育邻梦
教育孩子学习成长最难的是“老师”对自己“狠心”,做到“严于律己、宽以待人”,用切实的言行示范成为孩子们学习成长的榜样、引领孩子们学习成前行的长方向。
俗话说:“严师出高徒”,老师【包括但不仅限于家长、学校老师和兄长】严厉是学生成长、成才、成功的重要保证,没有“狠心”的老师很难教导出好孩子。老师“狠心”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对自己“狠心”,在日常生活中高标准、严格要求自己;二是对学生“狠心”,对他们的学习成长进行严格的督导。在这两个“狠心”行动之中,最难实现的就是对自己“狠心”。
伟大领袖毛主席诗词:《水调歌头·重上井冈山》
久有凌云志,重上井冈山。千里来寻故地,旧貌变新颜。到处莺歌燕舞,更有潺潺流水,高路入云端。过了黄洋界,险处不须看。风雷动,旌旗奋,是人寰。三十八年过去,弹指一挥间。可上九天揽月,可下五洋捉鳖,谈笑凯歌还。世上无难事,只要肯登攀。
世界上的事情本没有难易之分,只有个人是否“狠心”去攀登、是否对自己够“狠心”。荀子《劝学》:“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成长最大的力量就是自己是否用动力,愿意“狠心”要求自己,对自己做到当日事当日毕、不在休息时间懈怠自己、不因事儿小而放纵自己......
榜样的力量最大
育儿先育己
正所谓:“正本清源,正人先正己。”孩子的优秀离不开父母的模范教导和“狠心”执法。如果把家庭比作机器,那么它更像一台复印机,家庭之中的父母是印刷的原件,孩子就是印刷好的复印件。如果您发现复印件出现了瑕疵,那么您最应该检查的就是原件是不是本就不完美,期待培养完美孩子的基础就是优先做完美的自己,在生活中能够高标准“狠心”执法自己的行为习惯。孩子是天生的学习“专家”,他们饶有兴趣的从第一任老师【父母】那里学习各种生活行为习惯,继承并发扬父母关于认知世界真、善、美、丑的的标准。人们常说:“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孩子在与父母日夜相伴的成长活动中不自觉的染上了父母的色彩,这也是“龙生龙、凤生凤,老鼠的儿子会打洞。”的根本来源。
人们常说:“惯子如杀子。”现实生活中,就有许多父母对子女的教育不是让他们自食其力,而是一味的“有求必应”,最终满足不了子女的所有需求,惯坏了孩子。养育孩子不仅仅需要满足他们饮食、健康、安全的成长需求,更需要按照社会道德与律法标准,为孩子的成长行为修剪枝叶。从前,有个无恶不作的强盗,在他做尽坏事后,终于被衙门的捕快捉了起来。由于他犯了许多不可原谅的罪,所以县太爷判了他死罪。临刑前,县太爷问他有什么要求,强盗说:“我想见我母亲最后一面。”县太爷命人把他母亲请来,当他们母子一见面,母亲很悲痛的抱着儿子大哭。谁知道,那个强盗竟然狠狠的将母亲的耳朵咬了下来,并且伤心地说:“我好恨娘在我犯错时,从来不教训我,现在我后悔也来不及了。”这强盗的母亲,要对强盗的下场负一半的责任啊!
教育的本质就是赋予人们适应生活的智慧,家庭教育更是从根本上教导孩子如何适应社会群体生活分工、协作的技能;父母不仅赋予孩子生命,更是孩子人生路上最重要的成长规划师。刚出生的孩子不带“一丝牵挂”、不带任何智慧或财富,他们唯一带来的就是学习和适应的能力,他们懂得如何快速“入乡随俗”。很多孩子出生后不久便能够辨识亲人的味道,就会表现出“认生”的行为,这就是孩子适应环境的表现。孩子成长过程中绝大部分生活习惯和人生性格都是从父母那里继承或者被“娇惯”的,父母做到严于律己就是从行为示范上给孩子做好榜样,做到当您在管教孩子的时候不会因孩子回怼说“我都是跟你学的”而无地自容。
家庭教育就是为孩子学习成长做铺垫
好孩子都是被示范引导出来的
老师应成为引领孩子学习成长前行的旗手,而不是“救火、督战”队员。父母是孩子最好的老师,孩子出生之时第一次见到的人就是父母,孩子学习中的首任老师是父母,陪伴孩子成长时间最长的是父母。说到影响,父母是对孩子的影响从遗传基因到学习、生活无所不包,父母每时每刻都在用自己的言行示范告诉孩子应该怎么做事、哪些事情是安全的、生活中应该注意遵循哪些行为准则。培养孩子是父母生活中最核心的工作,古有“孟母三迁”培养了一代大儒——孟轲;“曾子杀彘”告诉我们如何教育孩子言而有信、诚实待人。我们当然无法做到像孟母、曾参那样,但是他们绝对为我们树立了榜样。
爱迪生8岁那年上学了。他不仅没有表现出特别的才能,反而常常会使老师恩格尔深感不快。有一次上算术课,老师在讲解数学题,爱迪生突然向老师发问?“老师,2+2为什么等于4?”老师觉得爱迪生又笨又调皮,他反问道:“不等于4难道等于5?”爱迪生很想弄明白数字的奥秘,他想了又想,忍不住又问老师:“2+2为什么不可以等于5呢?”老师恩格尔大为恼火,他厉声训斥道:“爱迪生,你故意搞乱,给我滚出去!”爱迪生遭到责骂,委屈地奔出教室。
爱迪生回家后告诉妈妈:“妈妈,我想要知道加法的道理,可老师却骂我。”妈妈听了儿子的叙述很是生气,他找到学校:“恩格尔先生,你作为一个教师太不了解学生的心理。”恩格尔说:“我只管教书,不管什么学生的心理”。爱迪生母亲说:“你这样教孩子,孩子怎么学得会?”这位老师带着爱迪生到一位有名的医生那里,请他检查一下爱迪生的头脑,因为爱迪生的脑袋是扁的。这位医生检查后说:“里面的脑子坏了。”恩格尔告诉爱迪生母亲:“你的孩子又笨又调皮,不管我怎么教,他都学不会。我不愿意教这样的学生。”
结果,爱迪生离开了这所学校,由妈妈教他读书。爱迪生母亲曾经当过小学老师,是个知书达理的人。他给儿子讲文学、历史,讲许许多多科学知识。当同龄的孩子还在读童话的时候,爱迪生已开始阅读《英国史》、《大英百科全书》等大部头著作。在母亲的辛勤栽培下,爱迪生的求知欲越来越强,他一边读书,一边在地窖里建起了一个小实验室。虽然家境贫寒,他没能像其他孩子一样接受系统的正规教育,12岁那年到火车上当了一名报童,但母亲已在他幼小的心田里播下了科学的种子。经过长期刻苦钻研,他终于成为最著名的大发明家。他一生为人类贡献了一千多项发明。
俗话说,“育林先育苗,育人当育小。”“三岁看大,七岁看老。”家庭教育对个人人性的影响具有早期性、全面性和深远性。家庭生活的每一个元素、每一个环节,都是教学的素材和行为实践案例,家庭生活是人性形成的基础。简而言之,家庭教育的根本目的是通过生活养育人性来达成人生幸福,养育人性是家庭教育的终生使命。教育不仅仅局限于知识、课本,更需要全面提升个人适应社会生活的综合能力,课本是对生活智慧的总结和汇编,最终仍然需要回归到生活实践之中。
课堂教学以讲解示范为主
“牵引力”对教导孩子的学习成长更可靠
地球之上有很多相对的力,比如重力和压力、推力和阻力、拉力和摩擦力等等。那么,如果要问您如何将一头牛赶到牛圈里去呢?追赶还是牵引?答案显而易见,牵引比追赶更有效,也正因如此我们的祖先使用“穿牛鼻子”的方法训导牛。孩子就如同小牛,他们在成长初期没有界限与禁忌、没有敬畏与戒尺感,教导孩子学习成长就需要通过发掘他们自身的兴趣特点“因材施教”,也就是以他们原有的成长兴趣牵引出更多、更广的学习成长兴趣。
常言道:“火车跑得快,全靠车头带。”生活中人们对于“牵引力”的利用最为广泛,汽车多数是车头牵引驱动的、火车是车头领跑的、飞机是发动机......孩子是教导养大的、不是被追赶吓大的,在老师的引领下茁壮成长,老师就是带领孩子们学习成长的“火车头”。学习成长活动多为跟随、模仿,也就是学生在老师的指引下“依葫芦画瓢”。俗话说:“龙生龙、凤生凤,老鼠的孩子会打洞。”“近朱者赤近墨者黑”“虎父无犬子”都足以证明,孩子是在不断模仿借鉴老师言行习惯的过程中逐步长大,进而形成完全自主思维意识的。有人说,如果把家庭比作一台机器,那么它更像复印机。父母是印刷原件,孩子就是那即将印刷成型的复印件。您期待得到完美的复印件,那就得准备、完善好原件,让原件没有瑕疵。同样,您期待孩子成才、成人,首先需要保证的就是,作为父母的您有才气、像人样,能在生活中给予孩子学习成长的“牵引力”。
1、言行示范是孩子成长路上最好的导师
常言道:“跟着好人学好人,跟着巫婆跳假神。”孩子自出生之日就自带学习能量,是天生学习成长的“专家”。那么,孩子们跟谁学、怎么学呢?当然他们不会自学成才,更不会自然成才,他们必定在一定老师的带领下学习成长、成才。也就是说成长就是一个人借鉴另一些人行为习惯增长自身行为能力的过程,换个方式讲也就是,教学活动是人照亮人、人引导人成长的活动,老师引导他人成长最好的方式就是言行示范,而学习成长也就是有样学样。
世界上最好的老师在哪里?在家中,父母就是世界上最早、最好的老师。父母是每个人成长历程中真正的启蒙老师,是无私陪伴着孩子从“完全无民事行为能力人”成长为“完全民事行为能力人”而从不计较回报的老师,是唯一从物质帮助到精神陪伴全方位提供帮助的老师,父母是唯一从基因遗传、生活习性、举止言行到文化素养全方位影响孩子成长的老师。
“言传身教”行为示范是老师教导孩子成长、成才最好的方式。“妈妈,洗脚!”CCTV那则感人至深的公益广告。妈妈给奶奶洗脚,小小的儿子就能学着打盆水要给妈妈洗脚!这就是父母在日常生活中行为示范对孩子成长“潜移默化”的影响,老师是孩子成长生活中最好的榜样!孩子成长过程中犹如老师的“传声筒”或“复读机”,您的言行示范是微笑,孩子也会对人微笑;您的言行示范是愤怒,他们就会变得暴躁;您的言行示范是彬彬有礼、热爱学习,孩子自然会爱上学习、待人有礼有节......
2、最好的教育就是和孩子一起学习成长
所谓:“活到老、学到老”,伟大领袖毛主席告诫自己:“三天不学习,赶不上刘少奇”。教导孩子就是要和孩子一起学习成长成长,老师在授课之前需要备课,对需要讲解的知识进行解析、整理;父母教导孩子成长虽然具有灵活性、生活化的特点,但是同样少不了灵机应变的协调整合能力,尽可能针对与孩子所处的具体环境和孩子切身的成长状态做到因时而教、因材施教。父母三天不学习赶不上孩子的情景正在现实生活中不断上演,孩子的学习题目时常让身为大学高材生的父母“摸不着头脑”。家庭教育是教育的起点、基点和终点,家庭教育是培养高素质人才的必备条件,是学校教育的前站、补充和放大器。生活在家庭和睦、融洽环境中的孩子往往性格开朗、外向活泼,而生活在缺乏家庭关怀的环境中的孩子却极易变得性格内向、不善言辞,遇到事情容易自己藏在心里、不合群。
前苏联教育心理学家鲁宾斯坦认为:“没有任何一种个人的东西是与外界无关,仅仅从内部单纯地发展起来的,也没有任何一种东西是没有各种内部条件,仅仅从外界就投入发展过程的。”个人的内部因素与外部因素都参与个人的发展,但个人的发展不是两者的机械相加,而是互为中介的相互作用过程。总之,个体与社会的相互作用,共同融合成就了个体的特殊性。人类是群居、社会性的动物,每个人都生活在一个特定的群体之内,从家庭、社区到国家。成长就是通过模仿习得融入集体生活的技能,成为能够与同伴儿实现和谐分工、合作的人。每个人的成长活动都不是孤立的,学习成长是一群人的集体性活动,家庭之中父母与孩子做同学,共同学习成长就是生活中最快乐的成长活动。
地球上所有力的作用都是相互的,作为老师在教导孩子学习成长的同时,孩子也为老师打开一扇全新认知世界的窗户,让老师能够以更广阔、全面的视角认知自我。孩子是老师的“复印件”“镜中人”,原件只能通过“复印件”和“照镜子”才能更好的调整、完善自我,让自己变得更好、实现人生的第二次蜕变、成长。
育邻人使命:成为孩子成长路上的陪练和顾问。
育邻人愿景:让天下没有难育的小、没有难养的老。
孩子的成长如同百年大树,需要经历风雨。对于父母来说,需要您有足够的耐心加以陪伴。陪伴孩子需要用心,陪伴不止是看护。在很多人为陪伴孩子而选择回家时,我选择来北京做一项陪伴更多孩子的事业——育邻人:以邻里友善带动社会和谐,推进社会德育教化,促进每个人健康快乐成长。探索一套以邻里互助方式化解“独生子女症+隔代教育”难题的公益、普惠性教育事业,与家长一起“量身定制”孩子的成长计划,为孩子们提供游戏、合作、共享成长空间......即社区邻里教育服务生态圈。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本人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sosokankan.com/article/311033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