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梦"思想倡导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弘扬与传承,而"成人礼"作为其重要的组成部分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成人礼可谓一种对个体社会角色的确认以及在相关仪式活动中所体现的因地、因时而异的文化传统对于参与者树立"成人"意识,开展自我体验有着重要的影响,其往往包含着在传承文化的前提下对个体进行作为合格社会成员的引导与教化。"成人礼"涵盖范围较广,而现如今在学校开展的"成人礼"早已脱离它原有的本质。将本该礼仪性的内容却流于形式,忽略的受礼者的主观能动性,只能被动接受,这种文化传承的重大缺失值得我们深思。
忽略学生的自主动能性
纵观现代学校所开展的成人礼,虽然形式多样,内容丰富。但无一不是校方主要策划。包括成人礼的开展规模、参加对象、举办的主要目的、具体内容及主要流程,甚至于什么时间该放怎样的音乐都有极为详尽而具体的安排。
学生虽然成为了参加成人礼的主体,但是因为教育者强调太多,致使学生是主角但却没有自主参与的权利与地位,无法充分发挥自我的主观能动性,整个过程都是较为被动的接受。这种不是源于学生自我主动参与的形式,势必无法充分调动个体参与的积极性,在感情引导方面也是被动的接受而忽略了主体真实的需求。在当代大多数学生眼中,提及在对成人礼的参加持有怎样的态度时,大多却选择"一般""有人组织就参加"。
我认为,之所以产生这样的态度,一定程度上也是因为学校或是家长的全盘策划,让个体觉得成人礼的整体流程是别人安排,而自己处于"被参加"的情况下所产生的。一方面认可成人礼对自我的引导作用和对文化的传承,但是另一方面明显兴趣不够,吸引力不足。
成人礼的设计脱离学生实际
学校举办的成人礼仪式和民族、家庭范围内举办成人礼仪式有所区别,并不完全一致。由于是集体性较强的活动,学校成人礼的组织只能从较为大的范围上考虑问题制定计划,与家族式民族式从个体出发,符合单独个体的需要有所差别。无法顾及到每一个个体真实的需要,而是在普遍意义上的一次广泛的宣传与教育活动。其次,学校教育过程中的成人礼开展增加了很多学校层面的考虑因素并不单单为其成人而举行,有在其中强调古制文化的重要性,重在"加冠""加笄"的礼仪说明;有在其中强调当代个体的的责任与担当在活动之中进行环节的设置让个体通过考验、测试明白成人角色的担当与坚持;还有的将其作为高考誓师的一个重要过渡,在其中增加了对自我坚定信心,努力奋进,考上理想学校实现自我的价值的口号……虽然有所侧重,但在一定意义上希望透过成人礼的过程使个体对自己有更为确切的了解。
在表面上展示出了中华礼仪有复兴的趋势虽好但无法取代包含在相关仪式中的文化意蕴和教育指向。"成人礼"的传承与教化并不能只限于表面仪式流程的重复或是内容的简单回溯,更应该是透过仪式之外所传达的对于个体成长为"成人"的一种理念,一种希望与寄托。而且通过仪式之后,个体能够衍生出对自我的重新定位,更为清晰明了的掌握"成年"的真实含义,除却身体的成熟,在心智层面达到相应的水平,成为一个真正被家族、团体、社会乃至国家所认可的"成年人"。
学校教育中的成人礼虽然出发点明确指向学生,但是在具体操作的过程中,教育者充当了主体和指挥的作用,学生自己的主观能动性发挥受到了一定的限制。而且未能充分考虑到个体间的差异,脱离了一定的个体现实,使得成人礼的开展与学生实际有所差别,侧重于感化教育,而真正的引导与帮助在种种实际脱节的面前变得无力。
"成人礼"的仪式承载着家庭教育,个体自我教育及社会教育的多种内容,良好的传承与发展并不仅仅局限于简单的回归历史,而是要通过形式创新和内涵挖掘,与时俱进,得以让现代社会的年轻人深刻认识到成年后自己发生的变化及其所应承担的责任和义务,才能真正起到其应有的作用和意义。
缺乏实际效果的成人礼教育,使得很多青年人在生理成年的时候心智却无法到达成年的要求。没有显而易见的仪式开展,角色担当的口口相传、引导带领。只有自己在生活中慢慢领悟,似懂非懂的成长,无人纠正加以引导,最终造成时间精力的浪费,资源的损失。更有甚者,即便成为公众"认可"的"成年人"亦不过目光短浅、胸无大志,缺乏社会责任感。漠视他人利益,自私的以个人得失为先,在处理与社会关系时,价值取向倾向侧重于自己,不愿承担过多的责任无法担当相应的义务,对社会的发展也极为不利。
成人礼教育的功利化
大部分和个体成长阶段的教育问题密切相关,并更多地在成人礼中关注到了"高考"的问题,而且所提出了"高考是最好的成人礼"的说法也引发了不同的思考。
在符合我国法律规定的个体成长时间轴上,十八岁正逢大多数学生从高中走向大学,备战高考的时期。而"高考"这一提升到"改变人生转折的重要考试"自然也成为不少学校最为"成人礼"的一种方式,甚至是部分学生人生过程中的唯一成人礼。
高考,最为我国教育呈现的一种独特考核方式,永远是人们所关注的重点。多数人认为"成人礼"开展的时间更为合理的安排是在高考前后。因为此时的个体一方面在身体方面实现了青春期的成长,马上面临着由少年向成年的过渡,并且在法律的意义上可以成为一名合格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取得了一定的法律权利;另一方面,面对在校开展学习的个体,面对高考,是人生中第一次对自己未来发展的抉择,人常说"高考是人生的转折点",足以说明这次考试不单纯考查一个人多年的学习成绩,学业水平。更多的是一个人成长到此刻所为自己付出的努力,得以见证的重要时刻。
然而,以参加高考为成人礼主要标榜的目的使得部分学校教育的开展完全针对于高考所进行。过程中热血沸腾的誓言、高昂的被煽动着的情绪似乎将高考成功,考入理想的大学作为"成人"的唯一目的。将高考这一目标的达成作为成人礼的最为重要的标准,甚至于使得成人礼仪式中的一切流程都为高考所服务。而这种把成人等同于高考"胜利"的想法,片面的解释了个体面对成年所应承担的责任与义务。将高考成绩放于首位的想法替代了个体自我认识的重新理解,似乎天地间最为重要的在于是否能够通过高考的"标杆"却忽略了自己作为成年个体在高考之后生活中的社会角色的担当与义务。
过度渲染考上大学的重要性而忽略了个体自身真正地成长。只将人生过程中的一次重要考试作为是否成年的评价标准,从出发点看来就本是片段式的,而真正连续的发展是自我的不断实现与完成,只着眼于高考的成人礼必然是将真正成人礼所想要实现的目标本末倒置了。更有甚者将"成人礼"开展作为高考的一个"重要噱头",将成人礼的一切内容置于高考之下,只有真正赢得高考才成为"成人"成功与否的标志。将真正成人的定义扭曲,变质。更让参加的个体混淆何谓成人的真正意义,用一次标准化的考试成绩来衡量人生过度的重要阶段将有碍于其自身健康的发展。
并不是说成人礼中绝对不能有"高考"内容,但是要正视高考所带来的影响,避免将高考放于超过度的绝对的位置之上。要合理正确看待高考的价值,正确对个体加以引导。从而在高考的阶段树立信心,一方面帮助个体在心理上激励自己顺利通过高考;另一方面,在成人的过程中,加之以高考的合理科学的分析,为自己走向成年思想的成熟提供一个特殊阶段的体验。
高考的学习是一种难以忘怀的经历,或苦或累,或欢欣或沮丧都是自我成长过程之中珍贵的过程。在此刻的学习是自我将多年学习经验得以汇总通过统一考核得以考察的时期,而这种学习不再是靠着教师、学校、家长共同的督促完成,而是个体充分重视逐步开展的。随机提问的很多高三学生,累不累苦不苦,无一都是承担较大的压力接受高考的检验的。但是问及"值不值时"很多备考,或是经历过高考的人回答都是肯定的。因为这段经历"刻骨铭心",那是一段真正为自己负责为未来负责体现自己对自己对他人认真态度的学习,而这样的学习是高效的、是充满回忆的、是苦于泪交织下仍然在生命中散发着奕奕光彩的历程,而这种价值,没有什么可以替代。
所以,面对高考的问题,都自觉地自发的感受到身上的责任与重担,这是对自我的承诺,对父母与所有关注关怀自己的人的承诺与责任;更是对未来自我的一种和规划与向往,是一种无法用语言表明却胜过任何语言的让自己成长进步的不竭动力。这正是个体走向成熟"成年"的思考关键所在。
高考不仅是一场千军万马参加的考试,而是一次自我成长,自我觉悟的过程。这才是真正的自我体验,自我教育。在生命关键的时刻担负着相应的责任,是种认识的高度深化,是对周围人和事乃至社会、国家、民族、世界的再认识新理解。
总结:
只有真正从个体需要出发才能理解与支持其担当着一名成年社会成员应尽的责任与义务。成人礼的传承与教化恰如其分的体现于此,无论是家族式的复古溯源,追求文化传统中赋予成年个体的义务;还是现代礼仪养成中对于将成年个体的期待和展望,都是为了个体更加健康的过渡好自己作为成人角色的重要过程。虽然成人礼的内容包罗万象,有着极为丰富的内涵,形式也呈现出千变万化,结合有时代的气息和传统的古香古韵,但是真正能打动人的,都是源于感情上心灵上深层次的碰撞与交流。
只有真正用心分享的内容和感情才会使得个体产生思想上的共鸣从而坚定自己的理想与信念,找到正确的自我定位。在引导过程中,教育者更应该成为一种榜样陪伴着个体的成长,使其在无形中看到应该追求的正确目标。同时,能看到实现人生价值的快乐、喜悦、成功,相信个体,鼓励个体积极的体验作为成年人担当社会责任时的幸福和快乐。明白什么是成年角色该有的正确世界观与价值观,明白用感恩的心善待身边的每一个人,更要当你学会在真正意义上爱自己,明白自己的价值所在;只有当其真正爱自己的时候才会去爱身边的每一个人才能在自我实现中寻找真正的幸福所在,而这正是成人礼的目的所在。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本人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sosokankan.com/article/305905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