育邻梦
孩子学习成长中父爱、母爱一个都不能少。
歌唱《世上只有妈妈好》,现实生活中,孩子确实与母亲的关系更亲、更近。从生长发育的角度,孩子从胚胎至出生之前这段时间和母体完全是一体的,出生之后到孩子能够自主进食之前孩子成长所需的主要食物来源是母乳,几乎等同于孩子的食物真是母亲咀嚼、消化、吸收过后再传递给孩子,也可以说母亲真的帮助孩子检验了食物的可口性。但是,孩子是一天天长大,他们的独立意识和需求都会越来越强烈,以至于他们最终通过模仿、借鉴完全掌握独自生存的能力。
父母是孩子学习成长历程中的左右手
父母之爱的不同
世界上最好的老师在哪里?在家中,父母是世界上最早、最好的老师。父母是每个人成长历程中真正的启蒙老师,是无私陪伴着孩子从“完全无民事行为能力人”成长为“完全民事行为能力人”而从不计较回报的老师,是唯一从物质帮助到精神陪伴全方位提供帮助的老师。古人讲:“龙生龙、凤生凤,老鼠的儿子会打洞。”父母是唯一从基因遗传、生活习性到文化素养全方位影响孩子的老师。俗话说:“父爱如山”,父亲给予孩子的爱应是大爱,是基于鼓励、肯定,为孩子带去学习成长的自尊、自信、自强、自爱的力量。
很久以前,达尔文就注意到这样一个事实:弱小的动物【包括人类】绝对不能单独存活。就人类单个个体而言,不具备单独生活的强大能力,人类的躯体相对于其他大型食肉动物是弱小的。在不与同伴协作互助、不借助工具的情况下,人类只能对大自然的捕食者做出躲避或无力的反抗。因此,人类社会生活的主体目标就是尽最大可能与同伴分工、合作,将各自的优势能力都尽皆施展出来,让个人能力劳动效能最大化,比如原始社会以部落或氏族的方式群居,今天的人们以家庭为最基本的单元参与社会生产分工合作,其本质就是为实现个人能力贡献社会建设效能最大化。此外,因为动物实现种群延续的方式是异性繁殖,也就是实现种群繁衍这一最基本的生存活动都必须要在同伴【异性】的协助下才能完成。所以,对于后代的成长抚育就自然而然的成为了父母双方共同的责任。
人类社会最基础的分工就是男女分工,男性主要负责需要较强体力行为才能完成的任务,比如原始社会中的狩猎、防御,农业社会的农耕,现代社会中较重体力才能完成的工作任务,以及部族、国家的安全防卫任务;女性主要负责细致性、轻体力型的工作,比如原始社会中的采摘、照顾老小;农业社会的纺织、家务等,现代社会中轻工业同样多由女性完成。当然,在抚育孩子的重任一直都是在母亲一边,孩子孕期住在母亲提供的“暖房”里,出生之后饮食、起居也多由母亲照顾。所以,简单的说母爱是给予孩子“投怀送抱”的地方,父爱则是在孩子前方牵引或在背后给予成长推动的力量。
母亲是温暖的依偎
母爱给予怀抱的温暖
母亲的怀抱是温暖的,是孩子童年成长的依靠,且看年幼的孩子见到母亲总是会抑制不住撒娇的心情。母亲是孩子在世间最可靠的托付,孩子是被母亲带到这个世界上来的,纵观整个大自然的生命体系几乎没有不爱自己孩子的母亲,无论是低等级的动物、还是最高等级动物的人类。人们常说:“血浓于水”“物以类聚,人以群分”,用于比喻同类的东西常聚在一起,志同道合的人相聚成群,反之就分开,是朋友之间门当户对、志同道合的统称。孩子与母亲具有最直接的血缘关系【孕期孩子和母亲通过脐带彼此连为一体】,从身体内流淌的血液开始就具有了天然的融合性。陪伴孩子成长需要给予孩子生活物质上的帮助,同时也需要对孩子进行文化礼仪等方面的教导,母亲作为带领孩子来到这个世界上来的第一责任人,对孩子的成长教导拥有更多的耐心,并且在教育理念上也会显得更有主见,对孩子的成长处于主动引导。
农民说:“指种望收”,工人说:“工作领工资天经地义”,商人说:“服务就为盈利”......世界上只有一种人对投入是真不计回报的,那就是母亲。母亲对陪伴孩子成长的投入是最不计成本和不求回报的,几乎没有母亲会记录用到孩子成长之上的花销,也没有母亲会在养育孩子之前拟定一份“回款协议”等孩子签字之后再抚养孩子。相反,有人说:“养育孩子是真正的逆周期投资,孩子各方面成长优秀,在孩子成长方面的精力和物质投资就少,如果孩子各方面成长都不如意,那么父母为孩子成长所花费的精力和物质资源就会更多。”
世界上最温暖的的地方就是母亲的怀抱,世界上最关心您的人就是母亲。当您说饿了,第一个响应您需求的人是父母;当您身体不舒服了,最心疼、最关心的是母亲;当您有计划需要远行的时候第一个为您准备行装的是母亲,《游子吟》“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儿行千里母担忧》
衣裳再添几件饭菜多吃几口
出门在外没有妈熬的小米粥
一会儿看看脸一会儿摸摸手
一会儿又把嘱咐的话装进儿的兜
如今要到了离开家的时候
才理解儿行千里母担忧
千里的路啊我还一步没走
就看见泪水在妈妈眼里妈妈眼里流
妈妈眼里流
替儿在擦擦鞋为儿在缝缝扣
儿行千里揪着妈妈的心头肉
一会儿忙忙前一会儿忙忙后
一会儿又把想起的事塞进儿的兜
如今要到了离开家的时候
才理解儿行千里母担忧
千里的路啊我还一步没走
就看见泪水在妈妈眼里妈妈眼里流
妈妈眼里流
如今要到了离开家的时候
才理解儿行千里母担忧
千里的路啊我还一步没走
就看见泪水在妈妈眼里妈妈眼里流
妈妈眼里流
父爱给予成长的方向和力量
父爱给予孩子学习成长通往独立道路的方向和力量
1、父爱给予孩子成长的力量
男,会意字由“田”、“力”合意组成,“力”是古农具“耒”,表示用耒在田地里耕作。耕作是男人的一项主要职责,因此“田”、“力”合意表示“男”。甲骨文为左右结构,且田、力左右不居;西周金文承之,但基本固定为左田右力;战国楚简“力”旁写法略异,小篆以后基本变为上下结构,延续至今。男就代表强健有力量,在孩子眼里父亲是力量的象征、是安全的化身。如果父亲的角色被弱化或缺失,就会给孩子带来心理上的不安全感;如果父亲疏于对子女成长的关心和指导,往往会在孩子幼小的心灵上埋下胆怯的阴影,对孩子的成长十分不利;如果父亲能够经常与子女一起,让孩子们从父亲的关爱中体会安全,从父亲的行动中感受力量,则非常有利于孩子坚定、自信、果敢性格的养成。
① 父亲在子女心目中的形象构建,对他们区分性别发挥着极为重要作用。目前,幼儿园和小学里的老师大多是女性,许多孩子生活的圈子里缺少成年男子的榜样,以致有些男孩子性格渐趋柔弱、缺乏阳刚之气;而女孩子则因感受不到父亲的疼爱和影响,在以后与男性交往时,表现出焦虑和无所适从。因为,缺少了父亲提供的男性形象作为基本参考模式。父亲的角色,是孩子正确认识自身性别角色与异性不可或缺的启蒙老师,男孩子往往把父亲看作自己将来成长、发展“楷模”,女孩子则以此为基本参照挑选自己人生中的另一半儿。
② 父亲是培养孩子学习健全家庭生活方式的第一任教师,比如果父亲尊重母亲、母亲体贴父亲,彼此以体谅、爱护、关怀、帮助的态度相待,在此类家庭中长大的男孩子将来几乎会以同样的态度对待自己的爱人;女孩子则会以此为标准判断付出爱给另一半是否值得。对于男孩子,如果家庭中没有良好的父亲形象,其自我形象容易造成混乱,缺乏角色认同感和男性特征,变得软弱、经不起挫折;女孩从观察父亲如何对待母亲的过程中了解到男人怎样对待女性,以联想、拓展到以后其他男性会怎么样对待自己。有研究表明,如果女孩5岁前就远离了父亲,那么她在与男性交往时往往会表现得焦虑、不确定、羞怯或者无所适从,她缺乏一个稳定、可靠、有力的男参照,不知道男性具体会是一个什么样的生物、该如何与他们相处。因为,缺乏父亲关爱的家庭中,其母亲一定会要求孩子注意与男性的交往,甚至要求女孩子远离那些男同伴儿。
③ 父亲是影响孩子智力发育的重要因素。家庭生活中,母爱对孩子的爱总是无微不至的细致,几乎对孩子能够做到有求必应;而父亲对孩子的爱可能正好相反,他们更愿意鼓励孩子自己去尝试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用自己的行为实践换取成长需求。孩子从母亲那里可以获得成长帮助、生活常识、社交礼仪、物品归置等等细节性的生活技能;父亲则更加侧重严厉的要求孩子养成学习成长的习惯、通过动手换取成长需求的能力,给予孩子更丰富、更广阔的成长目标。父亲通过与孩子共同操作、探索,以多种形式的活动、游戏可以培养孩子的动手操作能力、创新意识,促进孩子求知欲、好奇心的发展,对孩子实实在在的开展“学以致用”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
2、父爱为成长指引方向
在著名心理学家阿德勒的《自卑与超越》中,也有一章专门讨论父亲角色:“父亲对孩子的影响非常重要,许多孩子终其一生都把父亲视为他们的偶像或最大的对手。”孩子身上的很多品行,诸如坚毅、果敢,对自己所热爱或责任所在的事竭尽全力地追求、探索,这些往往来自于父亲的启迪和鞭策。说得更直接一点就是,父亲不缺席,男孩才能更像男孩,女孩才能更像女孩。
很多家庭,都需要重新认识两性之爱对孩子学习成长不可替代的作用。母爱:德行礼仪、品格气质。母亲在孩子的婴幼、少儿阶段影响巨大;父爱:方向性引领和理性作为,伟大的父亲一定是孩子成长、成才的引路人、思想的奠基人。父亲和母亲给予孩子爱的方式是不同的,母爱是接纳和慈爱,父爱是平衡、力量和责任,充分的母爱会让孩子的心灵更好地成长,适当的父爱有助于让孩子完成其社会化。孩子成长过程中存在一个规律:孩子成长需要的母性之爱呈递减趋势、父性之爱呈递增趋势,也即是说随着孩子的成长他们对生活自理能力的要求会越来越高,而对于给予他们无私帮助的需求则会呈逐年递减之势。所以,孩子越长大越倾向于能够给他们背后方向指引的力量,给予他们自主、自由的成长空间,让他们逐步从被监护过渡到自我监护、生活完全“我的地盘我做主”。
3、父爱是孩子学习成长路上的“北斗星”
阳光指引植物生长的方向,花香引领蜜蜂的航向......人生成长同样需要选择方向。作为初到人世的孩子,他们缺乏的就是辨识成长方向的经验和能力,他们本身就是原点,拥有向任何方向生长的能力。然而,何方能够顺利到达光明的彼岸、何方有暗礁和险滩,这些是孩子无法预知和判别的。孩子成长向何方只能借助父母和师长引导,根据父母和师长投射过来的亮光“亦步亦趋”的缓步向前。因此,父母就是照亮孩子成长前路的“北斗星”。
“北斗星”的职责就是在您迷失的时候为您指引方向。俗话说:“天不生人上之人,也不生人下之人。”、“人不学无智,无智者愚人。”全世界新生命降生之时几乎是完全相同、平等的,他们没有财富多寡的差别、没有信仰差别,无贫富、贵贱之分。但是,随着成长时光的变迁,社会生活中无论以多大的区域做对比,都不可避免的产生穷人和富人之分、贵人和贱人之差,还有愚人和贤人之别。造成这些差别的根本原,就在于孩子出生之后,父母给予了他们不同的成长指引,父母指引为孩子烙上了不同的性格、文明、习俗的印记,父母这个“北斗星”为孩子指引了不同的人生航向。
钢琴练习是非常痛苦的,朗朗小的时候同样萌生过不想再学下去的念头。为此,郎朗的母亲希望孩子开开心心就好,也不一定非要这么努力的练习钢琴。但是,朗朗的爸爸却说他现在是没有什么判断的能力,现在“狠心”要求他练习是为了将来少受苦。于是朗朗在父亲的监督下日复一日的坚持刻苦练琴,直到现在成为了世界顶级的钢琴家。周杰伦小的时候学钢琴也被妈妈逼迫的很惨,当周杰伦练琴的时候妈妈就拿着藤条站在他身后,只要他弹错了或者弹的不好就打他一下,于是周杰伦也就更加刻苦的练琴,一点都不敢懈怠、出差错。所以,现在的周杰伦弹钢琴弹得非常不错,并且成为乐坛上无以复加的“星星”。
学习成长路上父母一个也不能少
孩子生命之中父母之爱一个也不能少
父母是动物生命的来源,父母之爱是世界上最伟大的爱。但是,父母之爱并不是相同的爱,也不可能是相同的爱。因此,父母之爱需要相互协同,即不能相互推诿、也不能彼此“争风吃醋”。母爱是孩子幼年成长必须的,随着孩子一天天长大,他们会逐步远离母爱,这时候母亲需要懂得放手、放心的让孩子“自己的事情自己做”,而不要担心孩子会逃离自己的可控范围。因为,抚育孩子最核心的目标就是赋予他们独立适应社会生活的能力;父爱是引领孩子走向独立自主的“北斗星”,是助力孩子走向独立自主的推力与坚实后盾。因此,父亲不必在孩子幼年时与孩子的母亲争夺孩子更依恋谁,父亲需要做的是为孩子的成长引领方向、给予成长力量,引导孩子养成良好的学习成长习惯。
人生的学习成长都必定经历从“完全无民事行为能力人”过度到“完全民事行为能力人”,学习成长历程中需要来自母亲无微不至的关爱,孩子才能在完全没有生活自理能力的情况下健康成长。但是,学习成长就是赋予孩子独立生存的能力,母爱需要随着孩子的逐步成长也适时放手。相反,在母爱放手的时候却是父爱该出手的时候,父亲应给予与孩子成长阶段相适应的生活自理引导,比如引导3岁以后的孩子养成早睡早起、热爱运动等作息习惯,引导孩子敢于迎接生活中的困难、接受挑战的成长自信心......
父母是带领孩子来到人世间的人,父母之爱在孩子终身的成长历程中一个也不能少。母爱温柔、无微不至,给予孩子温暖避风的怀抱;父爱如山挺拔、给予孩子成长进步的力量与依靠的后盾。作为父母不能在生活中争夺孩子,而应合力为孩子的成长领航,引导孩子学习成长要做到“我们......”,而不是某一方强调“我......”。父母不应该因害怕孩子不跟自己亲而想方设法“拉拢”孩子、不应为争取孩子喜爱自己而中伤另一方、不应为孩子的事情而影响夫妻间的正常生活、不应将与孩子的关系凌驾于整个家庭关系之上,亲子关系是家庭关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但它绝不是家庭生活的全部。
育邻人使命:成为孩子成长路上的陪练和顾问。
育邻人愿景:让天下没有难育的小、没有难养的老。
孩子的成长如同百年大树,需要经历风雨。对于父母来说,需要您有足够的耐心加以陪伴。陪伴孩子需要用心,陪伴不止是看护。在很多人为陪伴孩子而选择回家时,我选择来北京做一项陪伴更多孩子的事业——育邻人:以邻里友善带动社会和谐,推进社会德育教化,促进每个人健康快乐成长。探索一套以邻里互助方式化解“独生子女症+隔代教育”难题的公益、普惠性教育事业,与家长一起“量身定制”孩子的成长计划,为孩子们提供游戏、合作、共享成长空间......即社区邻里教育服务生态圈。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本人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sosokankan.com/article/316997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