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教育 > 这四个哈佛学霸2年走遍6国,揭秘全世界最好的学习方式

这四个哈佛学霸2年走遍6国,揭秘全世界最好的学习方式

自古以来,“学习”一直都是一个永恒的话题。


怎样才是最好的学习方式?

谁才是最会学习的人?

世界其他国家的人们都在怎样学习?

未来的学习方式应该是怎样的?


这些问题,始终牵动起无数学生和家长的心。


为了回答这些具有深度的学习问题,韩国KBS电视台特别制作了全球大企划纪录片《Homo Academicus》


这个纪录片的主要制作团队有4人,均是哈佛大学的高材生。他们走过中国、韩国、印度、美国、法国、以色列,亲身探知不同国度、不同文化的人们,是怎样学习、为什么学习以及彼此之间的差异,而随着探索之旅的不断深入,关于“最好的学习”的定义,也在心底逐渐清晰。


01

韩国:哈佛学霸都不会的数学题


4位哈佛高材生第一站去到了韩国,韩国大峙洞是首尔最著名的“学院街”,密密麻麻布满了补习班。


他们走进了一家辅导班,想要和正在补习的韩国高二的学生PK做题。来自理工科的哈佛学霸们本来信心满满,结果却在比赛中不敌韩国高二的学生,双双落败


羞愧之余,他们都认为韩国中学生学习深度过高,为他们的压力感到担忧。


对于韩国的学生来讲,学习的另一个名字叫“竞争”。


“如果考砸了的话人生会很惨”一个韩国高中生说道。


另外一组制片人在街头采访学生,一个在大峙洞补习的16岁女孩说:“自己学习到凌晨1点才睡觉。”


而很多12、13岁的学生都表示上了补习班后还会完成作业,11点到12点才会睡觉。


当制片人问韩国的孩子为什么这么努力地读书,她们几乎一致地回答:“如果成绩不好,很可能找不到朋友,她们也不会和成绩不好的孩子一起玩,会被认为是“傻瓜”。


韩国孩子的回答让哈佛大学的高材生十分震惊,他们能明显地感受到韩国整个社会都弥漫着只有领先别人,在竞争中获胜才能“生存”。


02

印度——考试改变命运


位于印度拉贾斯坦邦东部的科塔,是60万中产家庭印度孩子的学习圣地。这里的补习学校十分密集,可所有补习班的目标几乎只有一个,那就是通过JEE(印度联合入学考试),以1.25%的概率,顺利升入IIT。


而JEE是号称“全球最难的考试”,题型永远不会重复,至少有50%的题还要学过大学的课程才会解答。



为此,随便一个印度学生,都有着与韩国学子不相上下的勤奋劲儿。从早上六七点学到凌晨一两点,也都是家常便饭,没什么好奇怪的。


中产孩子聚集的科塔见证着他们的废寝忘食、笔耕不辍。


而在新德里的贫民窟,生活在印度底层的孩子,也在不足10平米的简陋补习室里学习数学。即使条件简陋,但这些孩子熊熊燃烧的学习热情令人震撼。


在印度,阶层的高墙难以跨越,人与人之间的界限分明,唯有一件事例外——考上IIT。


一张国家最好大学的毕业证,是摆脱贫穷和“低贱”的最佳途径。


在观察过韩国和印度孩子的学习模式后,四位哈佛学霸以“学习本身是幸福的吗”为主题,展开了热烈的讨论。在讨论期间,哈佛大四女生詹妮的总结似乎获得了较多的认同——


对于某些东方国家而言,学习更多地体现为“获得幸福的手段”,而非幸福本身。


03

英国与美国——讨论交流


就在韩国与印度的学生埋头刷题之时,地球另一端的西方国家——英国与美国,孩子们却从小就被培养着这样一种能力——讨论与交流。


在牛津大学,学生们的学习都是围绕“讨论”展开的。牛津到现在都还保留着一对一小班授课的传统,学生跟教授,你一言我一语的就具体的问题,展开讨论。在这个课堂上,没有教授者和接受者,只有谈论者。彼此抛出一个一个犀利又尖锐的问题,只为让思考更进一步。


除了传统的小班课,牛津大学还用各种方式打破学问的界限,给予学生表达自己、互相交流的机会。每周四,学生们都会聚在一起,参加牛津联盟举办的讨论会。


想发言的同学,只需要举起自己的学生卡,就可以登上位于中心的讲台,侃侃而谈。你可以深刻的感觉到,在牛津,学习是无时无刻、无处不在的。


这种交流、沟通、合作的学习方式,不仅仅只存在于英国。


菲利普斯·埃克塞特学院,是美国最负盛名的顶尖寄宿高中,扎克伯格也曾在这里求学。


在这里所有的课程、所有的学生,都在上一种课——圆桌课程。


老师和学生都围坐在一张叫做哈克尼斯的圆桌旁,进行课程学习。在这里,学习不是讲和听的关系,而是讨论、交流的代名词。


四位哈佛学霸在与东方学生进行比较后,则得出了这样一个结论:


与西方注重合作的“讨论交流式”学习相比,东方式学习更像是“孤立竞争的延续”。


04

犹太族群——学习无处不在


犹太人的教育,一直很受世人瞩目。犹太人人口仅有1600万人, 占比全球人口不到0.25%, 但是却获得了全球23%的诺贝尔奖,概率是全球平均水平的108倍。


四人采访组中,有一个叫莉莲的女孩,生于韩国,5个月的时候就被一对犹太夫妇收养,从小接受犹太教育的熏陶,她的成长经历或许能给我们一些启示。


在她的记忆里,学习不是无止尽的辅导班,也不是为了赢得竞争、考上名校的挑灯夜战,而是日常生活中一抹本身就带有乐趣的色彩“学习,无处不在”。


莉莲说,是父母的教育,激发了她无尽的好奇心,这也是她能够考取哈佛这所世界名校的原因。从小到大,养父会带着她读书、写字、学习世界上各种各样新鲜的事物。他鼓励莉莲提问,在交流与讨论中,探知知识的本质。



谈起小时候,她最深的记忆,就是父亲跟她一起玩的“为什么”游戏。


不管是在车上,还是在晚饭时间,父亲都会不停地引导她问为什么。哪怕这个问题已经有了确切的答案,父亲依然会启发她继续问下去。



即便是现在,她已经毕业工作,每次回家,只要和父亲在一起,他们还会一直提问、一直讨论。


犹太人这种对知识的探索无处不在。在犹太人的主要聚居地、以色列“圣城”耶路撒冷,犹太人特有的图书馆——“叶史瓦”见证着人们之间激烈的“争论”。


走进这个图书馆,普通人可能会吓一跳。因为这里太吵了,完全像是一个热闹的集市。在这里,没有一个人的学习空间,所有座位都两两连在一起。



大家坐在一起,会就不同的事情进行讨论。你可能很难相信,在这里“吵”得脸红脖子粗的两个人,根本不认识彼此,但是他们却可以瞬间对同一个事儿,发表自己不同的主张,热火朝天地讨论起来。


在犹太人的课堂上,老师会鼓励学生说出自己的想法。老师希望孩子不是无目的的背诵和接受,而是参与更深入的思考。在犹太人家庭的餐桌上,父母问孩子的不是“今天学到了什么”,而是“今天提出了什么问题”。



这种鼓励下一代提出质疑、自我表达并用讨论的方式展开学习的模式,在犹太族群中很常见。


因为犹太人坚信,生命可能会被杀害,财产可能会被掠夺,但只有教育永不磨灭。他们期望用启发性的方式,在孩子眼中看到对世界的好奇与对知识的热爱,正如爱尔兰诗人叶芝所说:“教育不是灌满一桶水,而是点燃一把火。”


显然,“提问”、“讨论”、“交流”、“合作”这些西式学习中常见的优点,在中国是缺失的。从纪录片中的东方学生身上,或多或少可以看到我们孩子的影子:


疯狂的补习;

各种各样的背诵、记笔记;

不适应交流、讨论;

不习惯表达自我;

……


面对两种截然不同的学习方式,我们当然不能一味地质疑自己,赞美别人。两者相对存在已久,各自过往的辉煌成绩,在用事实证明它们都是有价值的。


作为父母,我们更需要做的是,思考和行动怎样才能取长补短,如何借鉴、学习西方独特的“提问—讨论”的学习方式。


特别是在学校教育方式,我们无能为力的时候,如何通过家庭教育补齐这块短板。


最好的学习,一定是源于质疑和独立思考。不如从今天起,少问孩子几句“你理解了吗?”、“你记住了吗?”,多问几句“你的想法是什么?”。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本人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sosokankan.com/article/3114819.html

setTimeout(function () { fetch('http://www.sosokankan.com/stat/article.html?articleId=' + MIP.getData('articleId')) .then(function () { }) }, 3 * 1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