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历史 > 一封手帕书写的“诀别信”,演绎了撼人心魄的爱情悲剧

一封手帕书写的“诀别信”,演绎了撼人心魄的爱情悲剧

“夫妻本是同林鸟,大难临头各自飞”这句话本是用来形容在关键时刻把丈夫(或妻子)抛弃的一些自私自利的人。

然而这一对同林鸟,曾经在最艰难最危险的时刻比翼双飞,却在较为安定充满希望的生活前景中,一方私自远飞,不是抛弃,而是一时任性赌气,从此天各一方,破镜难圆,后悔终生。

这一对同林鸟冤家不是别人,是井冈山红色根据地革命夫妻毛泽东和贺子珍。


红色根据地革命夫妻毛泽东和贺子珍



红色摇篮,孕育革命爱情花

1927年10月,毛泽东率秋收起义余部辗转千里来到井冈上,在这里缘遇称为“永新一枝花”的贺子珍。

贺子珍,原名桂圆,1927年8月,她和她的哥哥贺敏学一起发起永新暴动后,带着起义队伍到井冈山坚持闹革命,是一位远近闻名巾帼奇女子。

工作关系的频繁接触,贺子珍逐步了解毛泽东的抱负和性情,渐渐地被他广博的知识、深邃的眼光、超凡的胆略和刚毅的性格所吸引。而毛泽东也很快发现,贺子珍秀外慧中,既泼辣豪爽,也不乏温柔贤淑。这种刚柔相济的女性气质,无疑是毛泽东所看重和喜欢的。

一对革命同志出现爱情火花苗头,在袁文才和王佐的极力促成下,1928年5月,35岁毛泽东和19岁贺子珍在井冈山喜结连理,“井冈之恋”红色婚姻传为美谈。

毛泽东与贺子珍就这样走到了一起,开始十年婚姻生活。

这十年,是中国革命最为艰苦的岁月,是毛泽东政治生涯最为艰难的时候,也是贺子珍一生中最刻骨铭心的年华。

贺子珍晚年曾这样说道:“物质生活虽然贫困,但我们的精神生活却是富有的。”

十年的烽火岁月,共同的理想,坚定的信念,支撑着两位革命夫妻相濡以沫,从五次反围剿到二万五千里长征结束,百般磨难的经历无不印证这对“心事同漂泊,生涯共苦辛”的患难夫妻。


贺子珍晚年曾这样说道:“物质生活虽然贫困,但我们的精神生活却是富有的。”


好强任性,手帕书写诀别信

然而,世事无常。人们没有料到,毛泽东和贺子珍这对在政治风雨中荣辱与共、在万里征途上艰苦相依的患难夫妻,在毛泽东“有发言权了”的时候,却突然发生了婚变。

熟悉他们的战友都知道,他们夫妻矛盾起源于性格方面的原因。

毛泽东虽性格有时很温和,但火气大的毛病在他身上也是明显的。而贺子珍,这位18岁就骑马挎枪走天下的传奇女杰,虽外表温柔,但性子急躁,“说话快,走路也快,那个刚直、爽快劲在女同志中是很少有的”。当年,毛泽东在中央苏区时期曾和她大吵一顿,事后还诙谐地说:“你是铁,我是钢,碰到一起响叮当。”

到了陕北后,已经开始走向权力顶峰的毛泽东,他需要接触交往的人更广。因此,毛泽东日渐忙碌,和贺子珍的交流却自觉不自觉地减少了许多。

而这时的贺子珍,经历长征战火的伤害和频繁生育的折磨,身体满是伤痛。想多做些工作,却深感力不从心。要强的她知道自己肚子里有限的几滴墨水已经显得落伍了。而毛泽东和自己的交流越来越少,这更让她陷入一种莫名的危机感之中。

在这种情势下,夫妻之间的矛盾和冲突多了起来,感情渐渐出现了裂痕。而美国女记者史沫特莱和漂亮女翻译的到来,更成为他们夫妻感情破裂的导火索。

毛泽东曾和陶铸夫人曾志说起这件事。毛泽东说:“有次一位外国女记者采访我,美国女人开放、无拘无束,我也爱开玩笑,我们又说又笑,这就激怒了贺子珍,她不仅骂了人家,而且还动手打了起来。我批评她不懂事,不顾影响,她不服,为此我们两人吵得很厉害……”

1937年8月,同毛泽东怄气的贺子珍一气之下,离开延安,前往西安,准备再从那转赴上海,“去治病”,“去学习”,“去休息”。她没理会毛泽东的劝阻和召唤,当她在西安见到毛泽东派来送信并接她回延安的勤务兵时,她只是请他给毛泽东捎回了一块手帕,上面写了四个字:“从此诀别。


尔后,性情倔强的贺子珍,拒绝了毛泽东几乎是一路不停的挽留,义无返顾地转道兰州、迪化,最终搭上了去苏联的飞机。


其实在贺子珍的心底下,这“从此诀别”仅仅是赌气话,他自信等到苏联哪里养好病、肚子装满墨水回来,夫妻照样恩爱如常。


她哪里想的到,不幸遭遇却一桩接一桩地降临到她的头上。1938年,在苏联出生10月大的儿子染上肺炎夭折。正当她沉浸在痛失爱子的哀痛中,国内又传来毛泽东同江青结婚的消息……。


消息并未得到证实,回心转意的贺子珍仍然想着学成归国,夫妻团聚。消息并未得到证实,回心转意的贺子珍仍然想着学成归国,夫妻团聚。尽管已经意识到自己可能为一年前的冲动和任性付出沉痛代价,她还是深情地给毛泽东写了一封信,报告自己的近况,并附上自己在兰州拍的一张照片,托回国的战友捎了过去。但她没有得到回音。


1939年8月,贺子珍收到毛泽东托前来苏联治疗臂伤的周恩来带来的一封信:“自珍同志,你的照片已经收到。我一切都好,勿念……以后我们就是同志了。”


直到这时候,贺子珍才明白,自己一时的轻率行为,铸成了多么大的错误!她已经永远失去了日夜思念的丈夫——毛泽东。这一年,贺子珍30岁。


从此诀别”四个字竟然成了贺子珍一生噩梦萦怀的籖言。


秘密会面,一别竟然成永诀


1959年7月9日,毛泽东趁在庐山会议期间安排与贺子珍秘密会面。

贺子珍没想到能见到毛泽东,眼泪一下子流出来,一句话都说不出来,只是不停地哭。

毛泽东温和地说:“我们见面了,你不说话,老哭,以后见不到了,又想说了。”

贺子珍更加哭得不行。毛泽东问起在苏联的情况,轻轻叹气:“你当初为什么一定要走呢?”

贺子珍哽咽道:“都是我不好,我那时太不懂事了。”毛泽东谈起他这些年的情况,他辞去国家主席职务的事。他们谁都没有提到江青。贺子珍只是提醒毛泽东:“当心有人害你,当心王明这样的人害你。”毛泽东点头说:“我会注意的,你放心。”

当晚,贺子珍彻夜难眠。她兴致勃勃地向睡在她身边的水静,讲述他和毛泽东从相识起的点点滴滴,直至天明。

这是毛泽东与贺子珍分别22年后,唯一一次,也是最后一次见面。据说,毛泽东还想第二天再安排会面,后因消息走露,江青上山只好作罢。



#编者日日高:任性是魔鬼,假如贺子珍当初不离开毛泽东,江青不可能乘虚而入,那毛泽东晚年的历史篇章将更加灿烂。因为“太不懂事了”,不仅酿就了个人的悲剧,从某种意义上也造成人们不愿意看到恶果。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本人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sosokankan.com/article/3193827.html

setTimeout(function () { fetch('http://www.sosokankan.com/stat/article.html?articleId=' + MIP.getData('articleId')) .then(function () { }) }, 3 * 1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