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般来说,一颗巨大的恒星被较小的行星围绕,这是宇宙中恒星系统的标准。然而,宇宙之中有许多的恒星系统,会不会有一些行星比它们所围绕的恒星还要大呢?那么,行星能有多大?我们知道的最大的一个行星是什么?
首先,让我们定义一个点。当我们谈到"大"时,我们实际上指的是一个物体的体积,而不是质量。一颗行星要成为一颗恒星,它必须超过一定的质量,即0.08太阳质量或太阳质量的8%。在这一阈值以下,该天体被归类为棕矮星,因为它没有变得足够大,无法在其核心发生核聚变。质量比棕矮星小的是行星、小行星和尘埃。那么,恒星的最小质量是0.08M,是否也有上限呢?理论上,一颗恒星的最大质量约为150M,模型显示它将失去稳定性。不过,有趣的是,确实存在一些看似与该理论相矛盾的恒星,比如我们所知的最大质量的恒星,R136A1,估计约为300M。
无论如何,仅仅因为一颗恒星是巨大的,并不意味着它就是大的。现存的一些密度最大的恒星,即中子星,为10-29M,直径只有30公里。虽然这些恒星体积很小,但它们有足够的质量来容纳一个庞大的恒星系统,其范围将远远超出我们的太阳系。我们已经发现了中子星周围的系外行星,但是,由于发现它们所使用的探测方法,我们只能定义它们的质量,而不是他们的半径。在我们的太阳系中,有的小行星可以跨越数百公里,更不用说跨越数千公里的行星了。
白矮星是另一种可能有较大行星围绕其运行的小型恒星。白矮星是红巨星的残余物,它们的质量不足以在超新星爆炸中成为中子星。相反,它们在行星状星云中脱落了外层,留下了恒星的核心,这就是所谓的白矮星。白矮星中不会发生核聚变,这意味着它们的光度仅来自储存的热辐射,这使得它们成为非常暗淡的恒星,而且随着时间的推移,它们只会变得更加暗淡。
那些在恒星从主序到红巨星再到白矮星的演化过程中幸存下来的行星,很可能比白矮星的残骸还要大。由于白矮星昏暗的性质,微小的半径和较低的质量,所以还没有这样的外行星被证实。
科学家认为,主序星构成了宇宙中的大多数恒星。这些可能是非常大的物体,因为核心反应产生的内部压力使半径很大。我们必须在棕矮星和红矮星的分界线周围寻找恒星,才能找到足够小的主序星来承载足够大的行星。褐矮星和主序星之间的区别在于恒星核心是否发生核聚变,因为它发生在0.08个太阳质量以上的恒星之中。我们也相信行星和褐矮星之间的分界线大约是13个木星质量。
我们最有可能找到一颗拥有大行星的小恒星的方法之一,就是在红矮星VHS1256-1257的周围寻找,它的系外行星是少数利用直接成像发现的系外行星之一。它的主星足够暗,系外行星离恒星足够远,这颗系外行星大到只需用一台强大的望远镜就能看到。但不幸的是,这意味着虽然这颗系外行星的质量已经确定,但我们无法确切知道它的半径。然而,这是我们所知的最有可能的候选之一。同时,由于误差的存在,很有可能其中一个或者两个都是棕矮星,所以我们不能说这是一个真正的恒星和行星系统。
虽然我们没有确切的证据证明一颗行星比它的恒星大,但我们有一些很有可能的候选者。几乎可以肯定的是,还有一些我们还没有发现。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本人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sosokankan.com/article/311249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