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制图:书胜)
近日媒体报道一起骗贷案:一座东北小县城5.8亿“惊天骗贷”案!背后藏着“大秘密”。该案让小城的多家单位和众多个人卷入其中,令人吃惊的是,这家曾经志在改制为农商行的农联社也因犯罪被起诉,包括其前理事长在内的多名班子成员被判刑,报道揭开了农联社领导班子违法放贷的内幕。这桩骗贷大案给银行敲响了警钟,为何骗贷不能消停?违法企业、个人何以能轻易突破银行风控防线?如何才能有效防范“骗贷”现象的发生?
一、利益驱使,内外勾结成漏洞。梨树县农联社骗贷案背后的“秘密”,揭示了银行风控的一大漏洞来自内部。这起案件中,农联社损失惨重,案发时只收回不到10%贷款。韩某等人购买空壳公司办贷款,农联社为其大开绿灯的背后是一个精心设计的“计划”。由于改制农商行遭遇“拦路虎”,贷款集中度过高不符合要求必须进行化解,为此农联社班子成员铤而走险。杜某带领班子成员与韩某等人达成协议,部署下属办理121笔贷款,6家信用社主任明知借款人不具备贷款条件,档案有假仍违法放贷。最后因超5亿元逾期未收回,多名班子成员获刑,改制泡汤。据Alpha案例库显示,近五年来关于违法放贷的案件不断增多,已成为常见犯罪罪名之一。上个月,法院披露多起农商行员工违法放贷案,犯案员工最多放出119笔贷款。放贷原因五花八门,总言之利字当头。如润昌农商行案中,王某民为了建设自己与他人合营的冷库,借用他人身份放贷33笔。这些案例暴露了银行内控失效,那么多风控制度,为何对违规违法未能及时发现并纠正?银行分设所谓的前台和后台,就是为了岗位相互制约,以防一手遮天。但事实上,在利益驱动下,前后台之间根本就没制约,甚至一丘之壑共同联手作案。银行在持续加大对一线员工的监管力度,却忽略对高管的制约,高层以权谋私的危害性相当大,若没有高管授意默许,巨额贷款根本批不出来。因此,多数的骗贷大案是由员工失职、内外勾结造成的。如果银行不重视内部监管,强化人员合规意识,规避道德风险,金融管理秩序将受严重威胁,损失在所难免。
二、没有责任心,制度执行不到位。这些年来,银行的风控系统在不断完善,为何有上千个模型、多个流程,宠大团队,还是出现这么多风险事件?可见制度之外,人的因素更为重要。近年银行被皮包公司骗贷屡见不鲜,如去年一则大案,仅凭3家皮包公司就让6家银行被骗5.5亿。判决书中,相关银行人员均表示履行相关程序,但相关证言称“不会对企业财报审查、默认资料真实”,这就说明骗贷不只是风控问题,关键在人心。在重重关口中,只要有人在一个环节上把关到位,这笔骗贷就办不下去。比如前不久,媒体报道淮矿物流百亿骗贷案,逾10家银行损失超34亿。淮矿物流伙同19家公司骗贷,通过虚假合同、发票等同样的手段,在15家银行循环融资无阻持续两年之久。此案涉及银行之多、金额之大,对银行风控俨然是一种拷问,为何有如此多的银行无法识破这个骗焗?仅申特钢铁一家就骗贷44.68亿,值得关注的是申特钢铁曾在“中国企业500强”榜上有名。银行在授信上向来迷信国企、上市公司,由于同业之间竞争激烈,对大企业争相授信,过度授信、盲目乐观造成风控疏忽,或者睁一只眼闭一只眼,使不法分子有机可乘。客观上是制度执行不到位或不完善,主观上是人不负责任、逐利忘本所致。制度的作用在于执行,风险管理体系再完善,若没人执行或执行不到位乃至搞破坏,风控即形同虚设,何以防范各种骗贷?
三、业绩观扭曲,违规造假作案。现在银行的经营压力非常大,面临不良贷款增多、盈利空间压缩、内生信贷需求不足等多重压力。银行内部实行产品计价,放多少贷款、做多少产品等都是以数字来说话。业绩考核高压下,有不少人急于求成,甚至不择手段。如2018年震惊整个金融圈的浦发银行775亿违规放贷大案 ,被罚款4.62亿元!案发前该行成都分行一直是行内标杆,并以长期“零不良”记录闻名当地业界。据银监会披露:为掩盖不良贷款,成都分行使出各种“财技”,向1493个空壳企业授信775亿,换取相关企业承担该行不良贷款。这是业绩观扭曲,为追求考核排名违规造假的典型案例。正确的业绩观是业绩与风险并重,风险抓的好对业绩是一种正向提升,两者相互促进。有人认为风险管得严业务就做不了,所以一些管理层对所谓“能力强”的客户经理,在其业务中开绿灯,纵容违规。还有管理层为了自己的升迁、绩效薪酬,放松内控的很多条件,甚至帮助客户去做一些假材料。看一下今年以来多方披露的银行员工违法放贷的情况,有领导指使员工放贷,也有银行原谅员工违法放贷,还向法院说情的,甚至有行长带员工一起违法放贷的。由此反映了银行从业人员价值观走偏不是个别现象,如果一个人以个人利益为导向,为一己之私损害企业利益是早晚的事。
四、解决要治本,回归核心价值观。我们从银行被骗贷的各种原因中,找到了问题的症结。三个不同的原因有一个共同根源——核心价值观缺失。爱敬诚善在工作中的体现就是负责任、守住道德底线。银行是经营风险的企业,风险贯穿于业务的每一个环节,道德风险是核心。从业人员有没有正确的金钱观、业绩观?能否经得起诱或?所有的违规、违法都始于价值观的偏离。在四川凉山骗贷案中,犯罪团伙2年骗贷2.8亿,内鬼是原副行长,多次收贿逾240万被判刑。财由德聚,财富不是随个人欲望来转的,是由德性来分配。核心价值观缺失让许多人利欲熏心,飞蛾扑火。事实表明无论是对内管制还是对外风控,决定性在人。风控制度、科技手段只是一种辅助,再强大的科技、健全的制度离开了人便无从谈起。所以对银行业来说,树立员工的核心价值观非常重要!改变心态比制度约束更有效,制度再完善也不可能完美,只有树立从心入手的价值观,才能弥补制度的缺陷,而不是上有政策下有对策的制度陷阱。银行不能只抓经济效益,要打造企业文化,重视德性教育。高管更要以身作则,思想教育重在平时培养,加强法制意识,提高德行觉性。解决问题要治本,从心入手回归核心价值观才是正道。
经济新常态下,银行不要一味追求规模效益,不要搞恶性竞争,争得必失。君子爱财,取之有道,从业人员树立正确价值观必然对企业发展产生积极的正向作用。练好内功,端正服务理念,立足实体经济,提升风控能力,才能远离骗贷等风险,促进银行业稳健发展。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本人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sosokankan.com/article/315625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