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清末年,一代名将、民族英雄、67岁的冯子材率军在中越边境的镇南关前隘一战歼灭入侵国境的法军主力,取得了名震中外的镇南关大捷。
镇南关大捷是落后的大清王朝以落后的枪炮装备打赢了"先进"西方的一场战争,是中国人在近代第一次战胜西方列强。如果没有冯子材率军在极其困难的条件下打败对手,两广地区就可能成为法国的殖民地。
鲜为人知的是,冯子材麾下曾有一名悍将,叫邓廷忠。
邓廷忠是河南信阳光山县人,1861年出生,自幼习武,臂力超群,后中武进士,并点武翰林,授任御前侍卫,授广西左江南宁游击。由于精武忠勇,深得广西提督冯子材器重,不久即擢升参将。邓廷忠曾率军进击法国侵略者,直捣法军驻地越南宣光城。
弹尽粮绝后,邓廷忠奋勇挥舞铁旗竿,刺杀法军少校而身负重伤,是不折不扣的抗法英雄。
邓廷忠在南宁疗伤期间,为他医治的是一名女医生,叫杨振德。
杨振德生于1876年,湖南长沙人。祖父是位大商人,到父亲这辈家道中落,杨振德的父母重视女儿的教育,从小教她识文断字,学习中医。
杨振德与女儿邓颖超
在杨振德14岁的时候,已携全家定居广西南宁的父母相继因病去世,她不得不走入举目无亲的社会,靠行医来养活自己,若干年后,医术日渐精湛,且小有名气。
两人的医患关系很快变成了恋人关系。此时的邓廷忠,妻子已病故,留下了3个儿子(长子邓元圣,另两子早夭)。
1900年,两人结了婚。其时,邓廷忠39岁,杨振德24岁。
就在这一年,八国联军侵略中国。邓廷忠以御前侍卫副将身份,护驾慈禧太后与光绪皇帝去西安,立了大功。第二年,邓廷忠擢升为广西南宁镇台。
镇台是总镇的别称,简称总兵,是清代的正二品武官。
杨振德与邓廷忠婚后曾生一男孩,但不幸夭折了。1904年,他们生下了一个女孩,就是后来名满天下的邓颖超。
邓廷忠后来的经历很坎坷,曾被发配新疆充军三年。1912年,他去世于从新疆回归内地的途中,年仅51岁。
此后,杨振德独自将女儿邓颖超拉扯大,并让她读了直隶第一女师,接受了良好的教育。
1924年,邓颖超加入社会主义青年团,翌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成为一个职业革命家。从此,杨振德跟着女儿四处奔波,以行医、教书维持生活。
1925年8月,邓颖超在广州与求学时代的好友周恩来结为了夫妻。同年10月,杨振德也来到广州。但她不愿靠女儿女婿生活,而是应聘在梅县驻省中学担任地理、历史教师,后来又到执信中学担任了学监。
年轻时代的周恩来与邓颖超
1926年,周恩来离开广州到上海的党中央机关工作,担任中央政治局常委、组织部主任兼军事部长。杨振德表面是行医看病的女郎中,实际上是女儿女婿的交通员、勤务员。
当时组织上每个月发给周恩来生活费12元,邓颖超生活费8元,除了衣食住行开支外,还有一些应酬,这点钱自然是不够用的。杨振德便把自己行医所得,用来贴补家用和资助女儿女婿的地下工作。
1932年,杨振德又和女儿邓颖超一起来到中央苏区,参加了红军,在瑞金的红军总医院当医生。她把伤病员视为亲生儿女一样,为他们熬药、洗伤口、洗绷带、洗衣服。她用自己精湛的医术,开设了第一个中西医门诊部,与院长傅连璋一道会诊,挽救了很多红军战士的生命。
杨振德还利用休息时间,与贺子珍的母亲一同在沙洲坝开办扫盲班,教妇女儿童学文化,宣传苏维埃的新婚姻法。
1934年10月,中共中央和红军总部从瑞金出发开始战略大转移。鉴于当时的情况,组织上没有安排杨振德随女儿女婿一起长征。临别前,她特意上山采集了一些草药,一一配好,叮嘱女儿如何用中草药来治疗疾患、调理病体。
真是个好妈妈。
1935年4月,杨振德不幸被捕了,但她坚贞不屈,一直到1937年初第二次国共合作开始才被释放,与女儿女婿团聚。
1940年11月18日杨振德因病不治,去世于八路军驻重庆办事处红岩村,终年65岁。次日,周恩来邓颖超联名登讣告于1940年11月19日《新华日报》上。同日的《新华日报》还以整版的篇幅,刊发了《哀悼一个奋斗终身的妈妈——邓母杨振德女士奋斗的生平》、《青年应该学习的一个典型——追悼邓母杨振德女士》等长篇文章。
1946年9月,周恩来在接受美国《纽约时报》驻南京记者李勃曼采访时,专门深情地回忆了岳母杨振德:“我的岳母是个中医,当她近六十岁的时候,还在红军司令部当医生,国民党围剿,我军撤退时,她在九江被俘,敌人劝她写信给女儿女婿,不要再当共产党员,他回答说,女儿的事她管不了,即使蒋委员长也管不了自己的儿子,法官无言以答,只好将她囚禁在九江反省院,直到1937年才释放。她是一位红军战士们敬重的革命老人。”
周恩来在新中国建立伊始就是总理,一直是正国级。
1983年6月23日,79岁的邓颖超全票当选政协第六届全国委员会主席。她与丈夫周恩来,成为了新中国唯一的一对正国级夫妇。(刘继兴)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本人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sosokankan.com/article/308662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