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财经 > Q1财报观察:拼多多的融资、增长及复杂治理

Q1财报观察:拼多多的融资、增长及复杂治理

王如晨/文

几日前,拼多多2020年Q1财报分析师会议上,创始人黄峥对疫情季做了整体回顾与展望后,战略副总裁九鼎接着谈了这样一重话题:IPO后,公司为何还多次融资?

IPO后,拼多多完成三次融资。去年两次,一次增发一次可转债券;今年一次定增。

几个季度以来,由于销售和营销费用增加,加上巨额补贴,拼多多财报持续亏损。外界有理由怀疑,它已进入“融资-烧钱(补贴)-亏损-再融资……”的怪圈。而且,债券融资到期若转股,还会稀释股东权益。

九鼎说,2016年以来,拼多多基于核心业务的年度经营现金流量一直为正,足以支撑运营。事实上,2017年底以来,业务一直能自我维持,无须将募资用于任何优惠券和促销计划。此外,拼多多净营运资金变化为负,亦反映公司资金的效率。

截至2020年3月31日,拼多多现金、现金等价物及短期投资合计426亿(不含受限资金)。而拼多多11亿美元定增案4月初刚关闭,配售所得净收益,并未反映在Q1财报中,Q2将会体现。

既然如此,为何还要从资本市场筹集资金?

他基本提到三个方面:

一、IPO发行规模小,稀释小,后续本就有空间;

二、保证战略独立与业务灵活性;

三、长期战略投资需求。

譬如第一方面。九鼎说,IPO时就已预判到这一情况。

2018年,拼多多为快速上市,同时不影响管理层对业务增长的关注,限制了发行规模,稀释率仅8.2%。这使得市值于当时美国同类TMT公司中规模最小。

这确实为后续创造了稀释的空间。九鼎坦诚,行业竞争激烈,而同行拥有强大资本,公司IPO后保持灵活融资,能优化净收益,最大程度减少稀释。

三次融资确实灵活:去年2月,依托ADR进行增发,包括增发新股与老股东出售相应持股,扣除费用后,融资逾10亿美元,稀释确实有限;9月发行可转换优先债券。即便到期转股,至少可延迟稀释,不会影响目前股东情绪与企业决策;今年3月底,拼多多定增,部分长线投资人购买新发行的11亿美元A类普通股,4月上旬完成。这部分占发行后总股份2.8%,稀释比例很小。

九鼎表示,按完全摊薄和转换后价格(包括首次公开发行)计,拼多多已释放大约16.2%股份,与美国其他上市公司正常IPO稀释后相似。

这部分还原得相对清晰一些。

第二方面,九鼎说,2018年,拼多多IPO限制了发行规模,稀释小,主要是为了上市更快,同时不影响管理层对业务增长的关注。

不能影响管理层对业务增长的关注,其实就是保证聚焦、独立及专注。既要IPO融资,又不能牺牲战略方向与既定的成长节奏。

IPO前,拼多多有过高额融资,但轮次不多。IPO发行规模较小,除了有助于快速挂牌,夸克认为,也跟它有意防止被稀释太多有关。黄峥本人持股比例较高,加上管理层与战略性股东,如此,公司就能最大限度地保证运营独立与稳定性,保证现有的战略方向与发展节奏。

保证战略与业务的灵活性要求,几乎是三次融资的共通表达。你应该能体会到它们的一致性。

第三方面,九鼎谈到今年3月份定增原因,说是因为预判到,全球经济充满高度不确定性,资本市场的动荡将会持续,而充满挑战的市场前景将产生更多富有吸引力的投资机会。认购2亿美元国美可转债就是很好的例子。

其实,去年2月增发时,拼多多也有相近的表达。这说明,尽管迄今为止它并没有落实重大投资案,但应该一直在捕捉与评估。当然,日常运营、业务诉求,也是灵活性投资的一部分。

参与3月底定增案的长线投资人也表达出积极态度。它们认同拼多多的策略,即在不必牺牲核心业务灵活性前提下,应对潜在的经济衰退并寻求战略投资机遇。

事实上,包括IPO在内的四次融资,募资投向都有“基础设施”方向。3月底定增案传递得更明确:主要用于促进中国农品上行,促进城乡经济强对流;同时带动外贸企业转型升级以及中国C2M产业带“新基建”改造。

过去两季财报信息也是如此。拼多多技研投资大幅增加,同时,云服务、基础设施投资加重。去年Q4、今年Q1最明确。未来几年的拼多多,触达线下的形态、技术形象、基础设施的属性,必定会非常鲜明。

这种长期投资,与拼多多前端体验、GMV、用户增长所需的投资,尤其是直播业务崛起伴随着投资,在时效性、灵活性上有较大的差异。一个拥有丰裕现金与现金等价物的拼多多,确实有它更多资金的需求。

当然,夸克认为,除了这三点,还有一重更为关键的部分,九鼎没有真正说明,那就是企业发展节奏、成长势能、市值管理、信用背书、公司治理与融资成本的关系。

IPO后一年多三次融资。你能看到,去年2月增发与老股出售案,是在IPO后市值上涨超过60%的一刻落实的。如果没有拼多多强大的成长势能作保障,市值持续提升的预期不足,在一个高点上增发,参与者恐怕会忌惮。

去年9月的可转债更典型。当时,拼多多是以“0%到期收益率和0%票息”成功完成总计8.75亿美元的可转债定价的。它创下了一个记录:过去15年中概股科技公司首个0%到期收益率和0%票息发行可转债。

当然,多年来,整个美元债利率的趋势颇为有利。但像拼多多到期收益率、票息发行都是0%的案例,并没有。

它反映出投资人对于拼多多的成长、资本市场表现有更高的预期。事实上,9月这次属高倍数超额认购。而相对应的,拼多多自然获得了超低成本的资金,它的弹药库更充沛。

3月定增案由本地机构主导。九鼎提到,长线投资人表态积极,它们认同拼多多的策略,即在不必牺牲核心业务灵活性前提下,应对潜在的经济衰退并寻求战略投资机遇。夸克认为,除了拼多多既定的增长,背后一定有投资人对全球宏观面、疫后长远商机的判断。

事实上,这已成集体共识,几乎所有巨头都在加码冲刺。

九鼎说,过去几个月,伯克希尔·哈撒韦、迪斯尼、辉瑞、奈飞等公司都筹集了资金。其实本地也是。29日晚,B站宣布,将发行7亿美元可转换优先债券。

类似的融资节奏,过去7年,BAT、京东都曾有过多次。前不久,百度已再度发债10亿美元。

你能从一些庞大的投资计划中体会到接下来的趋势:前不久,阿里云智能喊出未来3年2000亿投资计划,腾讯喊出5000亿计划。

此外还有正在快速转向香港挂牌的中概股们。虽然理由各异,但面向新一轮竞争的融资诉求没有本质区别。

尽管拼多多IPO有三次融资,但从资金筹措的额度来说,还远不如阿里、腾讯此前创下的案例。后者同样也是在股价达到一个高点时落实的融资。

所以,可以这么说,这个周期的拼多多,在现金充裕的情况下,连续融资,它既有充分的稀释空间,又有长短期的业务与战略灵活性诉求,在高速成长的基础上,围绕“用户为中心”,为长期投资而战,有什么可以指摘的呢?

老实说,这个阶段,能这么轻松的融资,也是能力。它展示的就是成长潜能。

整体而言,这为拼多多未来一段业务与策略持续落地创造了从容的发展空间。IPO后,它的平台体验、用户增量与活跃度、GMV转化之所以如此壮观,跟以上这种策略深有关联。

可以预言,至少未来两个财年,拼多多这种基本面,都不会有大的改变。

外界看到了亏损,看到了持续扩大的费用与成本。而没有看到它的整个运作,其实相当稳健、健康,而且充满机智。

比如,巨额补贴计划,外界认为它就是通过优惠券聚拢头部品牌商家。这部分确实有利于提升平台的品质与口碑,但拼多多真正的利基土壤是腰部品牌。尽管巨额补贴仍在持续,但你要看到,它在农品、新品发掘以及整个供应链与C2M价值链的锻造上,才真正下了血本。

大品牌如苹果、戴森是很拉风,但Q1财报分析师会议中,九鼎披露的一组数据更具竞争力:2019年,拼多多有106个成熟的C2M合作伙伴,2020年年底,有望达到1000个。

若你以为只是数字变化,就太单薄了。这种合作伙伴不是简单商家,而是相对完整的数字化变革力量。它们的涌现,标志着拼多多整个能力的输出,与前年“新品牌计划”完全一致。这个群体的壮大,将会持续丰富拼多多现有的商业模式与货币化策略,包括未来的2B战略,它们的价值远大过几个苹果、戴森。

也正是这个群体,才真正对应着拼多多快速壮大的用户群之需求,丰富供给,可持续地提升留存与转化,提升ARPU值。

目前,在用户为中心的增长战略下,拼多多核心的资源都在围绕这个利基土壤耕耘。包括几个月来快速成长的直播服务。尽管许多大小巨头都在冲刺,各家动作花里胡哨,但在重大直播案、直播方式、参与者多元性、广泛的下沉影响力上,可能没有哪家胜过拼多多。

淘系强大,但直播日益名流、明星化,它几乎扫荡了整个娱乐业。这种面孔,带有太深的广告带货思维。如果不能将这种直播与淘系持续解耦的能力融合,持续下沉,带动更多参与的群体,它会形成挤压,内部的效率也会出现问题。

在此前一篇文章中,我们分析过淘系淘宝、聚划算、天猫诞生的逻辑。今天我们还看到,淘宝特价版生猛。当然还有线上线下融为一体的入口。但诸多平台入手,已很难保证品质体验的一致。

京东在壮大,除了定位持续升级,尤其京喜确实带来诸多惊喜。但京东的增长,却也失去了一定的速度。

无论阿里还是京东,未来两年,都将难以遏制这两幕场景的出现:2021财年,拼多多GMV超越京东,活跃用户逼近甚至超过淘宝。

2019财年,拼多多GMV破万亿,同比增100%。2020Q1虽受疫情冲击,过去4季同样超过1.1万亿。而3月以来,其订单与履约能力恢复甚快,日单已再超5000万。

京东2019财年GMV破2万亿,同比增17%。尽管2020Q1供应链出色,疫后均速恐仍为拼多多甩开。不出意外,2021年年中,双方GMV将出现反转。这将是全球电商史中“后浪”奔涌的一幕。

超越阿里GMV当然不可能。后者Q4虽受疫情重击,全财年GMV仍超7万亿,达成马云万亿美元目标。不过拼多多用户维度或让淘系忌惮:Q1,阿里年活跃用户同比增11%至7.26亿(单季增1500万),拼多多年度活跃买家达6.28亿,季增4290万,同比增1.85亿。

若在这两个维度打破巨头之间的均衡,拼多多将会创下发展史一个新的里程碑。相信这是投资人所期盼的。

当然,拼多多的市值一定还会有令人惊讶的表现。最新交易日,它再度反超京东。自去年以来,两者之间已多次反转。这种波动性反映出两家公司不同阶段的发展风格。尽管今日超越很难说是稳定的结局,但至少说明了一种势能与力量。


所以,那些以为亏损会迫使拼多多放缓节奏、追求短期盈利的观点,注定会落空。它不可能失去这个周期的势能。这对它来说,几乎是无法估量也不可能重现的发展机遇。

你能从Q1如此低潮季的反向积极投资看出来。不惜重金参与抗疫,强化扶持,用黄峥在分析师电话会议上的观点看,就是这不仅吻合公司文化,更有利于与用户之间建立宝贵信任,“人们会记住拼多多出现在他们需要的时刻”。

分析师会议上,“信任”一词出现15次(黄峥8次,九鼎7次),全部指向平台与用户、商家关系建构,围绕的话题,关涉着平台体验、直播服务、品类扩张、ARPU提升、变现能力、增长战略以及公司治理等。

过去几年,人们谈所谓分布式AI、区块链,谈各种生态开放,其实归约到底,还是一个“信任”,技术只是实现的手段。“信任”才是开放的基石。

为什么说这个周期是拼多多无法估量也不可能重现的发展机遇?

那是因为,这事关一个公司、一种组织的成长的必经阶段。这种话语策略,事关成长性、破坏性创新、战略定力以及公司治理。

你会发觉,黄峥口中,“年轻人”、“青春”、“组织”、“公司治理”词频开始提升。

Q1财报分析师会议上,九鼎援引了黄峥4月20日致股东信内容,说疫情让拼多多更理解和珍惜宝贵的“青春”,公司很年轻,年轻的一个特点是成长快,这既有利也有不利,拼多多远未达到完美水平,所以从一开始就承诺成为一个开放透明的平台。

2018年拼多多IPO后一日小范围沟通会。说到为何创立3年就早早上市,黄峥对夸克表示,”3年还是5年“不重要,主要想借此推动公司解决一些难题,变得更透明。

当然,4月20日致股东信中的表达更清晰一点:

1、“相反,我们感受到了需要更加努力工作的冲动和动力。这是因为我们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理解和珍惜宝贵的青春。我们越发意识到我们应尽的责任。我们需要证明我们这一代人的与时俱进和与以往不同。在这个新世界中,新物种和新生物必将诞生并茁壮成长。”

2、“大自然的蓬勃发展和趋势不会因为任何个人意志而改变……带着这样的视角,我们既感到无比的谦卑和平静,又无比感恩于拥有的宝贵青春和担负着的重大责任。因此,我们将更加坚定地投资未来,努力建设面前的新世界。在这新世界中,我们的美好旅程才刚刚开始。”

不要觉得只是诗意,这是年仅5岁的拼多多。这是一段足可宝贵的青春期,有黄峥的自信与拼多多的价值自觉。它拥有青春的创造力,同时也具有破坏性的力比多。如何将它们转化为真正的创造力,考验着拼多多的价值观、黄峥的驾驭力、拼多多的整体治理能力。

如果不加约束,拼多多这种平台一定会出现震荡。但是,如果没有长期投资的决心,过早走向复杂的组织,过早追求获利,为资本市场妥协,不仅会弱化效能,还会抑制创新活力。

丰裕的现金流与现金储备,已突破万亿的GMV与6亿的年度活跃用户,引领行业并持续提升的平台体验,如此拼多多,它短期的压力面,根本不在亏损,不在随时都可以调整的补贴,不在于波动的市值,而在于多重因素交织、促成的一种无可逆转的趋势,并在这个历史周期的拼多多上引爆,它必须担负并承受。

这多重因素,包括黄峥之前说的“巨人肩膀”,即日益普及的电商;社交、支付、物流以及各种ICT基础设施,还包括消费理念的更新、体验经济的崛起,更有今日无法忽视的外部宏观因素,一个日益复杂、震动、充满不确定性的世界,过往那种出口驱动的发展路径,正被内需驱动替代,无数民众的生活与本地制造力、产品力结合,正生成全新的生活模式。

而疫情,更是让人看到线上线下被持续重构的一幕,许多在线服务与新型基础设施已被激活。拼多多的形态不会停留在今日,它寻求的发展路径,不同于淘系、亚马逊及京东们,它的面前没有参考方案,如何确保“以用户为中心”的增长战略,确保独立,前瞻投资,才更具挑战。

如此增长之下,你觉得拼多多会因亏损、股价而改变策略,快速追求利润么?

不太可能。这一段势能,最关键的是时间,它不可能重现。何况整个行业都在变化。

与其说是战略,不如说是复杂的治理。

几个月来,尤其疫情爆发后,黄峥多次强调年轻人与组织的力量。这是文化与价值观的渲染,很可能预示着一轮激励与组织架构升级。

Q1分析师会议上,黄峥强调,2020年,公司不仅着眼于增长,还将着眼于为未来奠定坚实基础的诸多策略。比如继续改善公司治理、升级内部系统、改善人员发展和评估、简化内部审批流程并激发更多内部创新等。

相比业务面,这才是拼多多未来一段更复杂的挑战,也更具创新的空间。

一个治理细节能折射它此刻的内心:公司CFO去年辞职后,截至目前,虽有这功能与职责,但仍没有正式明确对外的CFO角色。Q1财报发布会,只是由黄峥与九鼎负责直接沟通。

除了选择性之外,这应该能说明,现阶段的拼多多,最大的重心还是保证增长与战略方向,管理层目前还是聚焦业务,而不为财务面尤其短期财务数字约束。

它反映出拼多多一段宝贵的青春期、成长性与组织架构、治理能力之间的张力。

不过,未来,这家公司终归会无可避免地走向复杂结构,与其他巨头一样,会长期处于既需要复杂多样又必须化解复杂性的挑战中。

在这个维度上,就更容易理解黄峥对诞生3年就IPO的还原。“解决问题、走向透明”确实是迫使自身成长并担负更多责任的策略。由此,我们也更能理解亏损与增长、一年多来落实三次融资的关系。这事关青春与增长,使命与担当。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本人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sosokankan.com/article/3110461.html

setTimeout(function () { fetch('http://www.sosokankan.com/stat/article.html?articleId=' + MIP.getData('articleId')) .then(function () { }) }, 3 * 1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