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历史 > 古罗马的“偶像男团”组合,恺撒、庞培是怎么从合作到单飞的?

古罗马的“偶像男团”组合,恺撒、庞培是怎么从合作到单飞的?

古典时期的地中海,罗马共和国绝对是最闪耀的明星,这个地处拉丁姆平原的小邦国,在强敌环视的险恶环境下,一路高歌猛进,屡挫强敌,先是击败了一母同胞的拉丁诸国,接着又杀退了强大而先进的伊特鲁里亚,奴役了好战的萨莫奈人,连希腊人在意大利的殖民城邦也只能低头臣服,在两次迦太基战争后,看似又穷又土的罗马终于一跃成为地中海的霸主,进而将势力扩展至整个地中海地区。


罗马之所以能如此快速崛起,得益于其先进的民主制度。在当时的罗马,统治国家的不是某一个国王,而是元老院、执政官和保民官,国家公职每年定期选举,谁的执政理念好、选票多,谁就能当选为新一届政府的领袖。


马略改革后,罗马进入了又一个历史阶段,这一时期,罗马军团不再倚重普通的公民兵,而是改为招募脱离生产的职业部队,他们不再由元老院和执政官负责征集,而是由统帅本人四处招募,这种职业军团的出现极大强化了罗马共和国的战争能力,但另一方面也催生了大量手握兵权的军阀,因为新生的罗马军团只听命于那个花钱招募他们的统帅,故而共和国晚期实际上是群雄逐鹿的舞台,马略、苏拉、庞培、克拉苏、恺撒相继登场。


最佳“偶像男团”的诞生

在群雄集结的大舞台上,以庞培、克拉苏、恺撒为核心的前三头同盟,绝对是罗马国内最闪耀的“男团”,他们三人分别代表了罗马不同的阶级与势力。

格涅乌斯·庞培,元老院阶级代表,共和国最有声望的将军,也是最有魄力的年轻将领,在马略与苏拉内战的时候,不过20来岁的庞培就敢散尽家财招兵买马投奔苏拉,赢得了远超他这个年龄的军事成就,苏拉遂纳庞培为婿,后来他更是独自远征亚洲、荡平海盗,早早的就获得了执政官的职务和最荣耀的凯旋式。


马库斯·李锡尼·克拉苏,骑士阶级代表,共和国最富有的土豪,据说罗马城内就有一半地产在他的名下,他是罗马骑士阶级的领头人,房地产领域的大亨,也是罗马国内最大的债权人,上至执政官,下至普通平民,大多数人都找他借过高利贷,著名的斯巴达克斯起义就是被他一手镇压的。


盖乌斯·尤里乌斯·恺撒,平民阶级代表,出身罗马最古老的贵族世家,祖上曾因独自斩杀战象而闻名,前执政官马略是他的姑父,铁杆的平民派,年轻时的恺撒不畏强权,在苏拉独裁时期,恺撒竟敢公开拒绝了休掉原配改娶苏拉之女的命令,并为此不惜流亡海外数年之久,后来恺撒站在平民的立场上重归罗马政坛,从最低级的财务官做起,一路升迁至法务官,他时常为平民发声,是当之无愧的平民领袖。


按说庞培、克拉苏、恺撒怎么也不像是会走到一起的三个人,平民痛恨放贷的骑士,元老院看不上争取权益的平民,他们所代表的阶级,相互之间都存在不同程度的利益冲突,但在庞培远征亚洲成功后,关于战利品的分配问题,很快就将庞培推到了元老院的对立面。


因为战争期间,庞培在未请示元老院的情况下,就擅自将他征服的土地分给了自己的退伍老兵们,可当他凯旋回归后,元老院就是不同意这木已成舟的事实,因为已经腐败到骨髓的元老院也想占有这些土地。

至于克拉苏,他所代表的骑士阶级一直被元老院打压,究其原因离不开他们强大的经商能力,克拉苏是个纯粹的商人,他很想改变现下对骑士阶级的政策约束。


恺撒在这种时候充当了同盟出现的牵线人,他找到庞培和克拉苏,要求两人动员自己的支持者为下一届执政官选举投票,恺撒承诺,只要他能当选为执政官,将马上推动庞培和克拉苏的法案通过,因为执政官有资格提出法案。

这是一个非常诱人的条件,也是一个非常可行的方案,因为三人都有不同阶级的支持者,如果单靠某一个阶级的选票,既不足以让恺撒当选,又不足以让法案通过,可如果三人的支持者同时投票,那三头同盟就如同一个政党,会拥有超过任何个人的支持率和选票。

公元前60年,前三头同盟就这样成立了,古罗马的最强“偶像男团”诞生了。


恺撒急速崛起,男团差距明显

同盟成立后,恺撒如愿当上了新一届的执政官,并获得了总督高卢战争的权力,庞培的土地法案也顺利通过,克拉苏也获得了更多的商业特权,当这一切都不可挽回时,元老院都还不知道前三头同盟的存在。

毫无疑问,前三头同盟最大的受益人是恺撒,因为他是其中唯一一个要钱没钱,要兵没兵的光杆司令,对恺撒来说,只有获得超过庞培的军事成就才能让他在政坛里长盛不衰,但现在机会来了,他被任命为高卢总督,终于可以独自领兵了。


在高卢任上,恺撒杰出的军事才能被发挥的淋漓尽致,他用了大约8年的时间,征服了高卢地区(法国)所有的民族和部落,还成了第一个渡过莱茵河,远征日耳曼的罗马将军,也是第一个渡过英吉利海峡进入不列颠的罗马人。

巨大的军事成就,让恺撒成了罗马共和国最红的明星,他所撰写的《高卢战记》也是当时最火爆的畅销书,元老院因他的军事成就而举行了长达15天的谢神祭,这甚至比庞培当年能得到荣誉都还要多。


恺撒的快速崛起,从某种程度上代表了平民阶级的崛起,仿佛又一个马略的归来,这引起了元老院的恐慌,他们试图拆散前三头同盟,而庞培也因嫉妒恺撒的成就而有倒戈元老院的倾向。

为此,当恺撒在高卢的任期即将结束时,他力主三人于卢卡举行会谈,有150位元老院议员出席,恺撒将他唯一的女儿嫁给了庞培,以此将庞培拉回了同盟,三人达成了新的协定,恺撒的高卢总督延长5年,庞培和克拉苏将联手竞选下一届的执政官,三人还划分了势力范围,恺撒统治高卢及周边地区,庞培统治整个西班牙,克拉苏则得到了叙利亚。

“偶像男团”的分崩离析

然而好景不长,克拉苏为了获得超过恺撒的军事成就,冒然出兵神秘的帕提亚帝国,结果善于步兵作战的罗马军团首次遇到到了以弓骑为主的帕提亚骑兵,克拉苏兵败身死,他的数万远征军也基本覆灭,三头同盟就此只剩下了两头。


更糟糕的是,恺撒的女儿尤利娅因难产而死,他与庞培的翁婿关系也就此结束。元老院再次拉拢庞培对抗恺撒,前三头同盟瓦解已经不可避免,男团成员终究要单飞了。

公元前50年,元老院再次发难,他们要恺撒立刻交出兵权或解散军队。此前,元老院的反恺撒势力就已经开始策划,在恺撒卸任后以贪腐问题对其发起调查,要知道,在罗马只有担任政府公职才能免于起诉,而距下一任的执政官选举还有一段时间,恺撒如果在这时放弃高卢总督一职,等不到参加竞选,他就可能被元老院迫害。

恺撒曾力争延长总督任期至选举,但元老院咄咄逼人,要他在国家公敌和放弃军队中选择。


最终,恺撒决定反了。

庞培在此时毫无悬念的站在元老院一边,他被任命为讨伐恺撒的总指挥,而且还赋予他征募10万大军的权力,这场内战遂成了恺撒VS庞培的战争。

按说庞培所代表的元老院是共和国的合法政府,大义名分在庞培一边,而且共和国的意大利、西班牙、希腊、小亚细亚、北非都在庞培手中,恺撒所能调动的资源只有随他征战高卢的几个军团,但战争的结果却出乎意料。


公元前49年1月12日,兵少将寡的恺撒仅率5000人马就渡过了卢比孔河,当日攻陷佩扎罗,13日攻陷法诺,14日攻陷安科纳,15日攻陷阿雷佐,恺撒的军团很快就南下攻占了罗马城,庞培竟然不战而放弃了整个意大利,随后恺撒一路挥师西进,荡平了没有庞培坐镇的整个西班牙地区,接着又渡过亚得里亚海,于法卢萨之战彻底击溃了多于自己的庞培军团,庞培只能再次逃跑,最终被埃及人出卖而死,恺撒遂成为共和国的独裁官,共和制度不可避免地迈向了帝制。

我们不禁要问,论实力、论资源,庞培都远远多于恺撒,可为什么最终获得胜利的是恺撒,庞培是怎么将一手好牌打得稀烂的?

1.庞培“拖延”准备,此为判断不清

在公元前50年的时候,元老院与恺撒决裂的趋势已经非常明显了,庞培等人深知战争即将来临,却没有积极行动,他们仅仅满足于通过“元老院劝告”这样的法律文件,而丝毫没有抓紧时间整备军队。

当公元前49年来临后,恺撒派的成员已经逃离了罗马城,可元老院和庞培依然没有做好战争准备,既没有准备粮草,又没有组建新军团,这段最黄金的事情无疑被庞培白白浪费了,这盘棋局已然让恺撒得到了“先手”。


庞培为什么如此悠然自得,原因在于其错误的判断。

公元前49年1月,恺撒手里的主力军团尚未从高卢赶到拉文纳,他手里只有5000余人的军队,这么点人要攻占意大利,确实让人觉得不可思议,庞培可能也这么认为,故而他判断恺撒南下的时间应该在春季到来后。

然而恺撒的魄力远超庞培,他为了和庞培抢时间,偏偏就带着这5000人渡过了卢比孔河,之后更加大胆地将军队分成好几个部分,由安东尼、库里奥等大将分别领兵,数日之内就攻占了整个意大利北部地区,元老院为之震动。


2.庞培“弃守”罗马,此为勇气不足

庞培基于错误的判断没有及时征募军队,以至于罗马城几乎处于不设防的状态,但必须清楚,当时恺撒所率的军队是不到5000人的第13军团,而庞培在意大利并非没有武装,在罗马城南部的卡普亚,庞培拥有2个军团兵力,从地图上看,卡普亚离罗马城不远,如果庞培紧闭城门,急调卡普亚的2个军团北上拒敌,恺撒未必能获得胜利。

然而庞培太过于谨慎了,完全没有恺撒那种“豪掷筛子”的勇气,他不敢将命运交给2个军团,虽然这2个军团已经在人数上远超恺撒的军队了,庞培依然决定征集更多的军队,然后再和恺撒决战。

于是,庞培不顾元老院的激烈反对,坚持带着元老院议员们逃离了罗马城,恺撒兵不血刃夺取了共和国首都。


此后,庞培收拢了大约3个军团的兵力,而驻守在科菲尼昂城的元老院派将领也有3个军团的兵力,这么算下来,庞培在意大利南部地区就有多达6个军团的兵力,而恺撒的主力依然没有与他汇合。

这种时候,守卫科菲尼昂城的将军要庞培与他们汇合后主动迎战恺撒,可庞培犹豫了,他竟然不顾战友的安危独自带兵继续南撤,最终渡海逃离了意大利。科菲尼昂城的军团一看庞培将他们抛弃了,干脆投降了恺撒,而恺撒的4个高卢军团也在这个时候赶到了前线,恺撒顿时拥有了近8个军团的兵力。


这么一看,庞培非但没有决战的勇气,反而有怯懦惧敌的嫌疑,双方几乎是一战未打,恺撒就吃掉了庞培3个军团,而且还是直接收编,庞培白白错失了剿灭恺撒的良机。

3.庞培“坐视”敌强,此为策略不明

庞培放弃了意大利等于放弃了大义名分。此前,庞培所代表的元老院还是共和国的合法政府,可当他们抛弃罗马城后,恺撒反而在罗马召集了公民大会,通过了其就任独裁官和执政官的选举,如此一来,恺撒就不再是之前的“国家公敌”,而是由罗马人民合法选举的政府首脑,反倒是庞培等人放弃罗马城,成了公民们口中的“叛徒”。

至此,国家的大义名分已经由庞培一方转移到了恺撒一方,恺撒也不再是造反的军阀头子,而是共和国的执政官了。

这个时候,恺撒的处境并没有好多少,因为庞培手里控制着北非、西西里、撒丁尼亚,这三个地方是罗马共和国的粮食生产基地。由于意大利缺乏粮食种植的农庄,这里很大程度上依靠来自行省的粮食供应,恺撒虽然夺取了意大利,但却没有足够意大利人食用的粮食。


这种时候,如果庞培坚守住三大粮仓,用围困意大利的方式消耗敌人,相信不用与恺撒决战,仅意大利的民众就会因为缺乏粮食供应而推翻恺撒。

然而庞培却没有这么做,他只顾着在希腊地区召集军队,根本没有派兵增援西西里、撒丁尼亚、北非,结果恺撒几乎没有遇到抵抗便夺取了西西里和撒丁尼亚,粮食问题被轻易解决了。


此后,恺撒故意无视坐镇希腊的庞培,率领35000人的主力军团远征西班牙,那里有庞培的5个精锐军团,合计78000人。庞培在这个时候依然只顾希腊事务,根本无意支援西班牙战场,结果西班牙的全部军团都被恺撒吃掉了,这里丰富的金银铜矿也成了恺撒资产,恺撒的实力由此进一步增强。

到此为止,恺撒已经将元老院在西地中海的势力一扫而空,其本人也当选为合法的执政官。

4.庞培“消极”决战,此为指挥不当

歼灭西班牙军团后,恺撒终于渡海远征希腊。

这个时候的庞培依然拥有超过恺撒的兵力,根据当时的记载,庞培拥有11个满编军团,步兵人数为66000人,骑兵人数为7000,远程部队为3300,大小战舰600艘。

恺撒虽然名义上有12个军团,但多是减员后的军团,步兵总人数为30000人,骑兵只有1300人,海军只有20艘战舰和80艘运输船。


双方的军力如此悬殊,恺撒还是率领3万余人强渡亚得里亚海,这期间,庞培有很多次分割恺撒军团并歼敌的机会,但庞培却一一错过了。

最后双方终于在法萨卢斯决战,可庞培却临战畏缩,因为他不相信自己的新兵军团能打败恺撒老兵军团,于是在恺撒军团奔跑冲锋的时候,庞培却让自己的士兵站在原地,表面上,庞培是为了节省士兵的力气,但实际上,庞培的士兵看到杀声震天的恺撒军团朝自己奔跑而来的时候,他们的心理防线就已经崩溃了,因为一支冲锋的军队会肾上腺素飙升,而站在原地的军队除了害怕别无他感。

最终,恺撒以3万人击败了7万庞培军团,庞培只能逃亡埃及,最终被人枭首示众。


综上,威言晓史以为,庞培虽然坐拥共和国几乎全部的资源,但他却根本不了解自己的对手恺撒,以至于在准备工作上拖延耗时,白白浪费了时间,战争来临后又畏敌逃跑,拱手丢掉了罗马城和整个意大利,以至于恺撒成功当选为合法的执政官,夺取了国家大义的名分,后来在战略部署上,庞培依然无所作为,任由恺撒夺取了共和国粮仓,吃掉了最精锐的西班牙军团,最终,在法萨卢斯的战场上被恺撒一举击溃。由此可见,庞培“消极”的作战风格是整场内战失败的根本原因,而恺撒的“积极”与“大胆”也是他以少胜多的关键。

(文:威言晓史,未经许可请勿转载)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本人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sosokankan.com/article/3108841.html

setTimeout(function () { fetch('http://www.sosokankan.com/stat/article.html?articleId=' + MIP.getData('articleId')) .then(function () { }) }, 3 * 1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