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萌主妈咪(原创,欢迎个人转载分享)”
古代思想家韩愈曾说过,“业精于勤,而荒于嬉”,从古至今,学习态度决定了最后所收到的学习成果。
家长们在教育孩子时,也总是强调必须保持一个认真积极的态度去对待学习,但是往往孩子们不会乖乖照做:有的把这些话当作耳旁风;有的努力只能持续三分钟热度;有的甚至产生逆反心理,放任自己。
为了调动孩子的学习积极性,家长们也是使出了浑身解数,但往往都收效甚微。
案例
小辉今年七岁,刚刚上小学一年级,他的学习问题一直是家长的心病,小辉对于学习,总是提不起兴趣,觉得它枯燥又乏味,每次考试都是倒数。
家长一开始,也是对小辉鼓励有加,但是当孩子的成绩单出来之后,小辉的家长就开始着急起来。
每次成绩出来,小辉爸爸就会和小辉促膝长谈一个小时,希望孩子能够提高自己对学习的积极性,而小辉的成绩却越来越糟糕,长期占据着倒数第一的“宝座”。
小辉的家长不禁头疼,为什么用了这么多办法,孩子的成绩还是这么差?天天监督他,为什么还是学习这么散漫?到底是什么原因,让他对学习这么消极呢?
一、孩子学习,缺乏积极性的原因
想解决像小辉一样的孩子,学习成绩不好的问题,要先了解孩子,为啥在学习这件事儿上,没有积极性。
1)对学习不感兴趣
兴趣是孩子最好的老师,这个年龄段的孩子,兴趣就是决定他们积极性的第一参考要素,当孩子从无忧无虑的阶段,迅速进入学习阶段时,孩子会明显地觉得,在学习这件事上,无法让他获得快乐,当然也不会对这件事产生兴趣和积极性。
这时,孩子已经成为了学生的身份,他们需要被迫地接受学习这件事情,导致对学习的兴趣降得更低,从而导致孩子完全丧失对学习的积极性。
2)学习效率低下
家长们往往会发现这样一个现象,如果留一个孩子单独在房间里面做作业,可能两个小时之后他连一半都没有完成。
孩子在这个年龄段的专注力还不是非常强,往往在写了一会儿作业之后,就会被其他的事物所吸引,无法将注意力长时间地停留在学习这件事上。
并且这个时候,很多孩子的时间观念还不是很强,对于在计划的时间内,完成相应的学习任务这件事,很多小朋友是完全没有概念的。
3)孩子缺乏自信
很多家长都会像上文例子中,小辉的家长一样,总是会督促孩子学习,但是有时家长的态度和言语,会直接传达给孩子“成绩不好就是坏孩子”这样一个信号。
导致孩子产生抑郁自卑这样的情绪,对于学习这件事情就会更加缺乏信心。
对于学习这件事情,如果没有信心就很难做到坚持下去,不能坚持下去那么学习积极性就更无从说起了。
二、孩子积极性不高,对学习的影响
家长们注重孩子的学习积极性,是因为孩子对于学习的态度,直接决定了在未来的学习生涯中的收获,没有学习积极性的孩子,通常会出现以下几种坏习惯。
1)缺乏主动性
“温故而知新”,课前预习对于学习来说,是很重要的一个环节,缺乏积极性的孩子,很难做到主动去完成作业任务以外的事情,这就让孩子和许多其他的同学,在开始就拉开了一定的距离,学习成绩自然就得不到提高。
同时我们在学习时,也应该保有谦虚谨慎的精神,而缺乏积极性的孩子,往往会得过且过,不会因为一个知识点弄不明白,而去请教同学或者是老师,这也导致了孩子知识吸收得不全面、不透彻。
2)容易养成马虎大意的习惯
家长在给孩子检查作业时,往往会发现很多孩子明明会的知识,但是写在作业本上就会出现一些不该犯的低级错误。
究其原因,也是因为孩子在学习时注意力不集中,缺乏专注力和积极性,导致孩子经常出现这样马虎大意的行为,很多孩子在考试的时候,写完试卷甚至都不检查一遍就交给了老师,长此以往成绩都更难得到提高了。
3)形成厌学的恶性循环
孩子缺乏学习积极性与成绩不理想,是互为因果关系,孩子的学习积极性一天得不到调动,这个恶性循环就会一直持续下去。
长此以往,很多孩子就会出现厌学的情况,甚至做出逃学、旷课、交白卷等这样的行为。
三、父母的态度,决定了孩子的学习积极性
其实学习积极性,不仅需要孩子自己努力,更需要家长们用科学合理的方法,去帮助孩子提高。
1)及时的表扬和鼓励
很多家长总是碍于父母的面子,在教育孩子时,采取打击教育的方式放大孩子的错误,而在孩子做得好时,却又吝于表扬,这样的做法是非常错误的。
在孩子刚刚开始学习的时候,他们并不明白为什么自己要学习,而往往是因为父母希望他们这么去做,他们才去认真学习。
而通过学习获得父母的表扬,很多时候是孩子积极主动学习的源动力,家长们应该在孩子表现出对学习的积极态度时,及时地给孩子适当的表扬和鼓励,这样才能进一步提高孩子对学习的积极性。
2)家长要建立合理的期望值
在家长的眼中,孩子的成绩老得不到提高,很多时候其实是因为家长对孩子的期望值,定得过高或者过低。
有的孩子其实学习习惯不错,但没有掌握很好的学习方法,家长就认为既然我的孩子这么认真地学习,那肯定应该在班上名列前茅。
当孩子的成绩没有达到家长的预期时,家长就会认为是孩子没有认真学习,而孩子也会因此感到很委屈,从而丧失对学习的积极性。
家长们应该根据自己孩子的能力,来为自己设定合理的期望值。
3)家长要增强自己的参与感
在督促孩子学习这件事情上,家长不能一味地只是发号施令或是批评表扬,应该切身地参与到孩子的学习当中。
当孩子的学习上遇到不解的问题时,家长可以和孩子一起讨论,碰撞出思维的火花,这样家长们对孩子的学习能力,会有更深入的了解,通过在学习上的交流,激发孩子对学习的积极性。
当孩子成绩不理想时,家长们不能光从孩子的身上找原因,也应该从自身出发,当家长转变对孩子的教育态度时,也许会有意想不到的收获。
今日话题:对于孩子的学习问题,屏幕前的你又是持什么样的教育态度呢?欢迎在下方评论区留言,和我们分享你的看法
PS:本文图片来自网络,若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本人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sosokankan.com/article/307684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