缇尔女士提出5种天赋自由:

1. 能自由去听和看此刻发生的事,不是未来或过去的事;

2. 能自由去思考自己所想,不是应该怎样想;

3. 能自由去感觉真正的感受,不是应该的感受;

4. 能自由渴望或选择自己想要的,不是应该要的;

5. 能自由幻想自己想要的目标,而不是扮演固定的角色。

健康的家庭,孩子温暖的梦乡

“家庭---我们一生的起点和最深的梦乡。”

---郑玉英

家庭是我们温暖的港湾,是我们力量的来源,是我们精彩人生的起点。那么什么是健康的家庭?

以春节回家过节为例:

1. 健康的家庭,因为孩子的不归而遗憾,但会祝福孩子能有一个愉快的新年;

2. 不健康的家庭,因为孩子的不归而利用多种方式引发孩子的罪恶感,让孩子内疚不安。

由此可以看出,健康的家庭拥有清晰的界限,不过度强求孩子融入家庭,不让孩子因离开家庭而产生负罪感。

而健康家庭需要良好规则的维护,防止因为无效的传达方式、不正确的行为而引起不必要的矛盾,良好的规则包括经济分配、家务分工、教育方式等。

只有家庭有了规则,家庭关系才能正常运转,孩子才能健康成长。

同时,在健康家庭中,孩子认知能力到16岁,才慢慢健全,作为父母,应该知道:

1. 判断孩子处于那个阶段;

2. 了解孩子的认知界限;

3. 对孩子提出合理期望;

4. 让孩子获得自信;

5. 奠定孩子自我概念;

6. 建立孩子自我价值感;

总结

不要让孩子成为父母感情缺失的替代品,让孩子在健康良好的环境中成长。

文章总结如下:

1. 孩子的自我,其实是自我防卫;

2. 面对不完美的父母,孩子会幻想亲密关系,长大后会逃离;

3. 父母健康的关系是家庭教育的核心;

4. 父母、孩子应该各司其位,不让孩子成为牺牲品;

5. 在健康的家庭中,孩子犯错被允许,这里是自由、平等、忠诚的。

关于家庭角色各司其位的文章,可参考:家庭系统法则的启示:各司其位,不要让孩子成为牺牲品

最后,做合格父母,以下为戒。

1. 直接抛弃孩子;

2. 不正确情绪示范,误导孩子情感表达;

3. 不及时回馈孩子的情绪表达;

4. 不满足孩子成长依赖需求;

5. 对孩子进行身体、情绪等方面虐待;

6. 利用孩子满足自身依赖需求;

7. 利用孩子维持或挽救婚姻;

8. 父母不能见光的秘密,让孩子奋力保密;

9. 不陪伴、关心孩子;

10. 父母品行不端,让孩子蒙羞。



作者简介:@心理咨询师步积,发展与教育心理学硕士,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一个相信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的人,一个喜欢分享心理学知识的人。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本人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sosokankan.com/article/3211121.html

setTimeout(function () { fetch('http://www.sosokankan.com/stat/article.html?articleId=' + MIP.getData('articleId')) .then(function () { }) }, 3 * 1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