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
知恩图报历来便是华夏儿女的传统美德。有一名货郎,凭一己之力救助数千名红军战士,如今,被国家多年遍寻不得。红军长征妇孺皆知,正是由于王明、博古等人的错误领导,致使第五次反围剿宣告失败,不得不抛弃根据地,进入两万五千里漫漫长征路。路途艰难,地势崎岖,皑皑雪山后是无边沼泽,前有豺狼后有虎豹环伺,长征之路可谓书写一代传奇。
四渡赤水,巧夺金沙...这些在后世被称为经典的战争无不是险象环生、危机四伏。就在漫漫路途中,红军有幸遇到这样一位"贵客",虽仅仅是一名挑货郎,却一力挽救数千名红军的性命。正是因为他的努力,才使得红军能不费一枪一卒,九死一生,逃出生天,完成与部队汇合的重任。英雄名为陈廷贤。
初来乍到,深陷重围
1934年底,漫漫长征已经进行了两个月之久,红25军长程子华率领部队力排众难,刚到河南一地,哪能料想蒋介石早已安排三支部队于河南境内埋伏红军。蒋介石指挥兵马聚集在河南,意图包围红25军,悉数歼灭于此地。倘若红25军不能在三军汇聚之前突出重围,等待红25军将会是灭顶之灾。
时局危急,双方人马差距甚大,不论遇到那支敌军,只要交火,余下敌军皆会悉数涌来,就算运气好到突出一支部队包围,无论行进到那个方向都会遭遇余下两军。十万火急,军长程子华掌握战局后,第一时间召开军事会议,商议怎样可以避免交锋,尽快逃出生天。
作战会议一度十分沉重,在人生地不熟的河南地接,前有两军夹击,后有猛虎围追堵截,怎么才能突出重围一转攻势呢?
当时有个别领导,放弃突破,准备与敌军殊死一搏,放弃逃生的想法。不过这个苗头刚萌发,便被军长程子华掐死在萌芽之中,敌众我寡,国军巴不得与之一斗好彻底歼灭我军,早在三军集聚河南时,便在当地布下天罗地网,倘若存了全力一搏的法子,就完全踏进敌人设下的圈套中了。此时作为政委,吴焕率先附议,适时提出"时局危机,当下重中之重就是尽快找到突围点,全力突围"。
恰逢热心老乡,转危为安
在商议出应对之法后,程子华派遣数名士兵乔装打扮,前去探路,然而红军初入,没有分毫群众基础,当地百姓迫于国民党威逼恫吓,不分敌我,都不愿沾染。几十名探子无功而返,更是造成部队一派颓势。程子华决定带兵亲自前去,好给余下战士们带来些许希望。命运还是眷顾红军的,在一条曲折的山路上,程子华发现一名货郎,赶忙上前问路,对话中,程子华眼中现出希望的曙光。
据悉,陈廷贤为山西人士,常年在河南一地进货,之后返回山西变卖。知晓一条通向陕西的近路,自愿带领红军前行。程子华才如释重负般叹了口气,饱满泪水道"您可是拯救数千名将士生命的大恩人啊"有了陈的带领,红军便经由这条隐蔽山道在三路大军眼皮底下脱困,国民党众多人马扑了一空,蒋介石气的爆炸。
离别之际,程子华与陈子贤握手道"辛苦了,您救命的恩情我们会牢记的。"这个朴实的老乡慌忙摆手"没什么,没什么。"在目送红军远去后,陈子贤返回陕西,红25军经由陕南来到陕北,方才完全脱困。
寻觅恩人
建国后,程子华时任山西省委书记,多次寻人而不得。关于他本人的消息也杳无音信。不仅是程子华,1955年,原红军政治部刘华清经年累月找寻,也没能寻到陈廷贤的踪迹。1983年,山西政府几次寻找陈廷贤,方才找到,彼时陈廷贤早患病多年,留下的时间已经不多了。而当年程子华数度遍寻恩人踪迹而不得的原因,乃是长征文献记录出错,源头出错又如何能找得到。
陈廷贤恍如救红军于危难之间的山神,在无法看穿黑暗的黎明之前,递来黎明的花火。成为照亮黑暗的第一缕光芒,如同漫漫海中的瞭望塔。是打破黑暗的一道闪光。危机关头带领红军走出困境,功成后又悄然而去。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本人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sosokankan.com/article/319297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