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高燕飞
又是清明时节,又以回家的心情前往塔山扫墓——那里有塔山烈士的陵园;那里有我们父辈的墓园;那里有塔山阻击战先辈们浴血奋战的战场和宁死不退的阵地!因此,塔山成了我们这些塔山老战士后代们精神上的故乡!
塔山阻击战胜利70周年的时候,来自全国各地、甚至是来自国外的原东野四纵、11纵等塔山阻击战参战老战士和老战士后代数百人,云集塔山,祭奠英烈、祭奠父辈,凭吊了塔山阻击战时的塔山堡、铁路桥、白台山、打渔山等四个主要的战场遗址和阵地遗迹。
塔山阻击战胜利70周年,塔山老战士及后代云集塔山战场。
当年,拼死相搏、几出几进的塔山堡阵地,打出了一面“塔山英雄团”的光荣旗帜;当年,怒火喷涌、碎旗傲立的铁路桥阵地,打出了一面塔山“守备英雄团”的光荣旗帜;当年,枪炮震天地、山下飞弹雨的白台山阵地,打出了“白台山英雄团”的光荣旗帜!
还有一面,就是“威震敌胆”英雄炮团的旗帜! 但是,当年在塔山阻击战中立下赫赫战功的炮团主阵地在哪?还能找到阵地位置吗?更重要的是,成功指挥这场关乎全国解放战争进程的阻击战的四纵前方指挥部在哪?还能找到位置吗?
如果说,塔山堡、铁路桥、白台山、打渔山等四个主要的战场遗址和阵地遗迹的找到,加上塔山阻击战纪念馆和烈士陵园、老战士墓地,已经初步构成了葫芦岛市塔山阻击战红色旅游线的话,那塔山阻击战炮兵主阵地和东野四纵前方指挥所遗址,就是这条红色线路上缺少的最重要的两个地点!
70年了,如果我们再不去找,这些阻击战的重要遗迹可能湮灭。传承塔山精神不是说在嘴上而已,是要具体行动的,这是我们塔山老战士后代的责任和使命。于是,我和几个塔山老战士后代相约,要考察和找到这最重要的两个的“父辈阵地”,让塔山阻击战战场和阵地遗址线路完整起来,以便于塔山后代们的凭吊,以利于红色文物遗址的保护,让塔山精神永在!
要想准确找到塔山阻击战四纵前指遗迹和纵炮主阵地,得下苦功做好两项“功课”:一是资料作业:尽可能地收集相关军史资料、对比军史地图、现代地图、卫星遥感地图,确定图上大致范围和逐步应考察的地点;二是实地勘察和走访当地村民等。
一、 字里行间的搜寻
我父亲有两件宝贝,一件是1956年10月出版的竖文版的《中国人民解放军第四十一军第三次国内革命战争战史》;一件是《四十一军画史》。两本书已经泛黄,父亲多次修整和换包书皮。我曾多次要看,父亲借可以,但不许我拿走,只能在军干所的家里看。我要拿回家,得给父亲打借条。几年来,为了查找塔山阻击战阵地资料,我就曾多次打过借条,又被催还。我知道爸爸对塔山、对老四纵的感情,每每都遵照爸爸的意愿,打借条。
今年,92多岁的父亲,在看见了我和一些塔山老战士后代们寻找塔山阵地的行动和成果,终于把他这两本发黄了的宝贝书,当礼物送给了我,我好高兴呢。于是潜下心来,走入那烽火连天的字里行间,去寻访父辈们战斗的足迹——
翻开那竖版的繁体字页,《中国人民解放军第四十一军第三次国内革命战争战史》第142页中有这样的明确记载:“纵队指挥所位于九户屯以南、王善屯以北高地;纵队前方指挥所位于排路沟村西北高地”。
中国人民解放军军史学院训练部1978年4月的《塔山阻击战介绍》第5页也明确说:“纵队指挥所在九户屯南侧高地,前进指挥所位于排路沟西北高地”。
林建民著《亲历辽沈战役-塔山阻击战》一书第76页记载:纵队前指所在“排路沟西北高地半山坡,利用一个日伪时期遗留下的旧地堡作指挥所”。“这个旧地堡一半埋在地下,一半裸露在地面上,是个半裸露半隐蔽的隐蔽部。碉堡内低矮、阴暗、潮湿,地面上铺了一层高粱杆,架了4部电话”,便成了阻击敌人‘东进兵团’增援锦州、坚守塔山的指挥部”。“碉堡外架设了一架炮队镜,可以把东自打渔山岛西至虹螺山脚下的白台山阵地全线一览无余,连葫芦岛外敌舰上的舰名耀然可见”。
四纵司令员吴克华则在其《塔山阻击战》一文中回忆:“这个指挥所原来是敌人的旧碉堡,低矮、狭窄而阴暗。我们席地铺些高粱秸秆,装几部电话,展开几张地图,碉堡外设一架炮队镜,就在这里指挥作战。”他还描述战斗激烈时的情景:“四部电话铃声不断,参谋们背对背,把头倚在墙角下大声喊叫。光是瞬息万变的战况报告就应接不暇了”……
尽可能地收集相关军史资料。
根据众多军史资料和回忆录描述,对于四纵塔山战时前方指挥部的位置问题,有如下三个关键点应特别注意:
一是“排路沟西北高地半山坡”;二是“半埋在地下,半裸露在地面上的日伪时期遗留下的旧地堡”;三是“外架设一架炮队镜,可以将东自打渔山岛、西至虹螺山脚下的白台山阵地全线一览无余”。
而对纵队炮团主阵地,《中国人民解放军第四十一军第三次国内革命战争战史》第142页中有这样的明确记载:“纵队炮团阵地设于潘家屯以东高地”。
谈到火力组织,又指出“集中全纵九二步兵炮以上的火炮110门,分组为两个炮兵群。第一炮兵群以纵队炮兵团为主,结合师、团属之山炮、步兵炮、迫击炮,直接支援塔山堡与白台山两主阵地作战”;“第二炮兵群以热河炮旅、本纵炮团一部为骨干,结合师、团属之山炮、步兵炮、迫击炮,直接支援铁路桥阵地作战”。
中国人民解放军军史学院训练部1978年4月的《塔山阻击战介绍》第4页也明确记载:“纵队炮兵团阵地设于潘家屯以东高地,支援12师塔山堡及以西的坚守分队作战。兵团加强的炮兵旅之一部于排路沟以东地区占领阵地,主要支援塔山堡以东坚守分队作战”。
这就是许多军史谈到的塔山阻击战时,四纵炮兵组成为“三线两群”阵势。西炮群(第一炮群)主阵地在潘家屯以东高地;东炮群(第二炮群)主阵地应在今大红旗营子以东高地。
对于纵队炮兵团主阵地的位置问题,有如下关键点要特别注意:
一是“纵队炮兵团阵地设于潘家屯以东高地”;二是炮兵“两群”中的“第一炮群”,即是负责支援塔山堡和白台山阵地的炮群。
军史上的文字叙述已足够清楚地点明了塔山阻击战时,四纵前方指挥部和纵队炮兵主阵地的位置所在。
掩卷长思,当年四纵首长在前方指挥所指挥若定的样子、纵队炮团主阵地上“大炮上刺刀”的呼啸,全都那样鲜活地涌现到了眼前,使我目不暇接。
于是我忽然有了一种“读图”的冲动,想马上通过地图,俯瞰整个塔山战场,看看当年四纵首长们的战斗位置和炮兵先辈们用大炮说话“讲台”的位置,以及看看前沿指挥、火力支援与各阵地间的位置关系——
二、 各类图上的寻找
我搜集到与塔山阻击战相关的各种“图”有十几种。其中最重要的是《中国人民解放军第四十一军第三次国内革命战争战史》附图《塔山阻击战工事构筑火力配置图》,以及四纵炮团团长、战时纵队炮兵主任王一萍亲手草绘的《34.锦西阻击战斗(1948.10.10-29)》。
军事中的《塔山阻击战工事构筑火力配系图》。
如果有基本的识图能力,你就能清楚地从《塔山阻击战工事构筑火力配置图》中看到,有专用火炮符号标出的榴弹炮、迫击炮、反坦克炮、高射机枪及其部署数量,而且是从南到北纵深梯次部署的。
同时你能看出大体分为了东、西两个炮群:西炮群即是第一炮群,散布在潘家屯以东高地上,显然目标是以火力支援正南的塔山堡和白台山阵地的;东炮群即第二炮群,散布在大小红旗营子以东高地和塔山堡以东高地上,显然目标是以火力支援铁路桥、高家滩和打渔山阵地的。
其次,查看中国人民解放军军史学院训练部1978年4月的《塔山阻击战介绍》里的附图二《塔山阻击战第四纵队兵力部署图》,期间就有标着火炮符号的西、东两圈区域,即是第一炮群和第二炮群的基本部署位置。
第三,查看塔山战时纵队炮兵主任、四纵炮团团长王一萍战后手画的《34.锦西阻击战斗(1948.10.10-29)》图,也可以清楚地看到潘家屯以东高地,和红旗营子以东高地两个炮群的纵深布置、射界和打击线。
四纵炮团团长王一萍亲手草绘的塔山阻击战炮战示意图。
第四,查看《中国人民解放军第四十一军第三次国内革命战争战史》附图《塔山阻击战要图(一九四八年十月十日)》,可以清楚地看到画着红三角符号的四纵前方指挥所,正于排路沟村西南侧高地上。
经核对,以上历史军事图纸标的信息与军史及回忆录文字描述所给出的信息,几乎完全一致。
但是,这些图纸,都是五十年代绘制的,离战争过去时间不远,信息准确度相对要高。但是由于当年的绘制技术水平和手段的落后,这些图所标位置与今天实地位置是否有差异?地名是否有变化,史载地名与实地地名有无差错?
因此,我们还要拿历史地图,与今天绘制水准和精度已非常高的现代地图进行比对,还要将文字信息中涉及的战场位置和阵地位置,在现代地图上作出对比标记。
于是,我打开电脑网络,调出今天葫芦岛市连山区塔山乡的电子地图,与军史附图进行比对,发现,先辈们当年绘制的塔山战场火力配置图和战斗要图,与现代电子地图虽有精确度上的差距,但是方位是大体一致。各战场阵地间的相互关系几乎完全正确。
塔山地区现代电子地图截图。
为了进一步确认四纵战时前方指挥所的位置和纵炮(第一炮群)主阵地的位置,我们还专门调出卫星遥感地图进行核对。
盯着屏幕上的卫星遥感地图,看着真实的塔山战场现在的地貌,还真的好像产生了错觉:我腾空了,飞翔在了塔山战场上空,真有那“鲲鹏展翅直上九万里、翻动扶摇羊角”的感觉。指尖搓动鼠标滚轮,视角海拔高度立即在11公里至6公里间飞动,塔山地区的地形、山脉、河流、村庄、道路、铁路、桥梁,都在你的俯瞰视野下!如果时空能飞转到1948年的10月10日至15日,在这里“背负青天朝下看”,那塔山全域,则正是“炮火连天,弹痕遍地”……
收回想象,很快根据军史文字描述及军事地图的标注,我将各个战场阵地的方位,在卫星遥感地图上再标出来,还列表排出每个地点的经纬度数值,特别是标注出位于排路沟村西侧偏北高地的四纵前方指挥所大概位置,和纵炮第一炮群主战场的位置。
卫星遥感地图截图。
好了,现在无论是从军史文字描述、地图比对,还是从卫星遥感空中观察,都对四纵前方指挥部和纵炮主阵地的相对准确的方位,有了一个较为清晰的了解。下一步就是要亲自去实地勘察,要看看军史所描述的纵队前方指挥部那个半埋在地下的混凝土地堡,是否还在。为了稳妥,我和妻子来燕决定还是先行去一趟探路,以便为其他塔山老战士后代们前去勘察、确定打个前站。
三、 塔山田野里的勘察
于是,早5点多就起床,收拾一下,和来燕开车从北京驶向塔山。一路上,满脑子里想的都是排路沟西侧偏北的那个高地半坡,在70年后,还能否找到那个半埋在地下的混凝土地堡?是否也和铁路桥桥头堡一样成为一堆混凝土碎块?
沿去往高桥的102国道,越过塔山乡政府后,我们来到了大红旗营子村。按照地图指引,车向西拐进去排路沟村的村道。在排路沟村村口,我们遇到一位刚出院门的老乡,于是停下车来进行询问与请教。老乡告诉我们,当年经历过那场大战的老一辈村民,几乎都不在了。我问他,村西是否有小山,山上有没有战争遗留的地堡?
老乡回答:“排路沟村西的小山上有没有地堡,好像没注意,但是俺放羊时,见过小山上有战壕遗迹,现那儿已被树林遮蔽。从这道往西去,穿过京沈高速路,有天桥,过了高铁天桥就是”。
请教和询问排路沟村老乡。
我们谢过老乡,急切地驱车向西穿过排路沟村、穿过京沈高速公路,来到了一个三岔路口。我细端量了一下,决定向右前进。果然,前方出现了一个高地。因上山的路太差,我的轿车地盘太低,只好找一宽敞处停好车,拿起地图和望远镜,就和来燕上山了。
走啊走,我们顺着山道向高地攀行。路过一废弃的采石场,登上了高地。这个时节树还未绿,野草和低矮灌木依然枯黄。行走其间,裤腿立即扎满乱刺儿,摘都摘不尽。心疼来燕腿不好,走不快,于是让她原地休息,我独自大步趟开灌木荒草,向制高点攀去。
登高一看,南边战场方向,还有一处更高的高地挡住了视线,全然看不到塔山阵地全景。对照地图,举目南望,我判断,我所处的高地,显然不是军史上所记载的四纵前方指挥所所在高地,但很可能是一处炮兵纵深阵地。我拿起望远镜仔细巡望,决定重新回到排路沟村,重找通向前面那个高地的通道。
回头喊来燕的名字,空旷的原野,没有任何回音,手机也没有信号。这方圆几里没有人烟,只有风呼呼作响,我内心一下有些慌张,急忙回撤,边走边呼喊,还是没有回音。我急得跑动起来,下沟过坎,走了好长时间,终于听到了来燕对我呼喊的回应,可“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声”。我举起望远镜搜寻,终于看到了来燕的身影。原来是我着急走错了路,偏离和越过了原来与她分开的始点,向西远走了足有一两公里……
汇合后,我们下山过沟,来到停车处,大概处理一下裤腿上的枯刺儿,上车按原路返回排路沟村西侧的那个三岔路口,重新查看地图,思索走错路的原因。忽然想到刚才排路沟村老乡说的话:“从这道往西去,穿过京沈高速路,有天桥,过了高铁天桥就是”……
对,“天桥”!找到并过了天桥,就应当是我们要找的高地!于是在三岔路口处,我们改向左路行驶,在一个旅游庄园“云林山庄”院门口停车,然后徒步沿山路攀行。
停好车,沿山路去寻找“天桥”,寻找四纵前指所在高地。
这回比较幸运,走了千把米远,果然见有一座天桥横跨在高铁线上。过了天桥,就站在了老乡说的小山。它正好位于排路沟村西偏北方向。尽管其正南已经是树木灌丛遮蔽,但当我们蹚开半米高的草丛来到制高点一看南望,立即兴奋起来——
这里果然视野开阔。从西面的白台山至东面的海域,尽收眼底。用望远镜巡看,打渔山岛、铁路桥小茔盘阵地对面的65高地、塔山堡58高地、白台山的7号阵地等,尽收眼底,再往正南远看望,甚至能看到当年敌军林伟俦的前指所在地“鸡冠山(鸡笼山)”。而且正南还有一座不挡视线的小高地,正是潘家屯东高地,对应军事地图查看,这应就是四纵队炮兵主阵地!
高地正南、塔山防线方向,已是树木灌丛遮蔽。
东西12公里的塔山防线,尽收眼底。
正南不挡视线的小高地,正是潘家屯东高地,是四纵炮团主阵地。
这个位置,完全符合军史描述四纵前指所的三条关键要点。你看:一,这个位置正处在排路沟村西侧偏北;二,放眼南看,这里真的可以东自打渔山岛、西至虹螺山脚下的白台山阵地全线一览无余!剩下第三点,就要看此高地半山坡,是否还能找到地堡遗迹了!
想想看,我们可能是70年来第一个来到这当年四纵前方指挥所所在高地的人!能身置于打赢那场惊心动魄的塔山阻击战的前方指挥部所在地,心情是多么激动,更加急切想找到那个军史上描述的“半埋在地下,半裸露在地面上的旧地堡”!
我和来燕赶忙拨开灌木和杂草,向高地南坡搜寻,果然看到一些散布于半坡位置的一条碎石堆带,是东、西走向的。其中夹杂着许多人工混凝土碎块。石堆前面有一道横着山势走向的浅沟痕迹,应当是人工所为,莫非这就是排路沟村民说的战壕遗迹?
散布于南半坡位置的一条碎石堆带,浅沟痕迹疑为战壕遗迹。
被抽取了钢筋的混凝土碎块。
顺着碎石带继续往东搜寻,在天桥边不远处的草丛中,我有了重大发现:一片混凝土碎片区,有被抽取了钢筋的混凝土碎块。呀,更令人兴奋的是,我看到一处埋在地下,但露出穹顶的混凝土建筑,这应当是地堡的上顶盖!我的心顿时急促得嘭嘭直跳:“来燕!快来看,找到了,真的找到了!”
我掏出手机,啪啪紧拍了一串照片,好像再不拍,地堡就快要沉到地底下似的。来燕闻风赶过来,又拍了地堡遗迹的视频录像。
只见得,草丛中从东至西,排列着三个混凝土拱顶的建筑物,几乎全埋在了地下,只露出联排的三个混凝土穹顶!再扩大范围四周认真找找,的确,再找不到有混凝土堆的地方了。
已没入地下、只露出穹顶的混凝土地堡建筑遗迹。
我拿出手机,调出遥感卫星地图软件,测得我们所在混凝土建筑遗迹的位置坐标是40°52′15″N—120°55′52″E。对照几张塔山阻击战时的军事地图,我们现在所处的位置,和图上标出的四纵前方指挥部所在高地的方位完全相同!
70年了,几经风霜。这座军史上描述的“半埋在地下,半裸露在地面上的日伪时期遗留下旧地堡”,现在的状态是几乎全被掩埋在泥土里了,只有这带拱顶的混凝土地堡上盖,挣扎着倔犟地露出地面,似乎就是在等待着我们前来勘察和发现……
四、 历史现场的凭吊
站在这真实的地堡遗迹面前,我好像是闯入了71年前的时空。这静得只有野鸟偶尔啾鸣的高地,突然变成“车辚辚,马萧萧”的大战前图景:
站在历史现场眺望。
你看,这个前指高地,原来并没有高铁线路,也没有天桥;高地与北面四纵队部驻地“九户屯”、四纵指挥部所在地的“王善屯”东高地,都有乡间土路相连。这土路上,送弹药的、拉炮车的,奉命进入阵地的、路边宣传鼓动的,好一个紧张、喧啸的场景。
俯瞰以这块高地为核心的塔山区域,大战前的气息正在弥漫:前方小高地上,战士们有的正奋力喊着口号推炮上高地;有的正奋力刨镐挥锨,挖着战壕掩体、修整炮位;各师通讯兵们,正紧张地扯拉电线轱辘,从各自师部向这里布放着条条电话线……
而这座日伪时期留下的半地下式钢筋混凝土地堡,处于高地南坡半坡的位置,联排着几孔洞门,朝向正南。
地堡外,有战士正在架设和调试着一架炮队镜,视野涉及东起打渔山、铁路桥、塔山堡、白台山、红螺山以及高地南面的纵队炮兵主阵地,整个横亘12公里的塔山防线,一览无余。你不能不叹服,这个前方指挥所的位置,选择绝佳!
钻进地堡内,这并不宽裕的几间半地下室潮湿得很。地面新铺上了一层干枯的高粱秸秆。厚厚潮湿的地堡墙壁,无法悬挂作战地图,参谋们就将各种地图摆放在地面的高粱秸秆上。端头的一间,是无线电台和有线电话间,纵队参谋们已经各自握着电话,试着呼叫和联通各师部……
这是公元1948年10月10日拂晓。国民党的援锦兵团,不等烟台敌39军抵达,就在飞机、大炮和海面舰炮掩护下,以敌新六军62师、五十四军第8师、六十二军151师,突然向我四纵阵地扑来。战事猝发,刻不容缓,而我纵各师大部工事还未筑成顶盖,前沿还未完成鹿砦设置,交通壕也仅挖掘了一部分,可前沿就已经陷入震耳欲聋的枪炮之中了。
天尚未亮,你能看见,塔山前沿阵地闪动着一条炮火连成的火墙,映亮着墨染的天际。在枪炮四起的同时,前指高地北边儿的乡路上,正急驰着一队人马。这是我们四纵的吴克华司令员、莫文骅政委,及胡奇才副司令员、欧阳文副政委兼政治部主任、李福泽参谋长等纵队首长及警卫人员,已经从九户屯四纵队驻地赶来。
首长们行色凝重、自信在胸,鱼贯钻进这半地下式的前方指挥所,围坐铺在秸秆上的作战地图前。几个警卫员手持油灯为首长观图照亮。那边,四部电话机铃声不断,作战参谋们背对着背,把头倚在墙角下大声喊叫着。外面的枪炮声、敌机呼啸声,似乎正较劲儿地在和参谋们“喂、喂”的焦急呼喊,争抢听觉。
塔山已全线接敌……
突然,打渔山方向传来消息。凌晨3时半,敌人趁落潮之际,乘着汽艇,对打渔山岛实施了偷袭。12师34团在打渔山岛上只有一个班兵力防守。战端一开,猝不及防,打渔山阵地前沿几个尚未修好工事和还没有来得及构筑工事的打渔山本岛,就涌上了大批敌人!面对数倍敌人,我们这一个班的战士以一抵十,拼死搏斗,宁死不屈!班长牺牲!副班长牺牲!他们射光了最后一粒子弹,捅弯了最后一把刺刀,除负伤和少数几人退守第二个小山头苦苦坚守外,大部分壮烈牺牲!
仗还没怎么打就丢了阵地,纵队首长们十分着急。李福泽参谋长接过电话详细询问打渔山战况;胡奇才副司令员立即钻出地堡,将炮队镜转向东边,瞭望着打渔山阵地方向;而吴克华司令员立即和12师指挥所通电话,坚决、凝重地对江夑元师长命令道:“要迅速组织短促反击,夺回阵地!绝不能一开头就叫敌人逞凶,要打掉它的威风,打下它的气焰!”
吴司令员刚放下电话,突然大地猛烈抖动,土块落了首长们一身,参谋们忙着划拉着落在作战地图上的灰土。原来,敌人的炮弹,已经打到四纵前指所在的高地上了。激战已经波及到纵队前指了,那前沿如何呢?
天已渐亮,吴克华司令员也钻出地堡,观察前沿。只见南半天烟尘密布,浓烟和海雾遮盖了一切,从炮队镜里也看不清阵地面貌。为了快速夺回打渔山阵地,吴司令员立即派身经百战的胡奇才副司令员,亲往12师坐镇,直接指挥夺回打渔山阵地之战!
天已大亮,塔山全线陷入残酷血腥的搏斗之中:所有前沿阵地的工事几乎全被摧毁。敌人在疯狂地进攻,前后分了好几个梯队,全是大队人马、人海战术、滚动波浪式地突进,一拨倒下,后续跟进。敌人这是想用“人多势众”的气势吓倒你;想用大碗上酒肉的“饭馆子”战术“撑死”你,想叫你阵前缓不过劲儿来。
面对接踵而来、打也打不光、堵也堵不住的敌人,我们的战士浴血搏斗、誓死不退,与敌人搅在一起,抓头发、揪耳朵、摔跤、滚打、拼刺刀,血染战壕!我塔山前沿阵地的掩体、碉堡、交通壕是得而复失、失而复得,全线打成了胶着、拉锯状态!
我好像就在战场上旁观。看着如此血腥、如此危机,如此血贲怒张的场面,我的心紧张得都要从嗓眼儿蹦出来了!沉着冷静的吴克华司令员意识到,敌人这种人海战术依靠的是强有力的后备部队。他立刻心生一计,只见他果断地喊到:
“李参谋长!立刻命令王一萍(纵队炮兵团团长):集中火力,给我轰击敌后梯队集结区,叫敌人冲锋接不起捻来!同时命令各师,加强阵前反击和第二梯队反冲击!哼,敌人不让我喘口气,我让他直接断了气儿!”“是!”李福泽参谋长大声回答后,立即钻回地堡,抓起电话……
顷刻间,四纵炮群“开口说话”了。强大的炮火,好像全长了眼睛,打的那叫“稳、准、狠”! 连敌舰重庆号只打了20发炮弹,就遭四纵炮兵大炮轰击,吓得掉头跑掉了。
“好家伙啊!炮兵老大哥打的好!”我前沿阵地战士们一片欢呼!吴司令员这招太厉害了:冲上来的前敌遭我步兵密集火力迎头痛击、排排倒下,而后续之敌刚集结还没上阵,就被我炮兵报销了。敌人兵力果然接续不上了,我各师、各团反击部队趁势反冲锋,将面前之敌一举击溃!
四纵炮兵团设在潘家屯东高地上的主阵地。
看着这瞬间扭转乾坤的壮观场面,傍在“时空隔壁”观望的“我”,也激动的直拍大腿:有这样智慧的首长、有这样棒的各级指挥员,有这样顽强的战士,塔山阻击战,焉能不胜!
凝视着这地堡遗迹,我在想,这才是整个塔山阻击战克敌制胜的中枢所在呀!这里就是“顾全大局,严守纪律,勇于牺牲,敢打必胜”精神动力的源头和输出地呀!
——你看,命令从这里发出,打渔山阵地枪炮掀狂飙、血染海水红、阵地失而复得!
——你看,命令从这里发出,铁路桥阵地数团轮战、碎旗挺立,牛皮吹上天的敌“赵子龙师”被打残于阵前!
——你再看,命令从这里发出,蝼蚁般漫过塔山堡阵地之群敌,被我英勇的战士们逐院驱扫、逐屋歼灭、有来无回!
——你看,命令从这里发出,白台山阵地英雄迭出:电线八断八接、阵地几失几夺。打断腿的咬着牙操控重机枪;炸伤眼的摸着递送弹链。血、肉、土已模糊一片,却火力不减!
——你再看,命令从这里发出,炮纵的大炮“上了刺刀”,大胆抵近轰击,让敌人尚未出发就成炸营乱窜的“猪和羊”!
如果你俯瞰到塔山地区1948年10月10日以后的六天六夜,你就能看到,这是一道由不屈的身躯和信仰筑起的“铁壁铜墙”;这是一道“光明”与“黑暗”博弈拼杀、较劲拒止的火线!
塔山阻击战我军前沿步兵阵地。
夜幕降临时、战斗间歇中,我们父辈中的这些首长们、这些毛泽东的战将们,就是从这个低矮、潮湿的旧地堡出发,巡视前沿、政治动员——
瞧,吴克华司令员不顾个人安危,亲临白台山7号阵地、塔山堡阵地和铁路桥小茔盘阵地,巡视、指导和看望正加固工事的战士们,给英雄们以极大的鼓励,而他常常距敌火力点不到百米……
瞧,莫文骅政委和欧阳文主任,就在这里,布置和指挥着阵前查功评功、颁授勋章奖旗,指挥着政工人员和宣传队员,慰问前沿将士、宣传英雄事迹、组织乡亲们运送弹药、助修工事、撤离伤员和安葬烈士……
这一切的一切,与对面敌督战队驱赶、呵斥的枪口和箩筐抬着的大洋,完全形成了鲜明的对照!这又在印证了《孙子兵法》中的那句“上下同欲者胜”的精妙!
站在这真实的历史现场,我久久凝视这个似乎快要没顶的地堡,忽然意识到,这座遗址,可是那场震惊世界、永载史册的阻击战最关键、最重要的历史文物啊!我为能第一个找到它而感到自豪,也为它散成碎垒没入草丛、快要沉没地下的现状而焦急!
东野四纵全体将士,在十一纵等兄弟部队和人民群众的配合下,在吴克华、莫文华、胡奇才、欧阳文、李福泽等首长们的率领下,硬是在塔山一线这12公里的看似不可能之地,牢扎信念的鹿砦,累筑意志的沙袋,插上必胜的红旗,同仇敌忾地完成了一场惊天动地的阻击。而这位于排路沟村西侧偏北高地半坡的旧地堡,就是首长们当年的阵地和战位!
就是这些我们父辈的首长们,率领着四纵全体将士不仅打赢了塔山阻击战,而且把这支英雄的部队,带成了一支“不吃百姓一个苹果”的秋毫无犯之师,受到过毛主席特别表扬!
就是从这个旧堡垒出发,首长们率领全纵将士乘胜挺进山海关:康怀追敌、解放张家口、警备北平,接受毛主席和朱总司令西苑检阅,并且挥师南下,为解放全中国,为新中国诞生,立下了汗马功劳!
时空飞转啊,那场恶战已过去71年了,先辈们打出的新中国,也成立整70年了。吴克华、莫文华、胡奇才、欧阳文、李福泽等将军们都已过世。但身经百战的他们,生前独对这塔山阻击战念念不忘,他们约定逝世后魂归塔山,永远伴陪着长眠在此的英烈们!
将军们约定逝世后魂归塔山,永远伴陪着长眠在此的英烈们!
可是这些我们父辈的首长们、这些人民军队的将军们,生前没有机会重回到排路沟村西侧偏北的这个高地上,没有机会再看看他们当年的阵地、他们当年的战位。而今天,作为塔山阻击战老战士后代的我们,终于找到了这个高地、这个地堡,从内心里缅怀我们父辈首长们的卓越功勋!向将军们致敬!誓把塔山精神、塔山血脉,代代相传!
“不早了,该回去了”!来燕一声呼唤,把我从壮怀激烈的思绪中拉了回来。
在回去的路上,我想到的是,什么时间这些父辈首长的后代们,能来到他们父亲在塔山血战时的前方指挥所遗址勘察、凭吊?什么时候能够根据《国家文物保护法》和中共中央《关于实施革命文物保护利用工程(2018—2020年)的意见》精神,建立起“塔山阻击战阵地遗址革命历史文物保护区”,把保护区内所有塔山阻击战主要阵地和战场遗迹,都设立起永久地标、保护起来?
我忽然想到习主席说的“不忘初心”。什么叫“不忘初心”?怎么做才是“不忘初心”?看着父辈们的阵地和战场遗址在荒草旷野中,正渐渐湮灭,看着这在地面上仅露穹顶的四纵前指“地堡”,就觉得我们这一代肩上也好沉重,就觉得应当做点什么,好像我们的父辈,我们父辈的首长们,还有英勇牺牲的塔山烈士们,都在殷切地望着我们……
回京路上,车载音乐传出一首雄壮的歌声:
我们是塔山英雄团,
英雄的战旗迎风漫卷。
光荣的历史英雄写,
塔山阻击战威名天下传!
辽沈战役起狼烟,
蒋匪援军向北犯。
人民战士英勇奋战誓死守塔山,
浴血奋战六昼夜,
赢得胜利保障大军挺进山海关……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本人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sosokankan.com/article/307208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