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叮当派好习惯
叮当派好习惯,持续推送教育热点、好习惯养成方法、学习干货等丰富内容,助力3-12岁儿童“学习、情商、性格”三方面优化!欢迎转 发、收藏本文~
“孩子是家庭的一面镜子,而家庭更是社会的一面镜子”
《镜子》是中国首部深度探讨家庭情感教育纪录片,纪录片总共有三集,一共90分钟,但央视社会与法频道却足足花了10年策划、2年摄制。
片中4个孩子都是父母眼中的“问题少年”,父母们管不了,就选择将孩子送入所谓的“特殊学校”,接受81天“改造”,家长们也被要求参加6天的家长课堂。
有个孩子接受采访说:实际要待81天的是父母,我可能只需要待6天,可他的父亲却认为,自己在这个家里是最不需要改变的。
家庭深层的矛盾被揭示,两代人巨大的撕裂终于爆发。
泽清:父母均为医务工作者,典型中产家庭
泽清的外公外婆是大学教授,父母也有体面的职业,但他却没有如愿成为别人眼中的“好孩子”。
面对母亲的关心,泽清骂她“贱”,甚至动手、动刀。
这一切的反常,从他的父母那找到了答案:我妈脾气暴躁,讲到最后就她是对。我爸和她解决不了的时候,一般就会用暴力。
可怕的是,他像父亲一样厌烦母亲的暴躁和唠叨,也学会了用父亲的方式对待母亲。他一边讨厌这种家庭关系,一边却又在无意识中认同了这种文化。
最后,他终于发现:我是一面镜子,我的面孔能照出我是如何忠诚于父母。无论是外表还是内心,与他们是多么的相似。
泽清在墙上贴着撕心裂肺的呐喊,暴躁得把家里的门狠狠地踢到破烂。
他不上学、上网、殴打母亲,甚至拿起刀子。
其实,都是想让父母改变,然而却得不到任何回应,爸妈只是把他当成一个“叛逆”的问题孩子。
家明:16岁,想做一名流浪歌手
父亲是私企管理人员,大学本科,白手起家,希望把人生信条传递给孩子。
当家明提出要当流浪歌手、背包客,爸爸坚持要纠正过来——“学习是唯一的出路”。
16岁的家明辍学,父母说他沉迷游戏。
他说父亲永远都否认我,觉得我不行,希望我按照他规划的路走,做什么事情,永远是他们说了算。
我恨他们,我伤害自己就是要向他们证明,我有勇气,我可以做到。
没有谁愿意过一辈子别人的生活,哪怕这个别人是自己的爸爸。我们有自己的思想,有自己的灵魂,我们都讨厌被压抑、被控制、被抹杀。
然而父亲一直看不到。
张钊:早恋,把父母赶出门,在冲突中多次想跳楼自杀。
17岁的张钊辍学,当老师问父亲:孩子,因为什么不上学?
张钊的父亲说:早恋的问题。而张钊告诉老师的答案是,学习上的痛苦,不是不想读书,他想上学,想读大学。
他说,他永远都忘不了有一次跟妈妈说,我在学校很压抑。妈妈冷淡地回了一句:那么多人怎么就你压抑,其他人没事?
听说孩子想自杀?
张钊父母的态度是轻蔑——“你让他跳,你看他敢吗?”
张钊的父亲坚持认为,因为早恋,一下子拉远了父子的关系。但张钊不这么认为,他说,让他歇斯底里的是压抑,连他跳楼,家长都漠然的压抑。
在家里得不到安慰和信任,张钊只好去其他地方寻找情感寄托和发泄途径。
打架、玩手机、交女朋友,把学校的三条“高压线”一触到底,父母越是制止干涉,张钊的反应越强烈。
沟通和理解的缺位
当早恋的张钊说,自己在学校压力太大,承受不了时。
事实上,他想要的只是父母对他情绪的理解,但是沟通问题把家长孩子推到对立面,表面上的“苦口婆心”也逐渐演变成“控制欲”。
孩子任何的事情,他提的一个想法,他想做的一件事情,他遇到的一个困扰,家长都应该真正倾听,
并去尝试与孩子发生一种联结性的互动。
弗洛姆说:
爱是一种使人和他人相联合的能力,
爱使人克服了孤独和分离和感觉,
允许他保持他的完整性。
只有产生联结,才能渐渐引导孩子,
而你也能慢慢理解和释怀孩子当时的想法。
不知如何去爱
初二的泽清说,他感觉不到自己的存在,让妈妈烧碗面,妈妈却不情愿下床……
这是他妈妈不爱他吗?
当然不,哪有父母不爱孩子的?爱啊,无论怎么样都在那里,与生俱来,可是有些父母可能真的不知道怎么样去爱。
他父母一年前就跟特殊学校联系,他不从,但听说央视要拍这个纪录片,他主动提出参与,因为——“想要存在感。”
他的故事某个意义上是最触目惊心的,父母乃至上一代都处于中产位置,物质上丰富了,但心灵上是荒漠。母亲内心充满了倦怠,“他爸爸就想让我当个贤妻良母,一切都是服从。”父亲内心充满了焦躁,“我觉得自己很好,要改变的是整个家庭。”
俞敏洪看完纪录片后说:
“孩子都是好孩子,就看家长是不是好家长。”
郭德纲说的好,望子成龙的家长,自己都不是龙。
父母自己都是巨婴,对于如何付出爱一无所知。
父母本身就缺爱,自顾不暇,自救都难。
日本作家伊坂幸太郎说:一想到为人父母居然不用通过考试,真是太可怕了 。
片中的泽清妈妈说,他小时候通过写日记让父母关注,“什么黑社会最好一类,我都很迷惑,看不懂,后来我就不管了,他也不写了”。
泽清妈妈流着泪,说不理解孩子,但内心关注的只有自己:“泽清对我家暴,他爸爸就在旁边,但不闻不问……我的心死了。”
孩子生活在两个死人旁边,像沙漠里即将干枯的植物,他甚至需要付出足够的心理成本,去救父母。
在2019年热播的《小欢喜》中,小陶虹饰演了一位单亲妈妈宋倩。
她所理解的对女儿英子的爱,就是对全天候地敦促女儿学习,对女儿实施了360度无死角的监控。
为了随时掌握女儿的学习状态,宋倩将女儿房间的墙面改成了可视状态,当有人来家里时,就放下百叶窗,隔开房间与客厅,让女儿专心学习不受打扰。
她的时间观念更是强得令人窒息。
不难想象,在这扇窗后生活的女儿,毫无隐私可言,所有的一切都是处于被监控的状态。
不仅是在学习上严格监管,宋倩对英子的控制欲还体现在生活的方方面面。一旦她察觉到了一丝缝隙,便会严丝合缝的堵上,绝不让英子有任何脱离监控的机会。
这样的决心即使是在面对英子父亲时也毫无松懈,当她前夫想要带英子去稍微放松一下,表达一下自己对英子的关爱时,宋倩便如临大敌,毫不留情地表达自己的敌意。
对她来说,人生的全部意义就是督促孩子学习。
只是,这样方向走偏、满满控制欲的爱,带给孩子的,最后往往是伤害。
到底该如何真正地“爱”孩子?
父母都爱孩子,爱的方式决定了父母与孩子的互动方式,而这些不一样的互动方式成为了孩子不一样的内在解析,从而形成了不同的信念与价值观。
孩子的人生就开始有了不一样的轨道,在这样的情况下,父母应该怎么做,才能够给孩子尊重和接纳的爱呢?
1) 让孩子自己的事情自己做,不要替他们做主
在一些父母的眼中,孩子永远都是孩子,不管多大都长不大。
所以很多父母在看到孩子自己做事情的时候,父母总是忍不住要插手,这就让孩子觉得有些无所适从了。
其实孩子上了小学,父母没有必要事事都亲力亲为,而是要学着放手,让孩子自己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在能够自己决定的事情上自己来做决定。
2) 把孩子当成大人来对待,以平等尊重的态度对待孩子
一些家长的口头禅就是“小孩子懂什么”。
就这一句话,直接让孩子和家长站在了不平等的位置上。孩子听了以后也会觉得,自己是不被尊重的,不被信任的。
如果孩子已经具备了思维能力,有了一定的独立性,家长不要再用看小孩的眼光来看待他们,而是要把他们当成大人来看待,给他们最基本的尊重。
3) 让孩子拥有独处的空间,不要随时随地都在打扰孩子
孩子长大了,可能会有自己的想法,有自己的秘密,他们需要独处的空间,并不希望每时每刻都和父母在一起,更不希望随时随地都被父母打扰。
不管孩子在做什么,看书也好,玩耍也好,他们自己做这件事,和父母站在一旁的感觉是不同的。很多时候,他们都渴望有独立空间,而不是被父母监督。
后记
看完《镜子》,我们知道了,与其说是探讨家长如何教育孩子,不如说是教会双方如何去和解,就像孩子们在培训结束时,为父母朗诵的诗:
“我是一面镜子,我将用行动把家人从梦中唤醒。”
END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本人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sosokankan.com/article/314885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