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财经 > 中国半导体硅晶片会成为曾经的光伏产业?

中国半导体硅晶片会成为曾经的光伏产业?

德科码(南京)半导体科技有限公司已提交破产申请!

这是近日的一则新闻,在目前股市大涨,中芯国际国内上市,半导体行业一片大好的氛围中。就是这个德科码,号称要投资30亿美元,上12英寸晶圆线的德科码晶圆厂项目惨淡收场。德科码是个案,但举国大搞高科技,打破国外垄断,创立新标杆的环境,是否有一种似曾相识的感觉。

上图是国内目前在建及已经投产的12英寸(300mm)半导体硅晶圆厂的情况,投资超过15000亿,都建成后,生产规模预计超过239万片/月。

本人先前写的文章国内半导体行业的繁荣,只是另一次引进外资中介绍过:

电子产业链,包括硅晶片制备、IC设计、制造、封测、组装

改革开放后,我们主要承接了产业的末端环节组装,并在努力向产业链的上游发展,争取更大的利润空间。

我国半导体企业现状

作为半导体的材料,硅晶片的生产是基础,目前主流是12英寸(300mm)硅晶片。近几年,由于5G、AI、自动驾驶等新技术的发展,芯片需求增加,电子半导体产业将迎来一次发展高潮。对硅晶片的需求,特别是12英寸硅晶片曾出现供不应求,很多下游企业跟硅晶片供应商签订了保底价格预定协议。我国12英寸晶片,不能批量生产,只能进口,而且还经常是多花2成的价格争购。

2014年6月,上海新昇半导体,作为国家集中攻坚项目上马。目标是实现8英寸、12英寸(300mm)硅晶片规模化生产。2017年11月底,生产的硅片还未完成检测。因而,行业里对新昇是否能顺利投产产生了疑虑。而认为最可能突破的企业,则是后来的杭州中欣。而杭州中欣,是日本 Ferrotec 等建立,其为半导体设备供应商,并且有生产经验。近两年,国内的12寸硅片逐步上马,可以预见一场龙争虎斗就要展开。而且,国内的很多晶圆厂,不是单纯的加工晶片,很多都是打算自己生产晶棒。

这里有一个逻辑:

半导体硅晶体是什么?是多晶硅融化后生长的单晶。

多晶硅是什么?这个中国熟。把沙子融化,C还原反应得到。

这不是跟光伏一样吗? 这个我们可是世界第一!

点石成金!!!

要是以为能做光伏,就能做半导体,那就大错特错了。

这两个产业就像一个是夏利,一个是劳斯莱斯。完全不是一个档次的东西。

通常来说光伏级多晶硅纯度为6-11N,电子级多晶硅为9-12N,N可以简单理解为纯度的表示。从纯度上来说,光伏级多晶硅料是低于电子级的多晶硅料的,半导体工业用硅必须进行高度提纯。

如太阳能级多晶硅99.9999%纯度(6个9),电子级多晶硅的纯度要求达到99.999999999%(11个9)

从基本材料的差异就意味着,相关工艺、技术、设备都会差别很大。


  • 光伏产业当初的状况,跟今日的半导体硅片的状况何其相似!

2001年,施正荣创业,成立了无锡尚德,搞太阳能项目。后来德国推出了《新能源法》,发展太阳能。尚德抓住了机会,打开欧洲市场。紧跟着国内就出现了一大批光伏企业,也是高科技。这些要上规模的高科技企业,得到地方政府的大力支持,比如无锡尚德、江西赛维,都在美国上市。

最早,采取的是从国外进口多晶硅,国内组装成光伏电池,然后销往欧洲。

产业上,多晶硅需要较高的提纯技术,咱们就进口。

关键组件,能买就买。反正国内的人力成本低,成本优势,使中国的光伏产品打开了欧美市场。

2000年到2016年,通过中国企业努力,全球太阳能累计装机容量从1,250MW,发展到304,300MW,增长了240多倍。国内光伏行业的快速扩张,使尚德的施正荣成为了2006年中国首富。江西赛维的彭小峰,成为了江西首富。

2008年金融危机,国外市场极速萎缩,扩张的产能,造成大量积压,产品价格极速下降。虽然四万亿刺激计划,给光伏产业一个喘息机会,但盲目扩张,根本问题没解决。2011年,欧洲债务危机,光伏产品需求下降。再加上欧美对中国光伏反倾销调查,2011年,光伏行业全行业亏损。

半导体行业,是高技术,高投入,长周期,高风险的行业。

首先,生产硅晶片相关技术、设备,很多依赖进口;

芯片设计,比如ARM授权,华为等都是购买的授权;

IC制造环节,同样是设备、耗材、技术,靠合资或购买。而最近一段卡脖子的ASML光刻机,国内只能买到低端产品。EUV光刻机,一台售价超8亿人民币,等于一架波音737,但还被禁售。这意味着中国现在不能生产最高性能的芯片,那竞争力就是问题。

封测、组装,相对好一些,这些是熟悉的产业。但也要考虑今后人力成本更低地区的竞争,如东南亚。


  • 几个潜在的问题:

2019年,世界范围300mm硅片需求量超过600万片/月,国内需求100万片/月。国内一下大上快上近30条同类生产线,可以预见的是,价格战不久会打响。

半导体作为高技术产品,靠的是规模化效益,这里隐藏着设备、生产技术、工艺的问题,核心就是良品率。这个东西只能靠生产实践积累。否则国内不至于1997年制造出300mm硅晶棒,而近一两年还不能批量化。

国外成熟的硅晶片提供商,都有自己配套的上下游产业链,包括各种设备匹配、生产、测试等。国内能生产出硅晶材料,但如何构建上下游?如果都是自己重新组建,那个投资实在不能想象。况且,设备、生产工艺还需磨合。没有证明你的东西好,或者对人家的设备合适,人家凭什么用你的东西?

另外,就是要注意的半导体行业的5-10周期性及产业升级,2009年-2011年,全球半导体行业关闭49家晶圆厂。盲目投入,市场波动的时候,会造成巨大损失。虽然下一代硅晶片的效益还没证明,但美国已经组织世界上主要厂商做过了5年的研究,背后各家还在做什么就不得而知,但肯定是有布局。包括国内转12英寸线,8寸及早期的线及未来的产线,该怎么处理,都要有预案。


  • 光伏产业的教训

2013年3月20日, 无锡市中级人民法院裁定:因无力偿还71亿元的到期巨额债务,对无锡尚德实施破产重整,曾经的行业老大倒掉了。

2014年,创始人彭小峰离开了曾给他无限风光的江西赛维,赛维进行了破产重组。

中投顾问产业研究部数据,截至2016年8月,我国有350家光伏企业倒闭,幸存50家。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本人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sosokankan.com/article/3155741.html

setTimeout(function () { fetch('http://www.sosokankan.com/stat/article.html?articleId=' + MIP.getData('articleId')) .then(function () { }) }, 3 * 1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