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使人明智,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对于学习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
孩子在学校,有老师的监督和学习的氛围,这种环境下阅读效率十分高,而在家中,即使父母在孩子身边陪“读”,若没有掌握到阅读的要领和精髓,那孩子也只是张嘴不动脑,在读死书。
读“死书”的六个因素
家长伴读因素:
1、家长在陪孩子读书时,孩子只会朗诵默读,但不理解含义,这是没有针对性的训练。例如书中的某些语句需要巩固和理解,也要进行内容的扩充与补充,提问与回答环节等,对于这些方面往往是家长比较容易忽略的环节,这是主要造成阅读效率低下的原因之一。
2、家长在家陪同孩子读书时,做的准备工作不够。例如让孩子学习绘本知识,仅从书本上展开“流水账”式的知识介绍,没有自我的联想与主观见解,这样的读书方式容易让孩子形成惯性思维,孩子将来写作、阅读理解以及口述表达方面能力偏弱。
3、家长没有掌握阅读的教学技能,多数家长在家中为孩子辅导时,仅仅是让孩子通过诵读、提问的方式进行陪读,这种模式看似为“互动式陪读”,但实际上孩子会觉得枯燥、乏味,容易出现厌学的问题。
孩子自身问题:
1、孩子对读书的兴趣不够高,在阅读中不能感受到读书的乐趣,觉得读书是一件枯燥、乏味的事情。
2、对读书的积极性太低,认为读书并不能获取一些有价值的信息,对读书学习缺乏主动性。
3、压力大也是造成孩子读书兴趣低的原因之一,没有多余的时间和良好的环境能让孩子放下负担来读书。
培养孩子的阅读习惯和兴趣,用这8个步骤来引导
1、共读圈子
家长坐在孩子旁边陪读,不如与孩子进行共读,建立共同阅读圈子,每天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可以提高孩子阅读的兴趣,与孩子一起合作、交流,在这种阅读环境中进行反思,最终可实现双赢的局面,孩子不会觉得孤单,更是一种乐趣。
举例:在给孩子讲解某一本绘本或漫画时,就可以引用相似的故事或同类型的绘本进行阅读,用这种联想与扩展的方式,让孩子可以吸收更多的知识量,也能增加阅读的兴趣,采取这种一环套一环的方法,可以实现阅读兴趣的培养,十万个为什么就是采用类似的兴趣阅读与好奇心,这种模式可以参考借鉴。
2、情景建设
想要孩子能更好的理解书本上的知识,首先就应该给他提供一个良好的阅读环境,其次,也要给予孩子一个情景建设,这需要从以下两个方面进行开展:
阅读环境:给予孩子良好阅读环境的目的是为了避免出现“形式化”的阅读方式,旨在于从孩子的角度出发,主要是为了在培养兴趣的前提下,继续提高他的阅读兴趣。阅读环境除了书本上的拓展以外,还可以结合媒体的运用,例如视频、影音、绘画等结合使用,在这种环境下,首先就实现了“不枯燥、有意思”的阅读环境。
情景建设:例如,孩子在学习地震、消防等一些少见的、超过认知的特殊知识,可能在看过视频之后,还是无法理解,那么就可以自行创建地震情景,用桌子或床来演示摇晃的效果,家长则示范逃生、防护等措施,通过此类情景建设,可以与孩子展开互动,也能带来显著的阅读效果,可以更好的认识与理解。
3、内容延伸
无论是绘本、小学课文还是初中课文,书中很多内容都是名著的节选知识,孩子在读书时,只能片面的了解到书中的一些故事,并不了解整体的来龙去脉。
例如,当书中出现人物的关系或逻辑关系时,可能短篇的节选课文容易让孩子出现“断章取义”的问题,甚至会误解、歪曲,所以,家长在陪同孩子读书时,除了要做到提供环境,还要学会引用、延伸,对书中内容进行适当的补充,这样不仅能实现拓展阅读的效果,还能激发阅读兴趣,如同讲故事一般,将枯燥的课文,变成了“故事书”,提高孩子的读书粘性。
4、改编续写
想象力也是孩子最重要的能力之一,这就可运用在阅读的领域中,使想象力与联想力互相结合,由浅入深的进行引导,家长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开展:
知识点扩展:可以通过课文的中心思想或者知识点进行延伸,让孩子在读书时建立完整的阅读体系,能够对全文有更深刻的理解,也能更全面的思考问题,不会出现断章取义与歪曲事实的情况。
举例:在学习史铁生的《秋天的怀念》这篇课文时,对史铁生瘫痪的原因、生活的经历以及与母亲更多相处的细节产生兴趣,从而去阅读他的自传《我与地坛》,深入了解史铁生的生平经历与情感波折,这样就能更深入的了解作者的心态,从而能让孩子展开联想,想象作者当时的心境和处境。
家长还可以让孩子依靠联想与想象对绘本、课文、故事进行再创作、二次改编等。这种改编在中小学中非常常见,有很多名著就有开放式结局,这都是为读者提供联想空间,让观众自行想象结局。
所以,家长还可以让孩子通过自己的当前的经验和阅历,根据自己所掌握的知识展开联想,进行创作,让孩子自己对文章进行二次创作。
举例:在学习部编版六年级上册《竹节人》这篇课文时,就可以让孩子进行相似的创作。
课文中讲的是作者小时候和同学做竹节人、斗竹节人、课堂上玩竹节人被老师发现等事情,其中制作竹节人部分讲的非常有意思。其实游戏对孩子来说,都是非常有兴趣而新鲜的,课堂上的时间有限,只能引出孩子的兴趣。
那么在课后,便可以引导孩子根据文中写的制作竹节人的方法,回忆自己最喜欢的手工游戏,尝试着按此步骤,记录下来。这便是对文章的二次模仿和创造了,不仅能加深孩子对文章的理解,还能在潜移默化之中提高他们的想象力。
5.激发欲望
儿童天生就具有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传统呆板的伴读只会扼杀儿童求知的天性,限制了开放式阅读的思维,所以,将阅读的主动权交换给孩子,改变这种“循规蹈矩”的阅读目标和模板化,让他的“任务式阅读”变成“兴趣式阅读”,最终以激发和提高兴趣为主要目标。
在阅读过程中如遇到一些简单的问题,家长可以让孩子通过想象、描述、交流来解决,也可以尝试自我提问、自我回答来加强记忆,家长不仅要给孩子提供展示创作成果的机会,还要学会赞扬,并针对孩子学习过程中的所遇到的问题和当前存在的问题进行修改和纠正。
这样就能让孩子感受到开放式阅读的好处和乐趣,这是从阅读引起创作的欲望,提高了阅读的积极性。
同时,还要鼓励孩子主动提问,探讨有价值的问题,若家长对孩子的问题有质疑,也要应该先表扬,然后再根据其错误进行纠正,这样就不会伤害到孩子的自尊心,还能激发提问的欲望,让他发现质疑问题的乐趣。
6.开拓思维
阿尔伯特· 爱因斯坦曾经说: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答一个问题更重要因为一个好的问题。
激发的创造性思维有助于孩子在讨论问题时能让他达到豁然开朗的目的,鼓励他学会质疑的前提就是保护提问的积极性。每读一本书或一篇课文都要引导“读前自学”,即在预先学习时就开始提出问题,然后在正式阅读后,解决问题,这是一种提高阅读能力的小技巧。
举例:有些对科幻文章感兴趣的同学在预习《宇宙生命之谜》这篇文章时,便不断的有一系列问题产生:“
其他星球上是否也存在着生命?
科学家自己又是怎样去验证一些猜测和假设的?
这类科幻类文章本身涉及的内容都比较宽泛,在课堂上很难学的透彻,因此在预习中能解决的问题一定要多去了解,才能激起孩子更大兴趣。所以,针对这些问题,家长可以引导孩子进行查阅资料,实验探索等方式,去帮助孩子阅读。
但是,我们首先该明确的是,最重要的一步便是引导孩子发现问题,只要发现问题才能去进行探索实践,才会激发兴趣。其次,不仅仅如此,还要教给孩子从生活中去寻找探究问题的途径,使孩子不仅能提问、敢提问,同样也能通过自己去解决具体问题。
7.开放阅读
家长要了解“开放”一词,其包括学习思维开放、学习时间开放、学习空间开放,从这三个方面引出求知欲、好奇心、探索欲。
这需要家长帮助孩子打开阅读的大门,将眼光放在课本之外,想要获取更多的信息,首先就应该学会寻找资料,在开放的环境中主动寻求真理与答案,既要保证信息源的可靠性和真实性,也要求让孩子做到不信谣、不传谣,在搜集相关资料时要多加注重,其次可以根据同学的、家长的口头资料进行汇编、整理,并加以分析和查证。
8.交流学习
当阅读成为一门兴趣,家长就不能局限于让孩子“自学”,除了要让思想走出门,也要让身体走出门,生活中到处都是良师益友,因为读书的目的是为了提高知识与培养兴趣,所以,通过接触外人,互相交流也能达到“阅读”的效果,阅的是他人的生活,读的是他人的故事。
与他人互相交流,也是积累经验和知识的一种渠道,家长不能完全的将目光放在“书本之上”,从书本延伸到人身之上,既能培养阅读兴趣,又有了展现阅读后带来的自豪感。
培养阅读习惯方法有很多,只要我们能抓住重点,学会引导,这样就能激发孩子的最大潜能,知识可以改变一个人的命运,获取知识最有价值的渠道之一就是阅读,所以,从小开始,就要注重孩子阅读能力的培养,让阅读伴随孩子一生的各个阶段,从中汲取知识和生活的力量。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本人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sosokankan.com/article/307684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