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话说“谁带的孩子和谁亲”,可是这位姥姥却说“别帮女儿带娃”,大家乍一看肯定觉得这位姥姥是重男轻女,这帮儿子带孩子,不帮女儿带孩子。
其实这句话的意思是不要帮年轻人带孩子,这句话是有一定的道理的。小编认为第一个问题就是隔代教育,第二个就是老人如何让老人照顾孩子的同时还能保持家庭和睦。现在的年轻人工作都忙,大多数家庭都是将孩子扔给老人来看管的,经常小编的小区里面会看见老人带着孩子出来玩。
大多数人都会产生疑问,自己就是爷爷奶奶带的,那隔代教育一定就一定是不对的吗?小编觉得隔代教育这个问题是有有双面性的,有好的一面有不好的一面,那对于隔代教育的问题我们就要正确和客观的理解隔代教育,并且正确的看待老人带孩子的的问题。
小编也是爷爷奶奶带的但是小编的母亲也不是完全就把小编交爷爷给奶奶一手带大,隔代教育的喂养责任可以交给老人,但是教育责任还是需要父母去承担的。
小编有一个四岁半的侄女就是因为父母太忙,交给爷爷奶奶去带的,但是小编的嫂子经常会因为对孩子的教育问题和侄女的爷爷奶奶发生摩擦,嫂子认为老人不会带孩子,但是老人却觉得给你带孩子了,你还觉得不对,产生了很严重的矛盾,这个问题在其他家庭也是非常常见的。
那我们就在注意下面的这三个问题,爷爷奶奶只能做到养育责任,但是教育的责任还是需要孩子的爸妈来承担的。并且年轻的父母应该多站在老人的角度思考问题,不能只是关注孩子的问题,老人的情感也是需要关注的。
女儿让妈妈帮忙带孩子也容易产生争吵,因此那位外婆说“不要帮女儿带孩子”。
一、“外婆”帮忙带孩子,她会有这些顾虑。
经常听见小区里有老人抱怨“帮年轻人带孩子反而成了免费保姆”,那这个问题就不仅仅是老人的问题,年轻人也有很大的责任。
小编在这里整理了老人给帮忙带孩子,老人的顾虑,希望在这里可以帮助宝爸宝妈理解老人。
01.过来帮忙,反成保姆
邻居张阿姨去帮自己的女儿带孩子,女儿和女婿回来就往家里沙发上一躺,不帮忙做任何的家务,张阿姨非常难过,天天因为小事和女儿吵架。张阿姨经常和小编的妈妈诉说他的遭遇。
就这个问题是很多家庭都会出现的问题,女儿习惯了母亲对她的好,但是母亲只是来帮忙的,不是家里的保姆,所以作为子女的不能只考虑自己的情绪,这样是不对的。
02.带了孩子,孩子却不和自己亲
小编家里有一个四岁的侄女,孩子是由姥姥带大的,但是因为孩子的爷爷奶奶经常带孩子出去玩,孩子每天都会和孩子姥姥说要去找奶奶,这个时候孩子的看看心情是什么失落的,孩子分明是自己带大的,却和没有带过他的爷爷奶奶亲。
这个失落的心理是可以理解,毕竟孩子的姥姥付出这么多,得到的却不是孩子要姥姥,是谁都会觉得失落。
03.教育孩子不科学,担心孩子的成长
现在网上专家发表的育儿经很多,绝大多数都是批判老人不会带孩子的,呼吁孩子宝爸宝妈自己带,但是现在这个社会宝爸宝妈上班时间那么忙碌哪里有时间带孩子,因此孩子大多都是由老人带大的。
并非所有的老人带孩子都是宠溺,宠溺孩子的老人都是不懂教育孩子的,但是并非所有老人都不会带好孩子。
二、“外婆”帮忙带孩子,哪些东西宝妈宝爸需要特别理解。
01.给足够的生活费
如果老人帮忙带孩子,给生活费是必不可少的事情,不能让老人出了力还要往里面贴钱的,生活费还是必须要给的。
02.一些习惯的磨合产生的争吵
牙齿和舌头还经常打架,住在一起肯定少不了的就是摩擦,那我们看待和老人的摩擦是不能记仇的,吵就过了,如果都互相记仇,伤害的是自己,尽量小的事情都让着老人。
03.太过宠溺孩子
外婆都是非常宠溺外孙的,所以老人宠溺孩子还是可以理解的,宝爸宝妈只要老人的宠溺不是破坏原则的情况下都是可以允许有的。
三、即使有外婆帮忙带孩子,哪些责任必须宝爸宝妈自己来。
01.主动帮忙承担家务
在家里的时候年轻人下班应该主动帮忙承担家务,让老人觉得不是他一个人在照顾全家,是年轻人请来的免费保姆,照顾老人的情绪。
02.感谢的话不要埋在心里,要说出来
要常怀一颗感恩的心,有感谢的话要方面说出来,其实很多时候如果常怀一颗感恩的心很多问题就迎刃而解了。
03.小的事情让着老人,婉转的劝说
小的事情如果老人做错了,宝爸宝妈可以适当的让着老人,如果真的问题比较严重,可以挑老人开心的时候委婉的方面说不出来,不要直接甩脸色。
04.不要强求必须按照宝爸宝妈的想法照顾孩子,循序渐进的劝说
教育观念肯定老人和年轻人是有所不同的,那么出现分歧的时候不要直接说你必须按照我这样做,应该在生活中循序渐进的渗透,这样老人才能更好的去理解宝爸宝妈的苦心。
在教育孩子方面家庭的长辈意见应该统一,所以经常开家庭会议,讨论孩子的问题还是对大家减少不必要的摩擦是非常重要的。
所以不是老人不能帮忙带孩子,只是沟通方式和相处方式出现了问题,希望小编的建议可以帮助到各位宝爸宝妈,有意见和建议可以在下方评论。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本人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sosokankan.com/article/318683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