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旅游 > 正在消失的上海老街,一座寺院有三项世界纪录,精美老宅命运难测

正在消失的上海老街,一座寺院有三项世界纪录,精美老宅命运难测

上海是一个人文历史深厚的城市,随着城镇化建设步伐的加快,隐藏在上海各个角落的老街都各自有着不同的命运。这些老街有的已经成为旅游景点,有的正在改造,也有的已经彻底消失。每一座城市都有属于自己独特,只有深入城市腹地才找到的地方,至今还残存着这个城市的一丝过去,朱泾老街之于上海就是这样一个存在。

朱泾镇以河道“朱泾”得名,镇内河道密布,交通便捷,物产丰富,唐代便已建镇,元时置专管贸易、税收的大盈务。明清时期,手工纺织业盛极一时,为松江府纺织业中心的重要生产和集散地之一,闻名海内外。民国时,米粮业和酒酱业则颇具规模。解放后,这里是金山县、金山区政府的所在地。

现如今古镇中最引人注目的便是东林寺,寺院坐落在东林街150号。东林寺始建于元至大元年(1308年),原名观音堂,后改额为东林禅寺。700年间,寺院经历过战争、大火、兵燹几度重建。如今的东林寺是一座耀眼的山体奇观:佛是一座山,山即一尊佛,山佛一气,佛山一体。新修的东林寺还创造了三项吉尼斯世界纪录,分别是高约20余米的世界最高的佛门、高达34米的世界最高的室内佛像以及世界最高的景泰蓝善财童子。东林街除了这座寺庙,基本上就全是商铺了,没有什么古建筑了。

朱泾镇曾是金山县府所在地,原本镇上有许多的老房子,可惜大多都被评为危房,被拆除了。东林街100号是一栋老建筑,因为居民居住而显得凌乱,但局部细节处处透露着当年的豪华和不同一般。在东风路尽头仓桥街上,一幢民国年间建造的中西合璧式的建筑孤零零地矗立在珠溪市河边,坐北朝南,钢混结构,共三层,整体呈对称结构。这是孙旭初宅,房子的主人是民国期间的诗人,日军侵入金山时,这里还被做过日军的指挥部。

西林街还有一点老街的味道,临河的一侧还有一些范新国的老建筑,但基本上都被用作商铺使用。不过这里游人不多,开门的商铺也不是很多,稍显冷清。在西林街的最西面,250号,有一幢坐北朝南二进院落二层楼的清代建筑吴宅,极具艺术气息,这座宅院由民国时期的篆刻家、画家吴松棂(1882年-1958年)所建,两进院落上下各10间,共20间房,总占地面积约八百平方米。虽说吴氏宅院已经破旧不堪,但依然保存完整完好的结构,且宅院里木雕、泥雕、石雕,各种雕刻物精湛完美,也是很值得看看的。历史上,除了作为住宅之用,还做过其他用途。比如解放初期,这里还曾是一所师范学校的校舍。

朱泾老街还有朱泾镇现存的唯一的一座古桥,建于明洪武年间。济众桥横跨朱泾市河,南北走向,桥长28米,宽2.4米,跨度8.8米,系一单孔武康石材质的拱桥。桥高仅仅比桥堍两边的屋顶低一点,也是一座较壮观的古桥。

历史上朱泾多灾多难,倭寇侵扰、天国战乱、北洋混战、日寇烧杀,如今的老街给我们留下的只是稀疏的影子,在大兴土木的浩大动拆迁过程中,朱泾老街就象是一个即将迷失的老街。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本人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sosokankan.com/article/3097131.html

setTimeout(function () { fetch('http://www.sosokankan.com/stat/article.html?articleId=' + MIP.getData('articleId')) .then(function () { }) }, 3 * 1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