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在看到路边有瑟瑟发抖的小动物时,往往会动了恻隐之心,想着拿点什么东西喂喂它。至于这个小动物到底是走失的家养宠物还是觅食的野生动物,很多人并不会分辨。
最近,在上海一个小区,就因为随意投喂野生动物出现了问题。前段时间,上海松江一小区有人反映,小区内有野生动物成群结队地出没,还咬伤了人。居民纷纷猜测这是什么动物,后来专家指出,这是野生貉,就是一丘之貉的那个貉。
虽然小区里的绿化确实挺好,但好端端的,怎么会有那么多貉呢?据了解,最近两年,时常会有居民向貉投喂猫粮,吸引了野生貉群在这个小区里大量繁殖,甚至把周边小区的貉也吸引过来了,目前小区里大概有50-80只貉,数量庞大
专家分析,大量野生貉定居在这里并繁衍,一方面是因为小区生态环境比较好,有利于形成食物链;另一方面是因为小区居民拿猫粮投喂野生貉,减少了它们觅食的难度。目前,相关小区已经在专家的指导下,准备对小区内的貉进行诱捕和转移。
近些年随着人们保护生态意识的增强,很多人着开始“关爱”野生动物,就像这次拿猫粮投喂貉。还比如有些人进山里之后“捡”了个幼鸟、熊崽之类的,搬回来自己好好养着,觉得自己做了件大好事。实际上,掉在地上的幼鸟可能是正在准备学飞;其他你以为走丢了的幼崽,可能它们的爸妈就在附近,这种“捡”幼崽,实际就是“偷孩子”。
一般来说,普通人提供的那些“帮助”,野生动物们不太需要的。有时幼崽沾染上了人类的气味,还会引起它们爸妈的警觉,严重的可能导致父母杀死幼崽。面对野生动物,最好的处理方式其实就是顺其自然,不打扰、不喂食。如果真的碰到了受伤的野生动物,也要及时联系林业专家,让专家为他们提供专业的救助。
随意接触野生动物不仅有可能让野生动物本身面临生命危险,还有可能让自己也面临生命危险。野生动物身上一般带有很多病毒,它们已经习惯了和病毒“和谐相处”,但并不代表人类也能和那些病毒“和谐相处”。
令人印象最深的就是今年年初爆发的新冠疫情,这种病毒在蝙蝠等一些生物身上并不会有明显影响,但是到了人身上却具有高传染性,严重的还会致死。除了新冠之外,还有一些疾病是因为人食用或者接触野生动物导致的。
比如新冠的亲戚,非典的SARS病毒,就是因为有人食用果子狸,病毒从果子狸传染到了人;还有上世纪在上海爆发的甲型肝炎,就是因为食用了被污染的毛蚶;2012年在国外爆发的中东呼吸系统综合征,病毒传染源就是单峰骆驼;2014年的埃博拉病毒,也来源于蝙蝠。
作为一个普通人,见到野生动物之后最好的处理方法还是:快跑。尽量避免与野生动物近距离接触,即使它们看起来很可爱(比如土拨鼠),身上也有可能携带你的免疫系统打不过的病毒。更不要选择吃野生动物,毕竟贪食野味一时爽,病毒上身火葬场。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本人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sosokankan.com/article/318869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