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财经 > “双重有罪”判决后,国产半导体或迎来历史机遇

“双重有罪”判决后,国产半导体或迎来历史机遇

来源|反做空信息中心综合自吴晓波频道、NE0文、全球风口、海外掘金、IPO观察


5月26日晚上23:26,一则消息写道:加拿大法院做出最终裁决,孟晚舟女士无罪释放。



好事传千里,喜讯一下子飞满了朋友圈。但随后,质疑声陆续传来,毕竟,当时的加拿大法院网站上,对此还没有任何结果。


然而,到了北京时间5月28日凌晨,加拿大时间5月27日下午,从加拿大传来的消息是,加拿大法庭裁决孟晚舟“双重犯罪”,未将其释放。


加法庭宣判孟晚舟败诉


北京时间5月28日,凌晨两点,当我们都在期待孟晚舟获释的消息时,最后等到的并不是好消息。


孟晚舟在出庭路上


不列颠哥伦比亚省高等法院

美国诉孟晚舟案

副首席法官H. Holmes

双重犯罪裁定


[1] 孟晚舟要求解除其引渡程序,理由是根据法律,引渡条件——“双重犯罪”无法满足。


[2] 美国要求将孟女士引渡到纽约东区,以起诉其欺诈行为。加拿大司法部长表示该行为符合违反加拿大《刑法》第380条第(1)款(a)的欺诈行为。因此,在定罪听证会上,总检察长必须证明,除其他事项外,如果孟女士被指控的行为发生在加拿大,将构成欺诈。


* 注:加拿大司法部长兼任总检察长。


[3] 孟女士说,被指控的行为在加拿大不构成欺诈,因为它完全与美国对伊朗的经济制裁的影响有关,而在相关时间里加拿大没有此类制裁(就像现在没有那样)。


随后,据央视新闻报道,华为发布了失望而又一如既往冷静克制的声明:


我们对不列颠哥伦比亚省高等法院的判决表示失望。我们一直相信孟女士是清白的,我们也将继续支持孟女士寻求公正判决和自由。


我们希望加拿大的司法体系最终能还孟女士清白。孟女士的律师团队将不懈努力,确保正义得到伸张。


接下来回到我们最关心的问题,解除引渡程序的请求被驳回后,孟晚舟将面临什么?


回顾孟晚舟这个案件,回顾中国、加拿大、美国的交往史,我们已经无法用任何语言表达内心的感受了。


孟晚舟与华为的案件


2018年12月1日,来加拿大温哥华转机的孟晚舟突然遭到加拿大皇家骑警的逮捕。


罪名是:疑似涉嫌违反美国对伊朗制裁禁令,向伊朗出售敏感技术;涉嫌对香港汇丰银行作出不实陈述,谎称华为子公司星通科技与华为无关,蓄意误导汇丰银行为华为与伊朗的非法交易提供服务。


法庭外的抗议者

孟晚舟被捕后,36氪报道了一则新闻:春节前,一家华为销售商下错了订单,多订了400台荣耀手机,老板本以为砸在手里了。想不到春节一到,人们涌到店里,手机很快售罄。


随后一年多以来,中国政府、美国政府、加拿大政府和华为公司四方围绕孟晚舟进行了多次博弈:


中国:美加两国滥用其双边引渡条约,对中国公民任意采取强制措施,严重侵犯中国公民的合法权益,这是一起严重的政治事件;加方应当切实纠正错误,立即释放孟晚舟女士。


美国:维持指控,并于2019年1月29日,正式向加拿大提出引渡要求。


加拿大:将捍卫加拿大的司法独立,扣留孟晚舟并非出于政治动机。


民间对华为的狂热,贯穿着整个2019年。孟晚舟事件激发了国人空前的捍卫国货热情,引爆了在苹果之外,人们对于另一个手机品牌前所未有的追捧。这让华为在2019年实现全球销售收入8588亿元,同比增长19.1%,净利润627亿元,经营活动现金流914亿元,同比增长22.4%,从区域销售收入来看,中国区贡献了36.2%的高增长,实现了“西方不亮东方亮”。


图片来源:华为官网

而法律层面的较量,就落在了加拿大检方与孟晚舟的辩护团队身上。


孟晚舟聘请了以戴维·马丁为首的加拿大律师团队。据说,马丁是加拿大最具实力的律师之一,专长是白领犯罪。我们不知道是不是这样,但相信华为和孟晚舟聘请的律师,其业务素质也不会低到哪里去。


因此,孟晚舟首先要面对的,是继续与在国内的亲朋好友(包括四位子女)分离,在异国他乡继续煎熬的生活。与孟晚舟继续面临的“不自由”局面一样,2020年的华为将更艰难。


美国商务部下属工业和安全局,修改了外国直接产品规则,要求厂商将使用了美国的技术或设计的半导体芯片出口给华为时,必须得到美国政府批准,即使是在美国以外生产的厂商也不例外。


此前的“实体清单”,仍有一定的保留空间。这一次,美国商务部长罗斯表示,是对“技术性漏洞”的针对性修正,“确保美国企业在与外国企业公平竞争”。


被纳入“实体清单”一年后的2020年5月,《日本经济新闻》对华为最高端机型的新产品Mate30 5G版进行调查发现,该手机里来自美国产零部件大幅减少,中国产零部件从25%上升至42%,而美国产零部件则从11%滑落至约1%。


图片来源:日经中文网


同时,没人能确定这就是美国制裁升级的尽头


孟案撕下西方司法体系的虚伪


过去我们读书的时候,无论是高中还是大学,所接受到的关于法律的概念,都是——法律,是维护统治阶级意志的工具。一些人忍受不了这么直白的定义,开始选择逃避,说着好听话的西方国家正是逃避的好地方,许多人不断地教导社会公众,开口闭口西方怎么了。


只不过特朗普和特鲁多,美国和加拿大,用他们的无情,再一次狠狠地教育了那些对西方的法律体系还抱有一丝不切实际幻想的人。


整个事件本来就是一起“莫须有”的事件,法律无非是执行起来的帮凶而已。


在西方社会,法律只是维护统治阶级的工具而已,抱着工具不放,而不去研究背后的统治阶级的意志,岂不是一件本末倒置的事?


美国背后的统治阶级现在不遗余力地打压华为,实际上盯着的根本不是5G,而是想着在5G这个土壤诞生出一大批中国下一代互联网巨头之前,将整个土壤扼杀掉


纵观人类已有的三次工业革命,在第三次工业革命之前,工业革命主要的核心驱动力,来自于“硬”的方面,不管是第一次工业革命,还是第二次工业革命,都是有制造业和理论物理学方面的突破之后,才迅速拉开时代的序幕。但进入第三次工业革命之后,“硬”的方面的驱动力,已经逐步在减弱,要知道,我们现有的理论物理体系,已经是一百多年前奠基下的。


而现有的人类技术,不管是核能,还是各种酷炫的手机或者电子产品,都只是一百多年前的理论的实际应用而已。但即使在这么多年理论物理层面都没有突破性进展的情况下,我们的社会生活,却已经跟一百多年前的生活天差地别。这也反映了第三次工业革命之后,人类社会前进的动力,已经由前两次科技革命的“硬”的方面,逐步走向依靠更高速连接的“软”的方面。


如果把我们的社会比作一个人的发育过程,那么前两次的科技革命更类似于一个人从从出生到成年的两次重大发育,主要长身体,长肉,长骨骼。


而信息革命之后,相当于一个人的身子体格在基本固定的情况下,大脑神经元的连接速度和突触节点的数量开始猛增。


而信息革命又分为了1.0,2.0,3.0三个时代。


对于互联网来说,1.0时代是电脑端的时代,2.0是手机端时代。


在1.0时代,整个计算机世界,不管是硬件的Intel,AMD,Nvidia,还是软件的微软或者互联网巨头Google,Facebook,甲骨文等,实际上都是牢不可破地把持在西方的巨头手中,西方体系以外的公司没有任何动摇的可能性。


但在2.0时代,不管是以手机端为主要载体的硬件层面,还是以各种app为代表的软件层面,已经是中国本土的巨头与西方的原有垄断巨头达到一个可以说是平分秋色,甚至在某些层面还略有超越的局面。


对我个人来说,现在的感觉就是处于2.0到3.0时代的过度阶段。


如果说1.0时代是西方巨头垄断,2.0时代中国的企业开始两分天下,那么在3.0时代,在力量的对比中,诞生在中国的企业肯定会占到主导的地位,将西方的巨头全面压倒在地。


1.0时代的文本+图片,到2.0时代的音视频,再到3.0时代的多感官通道体验,实际上最基础的土壤,就在于一个稳定和快速的传输网络。


因为越来越丰富的感官维度背后,是对流量和带宽越来越高的需求,一个视频网站如果诞生在1.0时代,在大家都在用128kb拨号上网的时候,那么它的后果就是迅速夭折,而没有3G,4G和WIFI的普及,也不可能会在手机端诞生多个音视频的巨头。


而在移动互联网时代诞生的中国巨头,已经切切实实地让整个欧美感到了威胁。


3.0时代,直接通过对人类大脑和视觉神经系统进行改造直接植入视觉芯片和无线沟通芯片,我觉得是非常有可能的。


5G时代不仅是万物互联,更是人对万物的互感。


足够大的带宽和足够高的网速,再叠加中国足够多的人口基数和足够丰富的应用场景,一定能够诞生出今天的人无法想象的产品形态。


中国主导了互联网的3.0时代之后,西方丢失的不仅仅是市场份额,而是会丧失对人类活动所产生的数据和应用场景的掌控。这对一群已经统治了世界数百年的人来说是不可接受的。


在这个不可调和的矛盾里,孟女士只是一个被裹挟的无辜生命。从这个角度说,西方的法律体系从来就不可能给孟女士还以清白。相反,是孟晚舟女士用自己的被软禁,证明了整个西方法律体系和这个体系背后的那些利益集团的黑暗和丑陋。也让我们看清了,在资源和利益的争夺过程中,我们究竟面对的是一个能够无耻到什么地步的对手。


搞研发,攀科技,竞争不过,正面打不赢的时候,直接就以“莫须有”的罪名,去抓一个手无搏鸡之力女人。


是对加拿大司法体系的一次测试


孟晚舟可以说无意中成为了中美博弈的主角之一。若干年后,无论谁书写这个阶段的中美关系,她都会有浓墨重彩的一笔。


当然,提到孟晚舟的时候,也会顺带提到加拿大。


孟晚舟案一直被外界认为是对加拿大独立司法体系的一次检测。在做出判决前,双方的嘴炮就已经打响了。


加拿大总理特鲁多站出来强调,加拿大拥有独立的司法系统,其运作不受政客的干涉或操控。中国的做法不尽相同,也似乎不了解这一点。


中国外交部则敦促加拿大释放孟晚舟,“以避免对中加关系造成任何持续的伤害。”


相对特鲁多而言,特朗普在这一点上诚实得多。早在一年前,特朗普就说过,如果他认为需要为了美国对华的利益,或者是国家安全,他当然会干预该案件。


从结果来看,加拿大的司法独立确实令人佩服。但所谓的司法独立性,早就在美国的强力干预下,变得极其苍白无力。


当初,在温哥华机场负责拘捕孟晚舟,以及检查她的个人物品的皇家警察们,可能并不知道这个女人不寻常。


美国对华为动手,几乎是必然的。加拿大给自己加一场戏,在意料之外,却也在情理之中。


过去半个世纪,美国在世界的影响力得以壮大,其中一个非常重要的因素就是用科技与实力建立了全球的财富分配标准。


麦当劳、苹果、亚马逊电商……各个行业的全球化,简单来看就是美国标准的普及化。


后发的经济体就算再怎么不愿意,也必须按照美国制定的标准或主动或被动的分工,自然丧失了商品价格的话语权,眼睁睁地看着美国吃肉,自己只能跟在后面喝汤。


但华为第一次有可能挑战美国的财富分配权。如果华为率先建立了5G的行业标准,未来就可能掌握核心的议价权,成为全球领先的企业。中国就会突破美国的框架。


在这种几乎没办法避免的冲突面前,加拿大的声音虽然重要,但对大局基本没有影响。


比如中加关系。中国是加拿大的第二大贸易伙伴,两国之间的贸易额20年间翻了10倍。中国也是加拿大的第三大移民来源。就算在加拿大的国际学生中,都有三分之一是中国人。中国买家撤离温哥华楼市,更是导致房价跌到现在,影响超过想象。实际上,中国对加拿大货物贸易常年保持顺差,在孟晚舟案之后也很快暂停了加拿大农产品进口,看起来,加拿大对中国的经济依赖要更明显。


加拿大对美国经济的依赖就更明显了。在2018年通过的《美墨加协定》(USMCA)中,加拿大做出了很多让步,让加拿大更深入融入美国主导的体系。


在西方的“五眼联盟”中,美国、新西兰和澳大利亚已经禁止华为使用其5G基础设施,就看加拿大和英国的态度了。英国最近传出的也不是什么好消息,美国对加拿大的施压未来只会越来越多。


过去两年来,加拿大民众对中国的积极情绪有所下降。新冠疫情大流行则使中国在加拿大的地位进一步降低。


根据安格斯里德研究所(Angus Reid Institute)最近进行的一项民意测验,只有14%的加拿大人对中国有好感。甚至在疫情发生之前,三分之二的加拿大人就表示他们希望加拿大禁止华为的5G网络。


全球跨国企业应当警惕了


孟晚舟案掀起了国际关系的惊涛骇浪,也给全球跨国企业敲响了警钟。


从孟晚舟被逮捕的那一天起,不仅是华为,所有想要长期跟美国打交道的跨国企业高管,都必须要打好了算盘,必须留一手。可能是低头看看自己的技术或关键配件是不是极度依赖特定国家,也可能是跟国际银行的资金往来有没有猫腻,还可能是海外投资的目的地会不会与美国交恶。


美国早在奥巴马时期就开始了对包括华为在内的中国企业的国家安全调查,主要想要知道这些企业是不是实际上承担着政府的延申这一关键作用。根据法庭文件,美国官员2013年就开始对孟晚舟提起诉讼,只是汇丰银行主动提交的证据,让美国政府抓到了把柄。


孟晚舟,不论你是否关注她、喜欢她,她都将成为这个大时代的一个隐喻、一个节点。


如果中美关系注定滑向不可知的迷雾,那么孟晚舟也许就是那个起点。


从那一刻起,中美关系正在从简单变得复杂。它们的矛盾变得无处不在。


有趣的是,华为任正非自己曾说过,华为能够发展到如今这个程度,一个很大的原因是学习了美国的先进经验。“我们整个公司从上到下20多万员工,走到今天,你听不到一句反美的口号,大家都在认认真真学习美国的先进。”(南华早报,3月24日)


但任总或许也明白,一个“左右逢源”的光荣时代,恐怕已经彻底过去。大国的车轮已经开动,车轮之下,不会只有一个孟晚舟,一个加拿大。


中美科技战的一个缩影


孟晚舟被扣押之前,她通过先生递了一个纸条子给任正非:“爸爸,所有的矛头是对准你的,你要小心一点。”


孟晚舟还在任正非75岁生日时写了一封信:“今年,女儿无法陪在你的身边,尝你的饭菜,听你的唠叨,摸你的皱纹,亲你的笑脸,还有,受你的批评!这些,都请你先欠着哈,等我回来,你再慢慢地还哈!”


孟晚舟引渡案引发了全球对于华为这家科技公司的关注。华为成了中美贸易战的背景下最著名的“筹码”,亦成了中美科技战的支点。


博弈之间,美国对于华为的制裁随着中美科技战的深入而逐步升级。2019年5月16号,华为首次被美国列入实体清单(US Entity List)。出于对国家安全的考量,美国商务部将华为及其70个附属公司增列入出口管制的实体清单,美国企业必须要经过美国政府批准才可以和华为交易。


在实体清单的影响下,2019年5月20日,谷歌已停止与华为合作,这意味着华为失去了对安卓操作系统的部分使用权限,华为无法使用任何谷歌服务如Gmail, Google Play, Youtube等。这对于习惯使用谷歌软件的海外用户来说,华为手机的吸引力无疑会大打折扣。


美国商务部工业与安全局(BIS)于2020年5月15日宣布修改其外国直接产品规则(Foreign-produced Direct Product Rule),更具战略性地针对华为,遏制其获取半导体产品、技术和相关软件。然而同时,美国商务部宣布延长华为临时通用许可证(Temporary General License)的期限,允许美国供应商在90年天内与华为的特定交易,留有余地。


升级的管制意味着,只要是华为设计的芯片,使用了美国商业控制清单上的软件和技术,或者是美国半导体设备的直接产品,在交付前都必须要得到美国的许可证。


5月18 日,据日经新闻报道,在美国商务部公布最新禁令之后,台积电已停止接受来自华为的新订单,已有订单可以继续生产,在9月份前交付完毕。不过,台积电否认技术受到美国限制而无法代工华为16nm芯片,但同时也已做好随时面对出口管制有所变动的准备。


任正非真正的忧虑是什么?心声社区给出了最新解读。


5月21日,任正非先生洋洋两万余言,坦诚从容,全面深刻,大气磅礴,感人至深。他关注的问题表面看起来是华为如何应对当下所遭遇的困境,实际上内心深处所忧所虑者,却是国家的基础教育、人才培养、科学创造、科技创新、对外开放、以及全球人才竞争。


1.忧于人才。对于任何国家和民族的复兴和强盛,人才是最重要的。中国应该全面改革和改善各项政策,大胆吸引全球人才,搞跨国创新。西方公司在人才争夺上,比我们看得长远。


2.忧于科技。我们和美国科技上的差距还很大,美国在科技上的深度和广度都是值得我们学习的。华为高度重视支持科学家,运用美国著名的“拜杜法案”原则。


3.忧于教育。任正非最深的忧患:我们还有几个人认真读书?中国科技与美国的巨大差距,与我们经济的泡沫化和不能踏踏实实做学问直接相关。搞芯片、搞电子工业,光砸钱不行,还要砸数学家、物理学家、化学家等等。中国要踏踏实实在数学、物理、化学、神经学、脑科学…各方面努力去改变,我们可能在这个世界上能站起来。基础科学特别是数学具有极端重要性,中国将来和美国竞赛,唯有提高教育。


4.忧于对外开放。中国应该调整政策,拥抱这个世界。如果还是强调自主创新,就会浪费非常多宝贵的时间。自主创新如果是一种精神,我支持如果是一种行动,我就反对。


5.忧于民粹。千万不要煽动民粹主义情绪,民粹主义是害国的国家未来的前途在开放。任正非如是说:不能说用华为产品就爱国,不用就是不爱国。华为产品只是商品,如果喜欢就用,不喜欢就不用,不要和政治挂钩。


在任正非看似坦荡从容的话语,实在是饱含着深沉的悲壮和深深的忧虑。任正非之忧,是华为之忧,而在中美科技战的背景下,更是中国之忧。


国产半导体的历史性机遇


目前华为已实现大量芯片自研,但制造环节仍然是主要瓶颈。国内半导体将被倒逼出快速成长的历史性机遇,尤其是在芯片制造环节。



目前华为已实现大量芯片自研,但制造环节仍然高度依赖台积电,是其产业链中的主要瓶颈。一旦制造环节无法在台积电下单,而中芯国际技术和产能爬坡仍需一定时间,则其大量自研的芯片将无法实现量产和应用。


虽然短期或将面临一定压力,但大概率不会导致完全停供。



中长期来看,中美科技分叉,产业加速闭环。


5月14日荷兰ASML公司与江苏无锡市高新区政府签署合作协议,设立了光刻机设备技术服务(无锡)基地。



此前台积电曾释放赴美建厂的相关意图,我们认为台积电此举是回应了特朗普政府对先进半导体工艺供应链安全的担忧,美国可确保拥有制造尖端芯片的工厂,有助于保护其供应链安全。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本人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sosokankan.com/article/3097799.html

setTimeout(function () { fetch('http://www.sosokankan.com/stat/article.html?articleId=' + MIP.getData('articleId')) .then(function () { }) }, 3 * 1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