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思去年占我们营收比重高达70%以上,但今年的订单明显下滑,预估将会降到60%以下。”5月15日,美国商务部发布新出口限制令的隔天,一位负责华为旗下IC设计公司──海思的IC设备厂商高层接受《财讯》专访时,仍乐观预期2020年公司来自海思的订单量,仅会下滑约15%。
然而,对比《财讯》采访的其他海思供应链厂商,截至目前为止,来自海思的订单不减反增,因为自从中美贸易战开打以来,海思已有防备,持续对供应链厂商追加订单。因此令人好奇的是,为什么所有供应链厂商中,唯独IC设备厂商的订单会明显受到影响?
IC验证厂营收下跌1成以上
这个答案必须要追溯到2019年5月16日,美国总统特朗普签署了一道紧急行政命令,禁止美国企业在未经许可下,采购对国家安全构成威胁的外国电信设备;同时,美国商务部也将华为及其70家中国公司列入实体管制名单,美国企业要出售产品给这些公司前,都必须取得政府许可。
更令华为震惊的是,美国商务部对华为的禁售令,除了详细列出美国相关硬件厂商名单之外,也还列出了软件厂商清单,在这份清单中清楚列出足以掐住海思咽喉的EDA(电子设计自动化)公司,如铿腾电子科技有限公司(Cadence)与新思科技(Synopsys)。
EDA是IC设计必须也是最重要的软件设计工具,是IC设计最上游的产业。一旦美国商务部开始执行这份实体管制名单,海思等于丧失开发新一代升级产品的能力。
再加上IC验证,是IC开发前端工程的重要环节。所有新的IC设计出来后,就是要再经过IC验证,包括可靠性验证、静电防护能力测试、故障分析、动态电性故障分析等,以确保IC的性能与功能。因此可以想象,IC验证厂商的营收下滑,背后也隐含着海思恐怕已经丧失新一代升级产品的开发能力。
不过,美国政府对于华为与海思的压制还不仅于此。5月15日,美国商务部发布新出口限制令,未来任何半导体制造商只要用到美国的软件与技术,都必须先取得许可,才能出货给华为。尽管美国商务部随即又宣布有120天的过渡期,但2020年9月后,所有供应链厂商将无法再供货给海思。
就在这项出口禁令发布后的2天,《日经》引述多名知情人士消息指称,因为美国加强对华为的禁运措施,台积电已不再接受海思的新订单。假如真的如此,对华为势必将造成巨大冲击。因为,海思是华为旗下旗舰手机,甚至是5G网络设备的独家芯片供应商,也是华为与竞争对手形成差异化,提高产品附加价值的核心武器。
最极端状况:海思从市场消失
短期内,华为与海思也许还可以靠着库存持续存活,但是库存总有耗尽的一天,当这天到来,海思最惨的情况,恐怕就是从市场上消失。当海思确定消失,华为若想要依靠联发科、展讯等继续存活,仍存在诸多变数。首先,联发科供货给华为最终仍难逃美国禁令的限制;而就算依赖展讯,也仅能局限在中国内需市场,最终华为在海外的手机与网络设备市场,恐怕难逃被竞争对手分食的命运。
如今看来,美国政府也许不一定能消灭华为,但通过阻断海思的成长,已经可以大大削弱华为未来的发展空间,目前相关的供应链厂商现在虽有急单,但从长期发展的角度来看,恐怕还是要及早做好分散风险的准备。
分享全球科学资讯、关注世界科技动态。喜欢科技的小伙伴们,欢迎关注“木易ai科技”。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本人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sosokankan.com/article/310337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