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为作者原创,欢迎个人转发分享!
自古一切伟业都是因为热情达成的,成功学中热情是动力的源泉。在教育中,让孩子抱以热情,对学习充满主动意愿同样有积极意义。不爱学习的孩子让家长苦恼,而激发孩子的学习意愿可以有效解决这一问题。
很多家长抱怨孩子学习拖拉,在家自己如果不盯着,孩子准不会主动学习,在家学习如打鱼晒网,缺乏主动性,自己也不可能一直盯着。
但是因为担心孩子不好好学,所以有时候不得不放下手中的事来监督孩子。这其实对双方来说都是一种消耗,孩子无心学习却因为母亲盯着不得不去学。
这其中的效率几何可以预见,另一边家长为了孩子学习牺牲自己的时间也是一大损耗。让孩子爱上学习, 主动学习是漫长学习生活中的最佳“解题”方案。
激发孩子的学习意愿
激发孩子学习意愿,每个家长都有属于自己的“妙招”,相比负面激励,从积极侧来强化孩子的兴趣和动力被证实普遍有效,家长应该要做到以下几点,既是激发孩子的主动意愿,也是自己思维转变的一个过程。
1. 停止对孩子喋喋不休的负面评价,不攀比不否定;
2. 正面强化,对积极面予以肯定,强化孩子内心的积极力量;
3. 接纳完整的孩子,即好的坏的都要认识并接受,不能只着眼好的去鼓励,不好的方面更需要积极引导;
4. 正确的精神表扬,不偏颇不夸张,不吝惜给孩子的精神鼓舞,但也不盲目去鼓励,在激励问题上家长要做到实事求是。
孩子学习意愿被负面打击所消耗
负面的消极的评价容易打击到孩子,父母作为孩子初期教育中最主要的存在,不要忽视自己对其的影响,孩子的成长是需要激励因素的,如果缺乏这一环节,内心的安全感和自信都会逐渐降低,对学习也会失去信心和动力。
激励表扬是使人上进的动力之一,触发孩子的内心力量不需要深思熟虑有关如何教育的问题,用真诚的情感来达成亲子间的积极沟通即可。
需要引以为戒的,家长要注意在日常教育中脱口而出的伤人的话,很多看似“平常”的评价对孩子造成的心理打击其实远比学习中的大。
比如很多家长习惯把“说了多少次了还是记不住”、“没有一件事是做得好的”挂在嘴边,抱怨式对话少进行,人生需要更多积极的肯定。
而孩子面对一个只会责备和抱怨的家长,内心的正能量都会被逐渐侵蚀,自暴自弃的当前成本很低,一旦内心的动力和积极意愿减弱,孩子就会陷入更大的被动中。
看不到孩子优点的家长
一对带着孩子来进行咨询的父母,由于孩子成绩不好,家长苦于找不到好的办法来寻求帮助。很多家长对待不爱学习的孩子大多会被动地让孩子去参加各种辅导班,在家严加管教,但是可以预见这类施压教育起到的效果是很有限的。
坐下来后,妈妈就开始讲述自家孩子的问题,在交流的过程中,值得注意的是妈妈对孩子的缺点张口就来仿佛有无尽的理由,写作业总是被动应付,粗心大意是常有的事,在家抱着手机的时间居多,打游戏,看小说浪费时间。
这期间孩子至始至终没有看妈妈,视线飘忽在墙壁和窗外,在妈妈将他的‘不是’的时候偶尔会露出不耐的神情。在妈妈差不多讲了孩子问题一段时间后,咨询老师打断妈妈,问她孩子平时有什么优点吗?
妈妈明显地愣了一下,接着说他平时在家会帮忙做做家务,脾气也比较好不会大吵大闹,不过很快妈妈又来了一个转折。
但是就是他不好好学习这事让我生气……很显然这位妈妈对了解孩子的优点兴趣不大,但至少还是看到孩子的闪光点了。
以此为见,很多家庭中的教育都是负面评价居多,家长对孩子的优点要么视而不见,要么不愿拿孩子正面的事来做激励式教育,对缺点抓着不放是人的普遍心理。
补缺教育根据短板理论可以弥补孩子的短板缺陷,但是这并不足以强化孩子的内心动力,面对主动性不强的孩子,家长在教育中要做出适当改变,通过优点激活来引导孩子做更好的自己。
解决情绪问题
情绪是内心力量的来源,在亲子问题上很多时候父母会因为内心不满对孩子大加指责,负面情绪就是这么传递的,这时候家长内心的不满情绪是表达出去了,但是问题依旧没有得到解决。
在孩子不爱学习这件问题上,家长应该思考如何改变家庭的能量场,排查干扰孩子情绪的因素,导致消极情绪的源头在哪儿?
解决情绪问题的重要环节在于观察和思考,以旁观者的角度去看待问题,并设身处地去思考如何才能给孩子带来积极的影响去改变消极被动的现状。
倾听孩子的内心需求
孩子不愿学习,抛开学习需要付出的努力和精力外,学习无法给孩子带来积极的影响是动力缺乏的原因。一些不爱学孩子的应付心理,在学习中做“差不多先生”,得过且过。
这些都是内心动力缺乏的表现。孩子在学习中需要找寻长期有效的源动力,比如目标的设立,这个目标要有短期和长期,短期的目标具体而明确,长期的目标远大而有方向。
在此过程中的鼓励就好比给上路的车进行加油,小树成长中的施肥浇水一样,是帮助孩子走的更远的补充剂。
缺乏学习成就感,孩子自然不愿去付出辛劳学习。这过程中,父母要重视孩子的内心需求,在学习中如果获取不到内心的力量,只为学习而学习,这样的学习态度即便耗在课堂、书桌前的时间再久也是低效而无用的。学习中的兴趣同样不能忽视。
榜样的力量
父母的行为,家庭的氛围是潜移默化熏陶孩子最好的方式,现在很多家长在家对待自己和对待孩子的要求是完全的“双标”。
最常见的自己端着手机要求孩子不不许看电视不许玩手机,这时候孩子表面也许不会说什么,但是内心的独白一定是不耐和质疑的,不看看你自己什么样?凭什么来说我整天玩手机?
父母的以身作则会让孩子更愿意接受努力学习这件事,因此在家中父母也应该表现出对学习对生活积极的态度,步入社会后很多成年人习惯用经验来从事工作、生活。
但其实学习是少不了的,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顺便让自己也得到提升了强化,和孩子一起达成学习、进步的目标,陪伴教育远比抱怨来的积极。
本文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本人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sosokankan.com/article/310481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