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访王翦墓
文/左顺孝
2020年四月底的一天,我和好友付彦荣,专程去探访王翦墓。
这一天,阳光明媚,微风拂面,我们俩共骑一辆电摩,兴致勃勃的,沿着新修的平展展的到庄公路,飞快地向到贤方向驶去。
我们不知道王翦墓的具体方位,只知道在到贤附近,所以就只管往到贤赶。我们这离到贤有十里路,一会就到了。到贤今日逢会,疫情松缓,赶会的人可是不少,摩肩接踵的,一片人海。到贤的新街道,是从南到北一条街,公路恰从中间穿过,把南北街一分为二。我们穿过街道,沿着通往蒲城去的省道行驶。没觉着,走过了头。觉得不对,停车一问,行人曰:“去王翦墓!走过了!王翦墓在到贤端东方向,你俩沿东北方向来了,超了十多里地!”老付一看电摩表格,对我说,坏了!只有一两格电了!我说:“快往回赶!”我们又骑车返回,快到到贤街道时,电摩罢工了。我想,坏了,别说看墓了,返回都成了问题。这可咋办!听说有快速充电的,不知到贤这有没有?我们一个推,一个在后边掀,终于到了街道边。一问路人,果然有充电之处。我一听,悬着的心才放下了。
我们来到充电处,充电的问我们,是想充够返回的电,还是充满?我说,充满,我们还要看王翦墓!充电的说,要充满交5元,得等50多分钟!我交了5元,电主人给车子插上了充电器。老付说:“得等50多分钟,老同学车海洋在到贤老街道,咱去和他谝谝,时间就到了,咋向?”我说行,我们沿着老街道,一路打问,终于找到了老同学家,可人却没在。我们很扫兴,只好怏怏返回。一看时间,已经一点过了,二人商议,先吃饭,吃毕饭,电也充好了,两不误。
我们进了路边一个食堂,一人一碗扯面,一瓶生啤。吃饱喝足,我们来到充电处,电早已充好。我们取出电摩,打听王翦墓位置,充电处人往前一指曰:顺前边这条路端朝东,约走三四里就能看见王翦墓了。
于是我们跨上车,向东驶去。只见沿途有几处修路的,有向东修的,有向南修的。我们走了不大一会,远远望见南边一个被绿色包围的高起处,心想大概就是墓地了。停车一问,果然就是。我们沿着行人指引的一条土路端向南,走了约一二里地,就到了墓的正东位置。搭眼一瞅,和墓地的最南端平行,有一条四五尺宽的土路,通往墓地。在这条小路出口处的南边,立有一白色小石碑,上面写着:“陕西省文物保护单位”,中间有“王翦墓”三个大字。再下面有两行小字:“陕西省人民政府1956年8月6日公布”另一行写有“渭南市人民政府2018年3月28月立”
我们又转向碑的背面,上面写有王翦的生平简介
“王翦,战国末秦国将领,统一战争中率军灭赵破燕,又以60万大军,俘楚王负刍。因战功卓著,封武成侯。秦始皇三十三年(前214)年卒,葬于此。现存封土底部为长方形,南北长40米,东西宽30米,高约9米,顶部平坦。墓前残存有土墙,两排石马及清嘉庆十一年(1806)所立‘秦大将军美应侯王翦之墓’石碑。墓西原有南北两排6座小冢,称为‘六国冢’,上世纪毁。”
碑末署名:陕西省文物局制
看罢路边小碑,我们沿着通往墓地的小路向西而行,快到墓地处,路更窄狭,且有农人浇地,在路上摆有水管。水管漏水,小路上有了片片水诖。我们把车支在路边,绕着水洼前行。路边遇到一浇地的中年妇女,是摆放水管的。她热情地向我们介绍说:“、柏树林中间那高处就是王翦墓,国家正准备开发它”。她又指着墓地东边的一大片土地说:“国家把这些地都征用了,可能马上要动工了。”我随着农妇所指方向一看,这些地大约有十几亩,全都种的是小麦。小麦因干旱故,长得不怎么好,主人没有浇,可能是要征收之故吧!这也佐证了妇人的话。我想,这些征地估计是将来盖房子的吧?看来墓地的正东是开发的重点。王翦墓如果将来成为旅游景点,这里将来有可能是进入景区的东大门。多年后,这片地将会是繁华之所在了。
听罢农妇的讲述,我们来到了王翦墓的南端,只见在墓的正中位置,离墓约5米左右,立有一黑色石碑,不知是石碑靠近农田,还是农田侵近了石碑,麦苗距石碑只有尺许左右,连拍个正面照都有蹋坏麦苗之嫌。那石碑上方刻有“陕西省第一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中间刻有“王翦墓,时代,秦”等字样。下边刻有两行小字,一行是“陕西省人民委员会,一九五六年八月六日公布”,另一行是“富平县人民政府一九八三年六月立”。
这座黑碑和路边的白碑有所不同,白色碑是2018年渭南市人民政府立的,这座黑色碑是一九八三年六月富平县人民政府立的。
看罢碑文,我们往北望,只见一条约两米左右的白色土路,直贯墓顶。小路两旁,一株株生机勃勃的松柏树,昂然挺立,青葱翠绿的,极富生气。这些树大约有一丈二三尺高,树围约有两人合抱粗细。没有十年之功,树是长不到这么大的。我后来查阅资料,王翦墓多年前还是一个光秃秃的大土包,只有荒草丛丛,遍布其上,是没有一棵树的。现在的这些树,最少也该是十多年前栽植的,大概是富平县政府安排人栽的吧?目的大概就是为了现在开发此墓吧?经过多年的不懈努力,才有了今天的规模。
为了了解墓地当年的情景,后来我回来后,搜寻了大量有关王翦墓的照片,终于找到了一张十分珍贵的老照片。这张照片是民国初年拍的,时间是1917年2月18日。在照片上我发现,王翦墓上原来是没有一棵树的。这张照片,据知情者介绍,拍者是站在王翦墓的东北角拍的。左侧的村子就是王翦墓南面的永和村。碑楼位于王翦墓东侧中线稍偏北,碑楼正面朝东。照片证实了秦代人墓葬“座西朝东”的形制,始皇陵亦如是。从王翦墓所处的地理形状看,南面西面略高,北面是川,再往北就是美原了。墓正面向东一马平川,眼界非常宽阔舒展。可谓:“东望将威震龙门,北望故里千口村”。至此,我方明白了国家为何要征收王翦墓东边的土地,把正东方做为开发的重点了。这张珍贵的照片是一个叫沙畹的法国人拍的,他在陕西拍了很多照片,看来,此人是个汉学家,对中国历史很有研究。
我们还是继续游览墓地吧。
我俩顺着墓地中间的土路,走到了墓顶。墓顶上正像碑文解说的,是较为平坦的。约七八十平米的顶部,没有植树。只是四下里稍有点倾斜度,南北长,东西窄,似一倒扣的椭圆形的大锅。由于游人踩蹋之故,平顶上只有些许干巴巴的枯草,散布其上。游人素质有点差,地面上有随意丢弃的纸屑、烟盒、塑料等杂物。在墓顶的东下部,有一株枯干的柏树。树因何而死,不得而知。说缺水吧,其它的树活得那么旺;说火烧的吧,没有着火的痕迹。
立在平坦的墓顶,我们四下观望:微风细细,树声悄悄,心中顿有一种心旷神怡的感觉。墓的东西方位,是没有路的,是当时植树者有意而为之,封东西,开南北。站在墓顶北望,有一条和南边一样的土路直达底部。我们沿看这条小路,来到墓的最北端。只见在路的底部,在正中位置的稍上处,又立有一块黑色石碑,碑身上面是半圆形,碑身呈长方形,碑上的字全是竖写的,最上端是单行,写有四个大字“秦大将军,”四个字的下方,是双行并列的,写有“武成侯、美应侯”六个字,再下方竖写着“王翦之暮”四字。紧挨碑子的前边,有一个一米左右高,长约四尺的木制箱子,箱子有四条腿。这是干什么用的呢?说它是插香用的吧,里边空空如也,没有装炉灰。后来问一浇地农人,说是前几年,不知什么人曾在这开过什么会议,有人募捐于此。据此推断,那么这个东西应该叫做功德箱吧?我们立在碑前向北望,墓地的北面是一片一望无垠的绿油油的麦田。不知这些土地被征用了没有?
带看疑问,我们又返回墓顶,四下转的拍了十多张照片以做留念,本想拍张各自的身影,又听人说,在墓地是不宜留影的,于是就只拍了些风景照。站在墓顶,我边拍照边问老付:“这么大的墓,保存的如此完好,难道盗墓贼就没光顾过此墓吗?王翦墓为何会埋在这?他家不是在美原千口村吗?”老付听了曰:“不知道”。带着这个疑问,后来我查阅资料,找到了答案。史料上是这样记载王翦墓情况的:
王翦大约生于公元前305年左右,卒约公元前214年左右。据史料上说,终年91岁。活这么大岁数,这在“人生七十古来稀”的古代,是极为罕见的。
王翦无疾而终后,秦始皇特意派遣使者厚葬,就埋在了他当年在频阳的庄园。王翦的庄园就在到贤,就是今天的到贤镇东门外三里许的纪贤村永和堡北。墓葬南北长,东西窄,呈椭圆形。初葬时,墓中封土高近20米(现封土高只有9米了),墓前立有巨碑,石翁仲。冢旁另起六个陪冢,内中全埋的是书册宝物,昭示王翦为秦灭六国的功绩。王翦墓旁住的乡人们,非常敬重这位老将军,故而墓冢虽历经二千余年,仍保存的十分完好。直到上世纪,1966年底,到贤庄镇十里八村的人都展开平坟运动,王翦墓也未能例外。墓前的石碑被推倒砸毁。接着开挖了墓旁边的的六个小冢。小冢内挖出了很多竹简陶器,珍贵的秦时竹简都被无知者一把火烧了,陶器也被踩碎。
王翦墓民国初年珍贵的老照片,墓前有一巨碑,上世纪六十年代被毁。
后来人们又开挖王翦墓,结果并没被挖穿。因为墓内釆用了非常厚的碎石防盗层,仅仅有一段墓道被挖开。墓道内几十件陶器。更令人意外的是,在墓内发现了几具呈下跪状的骨殖。经专家研究分析,最终确定此乃陪葬的俘虏。
据史料记载,王翦死后,秦始皇下令送来的葬品中,就极有可能包括这些俘虏。在当时等级森严的大秦,能享有人殉陪葬者,非王侯勋贵不可。由此可见,王翦在秦始皇心中的至高地位。即便王翦已告老还乡十多年,仍受秦王礼敬。这更加证实了王翦的善终,证实了他极高的处世智慧,也揭晓了急流勇退方能独善其身这一亘古不变的道理。
查阅资料得知,王翦还有一个儿子叫王贲,也是秦灭六国中的主要将领。公元前226年,王贲大败楚军,夺取楚国十几座城池;前225年,王贲水淹大梁,灭了魏国;前222年王贲夺取辽东,灭了燕国,继而消灭了赵国残余势力;前221年,灭了′齐国。至此,秦统一了六国。王贲因功大受封通武侯。前219年随秦始皇东巡,其后事近不详。
王贲有一个儿子叫王离,是秦朝末年秦国的将领。前210年,始皇在东巡中病逝,二世杀兄为帝,将兵权交与王离,王离曾权倾一时。在秦末战争中,王离被项羽所俘,不知所终,可能被项羽杀了。
王贲和父亲王翦一样,非常聪明,功德完满后能急流勇退,不贪图荣华富贵,选择了告老还乡,解甲归田,度过了一个安详的晚年。他的死因有二:一是寿终正寝;二可能是病逝。王贲死后,葬于美原镇千口村千王堡北。
馒头状王贲墓
资料上有王贲墓,从图片上看,没有其父王翦墓大。王贲墓是一座外观呈马鞍型的墓冢。好似南北两座土堆组成。但从南北两侧观看,墓冢又呈馒头状,顶部有人为挖撅的痕迹。我们的下一个目标,就是探访一回王贲墓。
回到正文。
我们在王翦墓顶拍完风景照,就沿着原路返回墓的南端。这时又来了七八个游人,大多是20多岁的年青人。我原以为能来探访王翦墓的,大多都是中老年人。因为这里还没有被开发,没有什么热闹的景点,谁知年轻人中也有热心者,想对王翦墓一探究竟。其中有一个单行的中年男子,引起了我的注意。他身背一个大大的挎包,风尘仆仆的来到墓碑前,准备拍照。只见他从挎包里取出一个大的照相机或说是录相机,看了看,放回挎包,又拿出一个来。呀!有几个相机!我一看此人不凡,忙走上前去问他是干啥的,是哪里人。他边拍照边回答我的问话,说他是富平人,准备出一本书,来搜集点材料。我一听,猜他一定是个文化人,又问他叫啥?看我听说过没有,并说我知道谓南、富平境内几个文化名人。他问是谁?我列举了关中牛,邢福和、李印功、闵荣波等,他听后有点茫然。我由此断定,他不是搞文学的文化人。就问他要出啥书?他说是有关富平境内的古墓古建筑方面的书。我这才明白,他考察研究的是富平的文物古迹。
他是一个好谈的人,说他多次探访了富平老城,说城的东西南北的一些古建筑,破坏十分严重,再不加以保护,后果不堪设想。他考察过富平诸多古墓,如乾陵,元陵,定陵以及宫里学校的北周文帝成陵。说到兴奋处,他打开相机,给我翻看了他拍的诸多陵墓、古迹的照片和录相,连昌宁的孝子梁悦的古迹也有。他说,王翦墓的全景图不好拍,全让松柏遮住了,要拍全景,得再来一次,得用飞机在空中拍。我想,他说的飞机,可能就是现在给农田打药用的无人机吧?
一会,几个浇地的农人也来到我们跟前,加入了我们的闲聊。他们言道,听说国家拨了六个亿来开发王翦墓,把我们这的好多地都征用了。我问啥时候动工,他们说,说不定,有可能很快就动工。我想:将来的王翦墓将会是一个很好的旅游景点。啥时候能实现呢?我在内心暗自期待着这个美好的未来。
游览了一个半小时,我们离开了墓地,走向了返程。走了约二三里,那个背相机的中年男子赶上了我们。我们互相打了声招呼,他就匆匆走了。他骑的是摩托,被我们电摩快得多,眨眼功夫就绝尘而去,不见了踪影。我祝愿他早日出书,好为富平的文物保护工作,做点贡献。
2020年5月7日
写于家中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本人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sosokankan.com/article/308735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