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常讲:“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尤其是救命之恩,更是当没齿难忘。如果救你命的不是人,而是动物呢?那你又该如何回报?爆史君今天就来给大家介绍一下王扶之将军在朝鲜战场上被两只苍蝇拯救的故事。
王扶之将军
王扶之参军经历
王扶之,别名王硕,于1923年出生在陕西省子洲县三眼泉楼砭傅家新庄。他家世代都是贫农,5岁时,母亲去世,之后靠父亲和爷爷辛苦拉扯长大。因为家贫,所以父亲带着他到远房亲戚的地主家打工,小小年纪的王扶之也成为了一个放牛娃。稍大些,王扶之又去附近一些比较富裕的农家打工。
放牛娃
祖上几代人吃了没文化的苦,所以王扶之的父亲求人将儿子送到私塾上了3个月的学。尽管读的是“三字经”,但却是王扶之文化的启蒙。在王扶之12岁时,刘志丹领导的陕北红军常活跃在延安一带。王扶之虽然年幼,却看出了这支队伍的与众不同。他问其中一个红军战士:“我跟上你们的队伍,行不行?”
红军小战士
红军战士问道:“你多大?”王扶之害怕红军因他年纪小不收他,便反问道:“你看我像多大?”红军战士瞅着个头已经一米六的王扶之问道:“十六七?”王扶之说:“还真差不多。”于是,王扶之便谎报年龄加入了红二十六军“少共营”。同年,他加入了中国共青团,次年转入中国共产党。
入朝作战
之后,他随着部队先后经历了土地革命、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新中国成立后,王扶之于1950年加入中国人民志愿军,并于同年10月首批入朝参战。在抗美援朝期间,王扶之所带的部队在朝鲜战争中打出了雄风。1952年8月,王扶之所在的师正坚守临津江以东阵地。敌军为了夺取它,将成吨的炮弹倾泻在了志愿军的阵地上。
观察阵地
当时已经担任代理师长的王扶之和参谋们正在山洞中研究战况,而随军的新华社记者刘鸣则在赶写战地报道。突如其来的炸弹袭击了山洞顶部。包括王扶之在内的7人被掩埋在漆黑的山洞中。王扶之当场失去了知觉,等他醒来时,感觉身上压着千斤重担。事后他才得知,自己被气浪推到了坑道尽头,并被埋在了碎木乱石之下。
朝鲜战场上的炮弹壳
现场除了王扶之外,还有两名同志活着。新华社记者刘鸣和3位师机关同志当场牺牲。活着的3人费尽力气才从乱石堆中爬出,整整用了3个小时。从乱石堆中出来后,他们又面临着新的死亡考验:洞中没有水和食物,外面的战士也不了解洞内的情况。他们只能被动地等待救援。
被苍蝇拯救
为了让外面的战士们知道洞中还有人活着,他们敲脸盆、水桶、饭盒,想尽办法传递自己的信息,但却无济于事。因为洞口已经完全被掩埋了。王扶之3人知道,要想在洞中活下去,水是必备资源,所以他们将尿液集中在一起,以备最困难的时候使用。一天之后,洞中的空气越来越稀薄,3人喉咙干渴难耐。他们脑海中都浮现出了“死”的念头,但又觉得这样死似乎太窝囊。
阵地打电话
就在近乎绝望时,他们听到山洞那头传了持续不断的挖掘声。于是三人互相加油打气,一定要活下去。话分两头,当彭司令员得知王扶之他们因敌机轰炸而失去联络后,当场下令:“要想尽一切办法,将王扶之他们抢救出来。万一不幸牺牲了,也要将遗体挖出,送回国内安葬。”尽管洞外的志愿军将士一直在努力做着救援,却不知道洞内的情况。负责挖掘的指挥员告诉士兵们:“要注意观察洞内存在生命的征兆。”
两只苍蝇
在挖掘进行了30多个小时后,师工兵部队突然看见洞中飞出了两只苍蝇。他们顿时信心大增,加快了挖掘速度。几小时后,王扶之和另外两名同志终于获救。整整38个小时,如果没有那两只飞出的苍蝇,外面的士兵们说不定就会放弃。事后,王扶之将军回忆此事时感叹地说:“要不是洞中两只苍蝇飞出,我这条小命早完了。可惜的是我没记住那位工兵连长的姓名,至今仍未找到他。”从此,王扶之将军便将苍蝇当作了“救命恩人”,从不加害。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本人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sosokankan.com/article/317370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