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事情经过
今天我在高新区大源接到一个前往东客站的单子,到达约定地点接上一位抱着一个婴儿的年轻女子。乘客上车后,我像往常一样跟乘客核对了下手机尾号。看着她抱着孩子,我好心的告诉她:“抱好孩子,我也会开慢点。”
女子开始没有回我,过了一会只是说:“不用,你开快点,我赶车。”
她看起来精神未定,情绪有点紧张,似乎刚发生过什么。我继续问她:“赶火车?东客站坐车去哪啊?不给孩子带点尿不湿和衣服?”
女子没有作答,我通过后视镜不断地观察,想起了一些事情,快到四环绕城高速的时候,我做出一个大胆的决定。
我决定走四环并反绕一圈,正常路途走三环只需不到20公里即可到达车站,而我这一绕可能要多出一个小时的时间,60多公里的路程,这个决定可能会让我丢掉这份工作。
女子只顾低头玩手机,她怀里的孩子很安静,中途我还问问女子,孩子几个月大了?吃母乳还是喝奶粉?是婆婆帮忙带娃?婆媳相处的还习惯不?她都将没有回答。
我看出她有点不耐烦,比起她的不耐烦,我心里更紧张,我不知道下一步该如何做,到达目的地后,又该如何做呢?
女子可能是玩手机玩腻了,才注意到行驶方向不对,就开始质问我,为什么绕远路?为什么不按导航走?这样会耽误她的车,要投诉我。
我一听她这么说,我乐了,就怕你不着急呢。我于是告诉她,多绕的车费,我退你,车要是耽误了,改签不了,我赔你钱。
女子一听倒没再说什么,只是问我,这个速度还有多久到,她看看需不需要改签车票。我继续跟她闲聊,才知道我的判断是错误的,我也庆幸我这个判断是错误的,不过我开始发愁了,我这叫故意绕路了,平台处罚很严,我会丢了这份工作。
原来女子跟婆婆发生一点矛盾,一时赌气抱起孩子就要回娘家,走的太急了,什么都没拿。
我开始劝她,我讲起了我老婆跟我妈相处的一些事情,打开了她的话匣,她说道:“我老公要是有你一半好,我跟婆婆也不会这样,他总是站在她妈那边。”
“今天又是这样,非要给孩子盖被子,这都多热了,还要盖,他还帮他妈说话。”她的话匣子彻底打开了,我也放心了,这是亲生的。
不一会,她接了可能是老公打来的电话,然后就哭了起来,我拿了点纸给她,这时候怀里的孩子也醒了,估计是饿了,开始小声啼哭起来。眼看快到东客站了,我把车停在了路边,打了双闪,然后拉下车的帘子,对她说:“如果不着急,先把孩子喂了,再走吧!”我随即下车等待,过了一会女子对我说:“师傅,把我送回去吧!”
就这样前后接近2个多小时,我又把这位妈妈送回了她上车的地方,在下车地点等待的还有她的老公和婆婆。一下车,她老公就连忙抱着她,连说;“对不起!对不起!”婆婆也在一旁道歉:“是妈错了。”
看到这里,我居然有点湿润了。我对她老公说:“开始我是觉得一个女子单独带着孩子啥都没拿,有点可疑,怕是人贩子,所以决定绕路,拖延时间,顺便观察观察,多绕的路费,我退给你,帮我跟平台说明下,我不是无理由绕路,我也不想丢掉这份工作,我家里也有一个一岁多的孩子要养。”
他老公连忙道谢说,多亏了我,不然老婆和孩子说不定都已经在去往重庆的车上了,钱不用我退了。我看他很坚持,于是立马到小区外面的母婴店买了尿不湿,送给小宝宝作为见面礼。妈妈加了我微信,说以后会“点我”用车。
告别后,我又高兴又激动,我觉得我自己做了一件好事,虽然我也白折腾了2个多小时,但是我觉得心里还是暖暖的,尤其看到一家人在一起的那一幕,我决定今天早点收车,把今天所遇到的事情写出来。
2.婆媳和睦,老公作用大
其实,这类事情在家庭中屡见不鲜,前不久才有婆媳吵架后,婆婆离家出走的新闻,之前还有婆媳吵架后,媳妇不肯回家,甚至出现要闹离婚的情况。我不禁要问这家里的老公去哪里了?儿子去哪里了?
前不久的一部很火的电视剧《安家》也是反映了老公不作为的家庭,婆媳矛盾多,幸福指数低。
要知道老公在婆媳相处中要扮演的是“粘合剂”或者“纽带”的角色,而不是“搅屎棍”。其中最忌讳的就是自以为是,两边传不该传的话,表不该表的态,自己都不知道自己的行为反而加深了婆媳矛盾,更严重的就是通常所说的“妈宝男”,这只会让婆媳关系更紧张,容易让媳妇感觉到“孤立无援”的感觉,从而使安全感降低。
对于产后的女人,情绪易波动,可能之前婆媳有一点摩擦都不算什么,但是一旦有了孩子后突然变得敏感起来,最典型的表现之一就是育儿观的冲突,老一辈有老一辈的方法,新一代有新一代的思想,这个时候老公就要发挥自己重要作用,不应心安理得做甩手掌柜,更要帮新妈妈分担一些。
面对婆媳由于带娃观念不同引发的冲突,老公应该自己先补充育儿的知识,得到正确的答案,然后公平的对待两个都深爱自己的人,互相劝,而不是互相传,甚至有时候让自己做坏人,目的只有一个就是婆媳和睦。婆媳和睦的家庭更能体现是儿子的高情商,一个婆媳关系紧张的家庭,实际上是是一个男人既没有做好儿子,更没有做好老公。
今日话题:你跟你的婆婆相处愉快吗?你老公是怎么处理婆媳的矛盾呢?欢迎留言讨论。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本人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sosokankan.com/article/309377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