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社会 > 在“后浪”的节日,听“前浪”说说中国航空博物馆中的“老浪”

在“后浪”的节日,听“前浪”说说中国航空博物馆中的“老浪”

今天是“五四青年节”,也被这几天的“后浪”视频刺激到难以入睡。所以现在特别想讲讲航空史上一些“前浪”,没有这些“前浪”的前仆后继,也就没现在这些“后浪”什么事儿。想看“前浪”最好的去处当然是航空博物馆,今天就从中国航空博物馆开始。

中国航空博物馆正门

不得不说,博物馆的位置真是很偏,搭乘公交车要将近一个多小时才能到达北京市区,不过在市区里也确实难以找到能容纳这么多飞机实物展品的硕大场地,有利就有弊。说白了,只要想去,再远的地方也不远,要是不想去,在眼皮底下也不会留意。参加中国民航博物馆,咱们另文再说。

其实我们这个航空博物馆在世界航空爱好者圈里都很出名,成为歪果仁航空爱好者人群来中国拍飞机,看航展的必经打卡之地。因为是别无分号,无论谁只要是想了解中国航空历史,中国航空博物馆就是最集中,也是最直观的一站。如果我们能在经营推广上做得更灵活更周到,必然对我们的航空文化推广能起到更大的作用。

很多人不看的平面图

展区平面图很多人不看,但只要看了就会明白,这么大一片展览区域,没有几小时根本转不过来。航空君在里面马不停蹄不走回头路的转了一圈,目标就是每架飞机拍张照,还遇到洞库维修不开放从而少了一块,为了这么点小目标就耗去4小时,中途没有休息,相机直接干掉两块电池。当然,这可能和5D4相当差劲的电源管理有关。

胜利之火

这里不用多说,每个航空迷都应该打卡和致敬的地方。

MIG-15

新中国空军是从战火中打出来的,当年用代差最小(也可以说没有代差)的装备打出了志愿军的威风,到现在还有众多当年的主力机型MIG-15保存下来,航博自然也非常多。至今航空君还收到过某地发现亟待保护的MIG-15向全网寻求帮助的私信,这么多MIG-15要是能复原几架重上天空确实会非常有趣。这片展区里,几架MIG-15旁边就是一大排的歼-5,中国第一种大批量自行制造的喷气式战斗机。

众多歼-6

歼-5之后就是歼-6,据称生产量接近5000架,一度喊出“歼-6万岁”的口号,其实个中无奈大家都知道。歼-6的改型众多,航博收集的非常全面。在2010年珠海举行的中国航空航天博览会,也就是大家俗称的“珠海航展”上,曾经有一架崭新的歼-6进行通场飞行,给人留下深刻印象。

强-5

作为歼-6大改,在航博可以找到好几个型号的强-5,甚至其原型机,可以看到强-5这个型号的一路演进。特别记得当年小时候在杂志上看到强-5的照片,“中国终于有了尖头战斗机”,这个念头能使自己高兴好几天。

初教-6机头特写

每一位空军飞行员学习飞行都是从初级教练机上开始,初教-6作为一种中国自行研制的经典机型,在航博当然可以看到。据闻初教-6已经复产,继续在空军序列中担当其设计之初直到现在都没有变更过的重任,把一位又一位学子锻炼成雏鹰。空军的“天之翼”飞行表演队目前使用的就是初教-6。

歼-8

在右侧航空科普中心展区的最内侧摆放着几架歼-8,虽然歼-8发展自MIG-21,但在外观体量上已经放大太多,完全不是一个级别。歼-8作为第一种自行设计的高空高速截击机有其特殊历史地位,但客观来说,整体布局不甚流畅,许许多多小细节和旁边的歼-7对比着看是完全一样的,带着浓厚的时代烙印。这种看细节,找对比的观看,也是在博物馆看实物的一个特殊乐趣,和网上看图片的感觉完全不同。

AN-30

除了战斗机,航博还保存了众多中国空军多年以来使用过的各种辅助机型。AN-12、AN-24,AN-26,AN-30在航博都是一堆一堆的,AN-30的玻璃花房机头很好认,应该是曾经在中国服役的大部分AN-30都在这里了。这片区域旁边还有几个大机库没有开放,令人非常好奇。

直-6

中国开始批量使用直-5作为主力直升机不久,就开始自行研制直升机,直-6已经有原型机试飞,直-7据闻也有一定进展,可惜这些机型后来都因为这样那样的原因下马。直-6已经开始使用涡轴发动机,跟上世界潮流,不过从后半身看去,直-5的味道还是很浓的。直升机展区除了这些,还有MI-6,MI-8,MI-17等多种机型。

运输机展区

毗邻直升机区就是人员运输机展区,从早期的C-47,C-46,到LI-2,IL-14,三叉戟,还有参加两航起义的几架西方运输机。还有IL-18,TU-104等当年的民航运输机型。

歼强展区

运输机展区旁边就是大片的歼击机/强击机等大量作战飞机展区,被称为歼强展区,中间的英雄大道通往综合展馆。大道另一侧是轰炸机及特种飞机展区,这里的作战飞机型号包括了歼-5、歼-6、歼-7、歼-8、强-5,轰-5、轰-6等各种空军曾经装备过的机型,还有水轰-5,轰干-5,无侦-5等特殊机型。

空警一号

上世纪70年代就开始试飞的空警一号是中国空中预警机的初步尝试,但直到跨入二十一世纪才有成熟的预警机入列。技术的发展确实需要基础和积累,容不得任何讨巧。

歼-7III

综合展馆前摆放了4架歼-7III,这是种曾被寄予厚望,但生产出来就落后的机型。也好在当时果断放弃,将非常有限的资金和科研力量用到更新型,更有改进潜力的机型上去,航空迷们当然知道航空君说的是哪些型号。

歼-10原型机

步入综合展馆就可以立即看到两架歼-10原型机,分别是完成型号首飞的单座和一架双座。这才是中国航空工业真正走上独立自处快车道上的产品,它们的重要性怎么强调都不为过,把他们请进室内好好保藏也是应该的。和室外众多老式机型不同,这两架歼-10都有外挂,更加威武。特别记得航空君在这里一根立柱上发现了一个电源插座,不得不停下来给即将没电的相机电池充电半小时,才得以熬过最后行程。

歼教-1

歼教-1可以说是镇馆之宝,是中国第一种独立设计制造的喷气式飞机,在研制之初就采用了当时较为新颖的两侧进气,原型机已经试飞成功。可惜这个机型没有继续下去,设计师的命运也使人唏嘘。

东风101

东风101的首飞时间是1956年7月19日,比歼教-1的1958年7月26日要早。但是东风101是仿制自MIG-17,所以是中国依据苏联提供的图纸而自行制造的第一种喷气式战斗机,而不是像歼教-1那样“独立设计制造”,算不上完全独立知识产权,地位稍低。后来东风101型号调整为大名鼎鼎的“歼-5”。

王海座机

军队的使命是作战,是打赢,抗美援朝的战功战机当然也会好好保存,击落击伤9架敌机的王海座机及多位空战英雄的座机也在综合展馆的室内存放。

上方的螺旋桨飞机就是初教-5

按照辈分来说,1954年7月3日首飞成功的初教-5应该是最老,这也是新中国航空工业仿制成功的第一种飞机。初教-5同样的2010年珠海航展上进行了通场飞行。当时是初教-5,歼教-5和歼-6依次通场,完成了中国航空史上难得的“历史传承飞行”,可惜这种纪念活动再没有公开进行过。

轰-6

室内展馆还有强-5、歼-8II、歼轰-7、轰-6等多个机型,大多数都是背后有精彩故事的架次。比如执行过氢弹投掷任务的强-5,执行过原子弹投掷实验的轰-6,还有参加过开国大典的P-51,许许多多。

在这里,只是挑着展示了中国航空博物馆庞大藏品的冰山一角,还有大量历史机型,机载设备,航空历史,空军历史等众多内容没有罗列。洞库没有开放实在使人非常遗憾,里面还有很多国外珍贵机型,也非常精彩。可惜这座宝库的管理和运行确实有众多值得提高之处,如果能够引入民间资本和民间力量参与管理和运营,估计会更加灵活,更加跟上时代潮流。举个例子,面对如此丰富且内涵深厚的展品,能否考虑引入众多航空志愿者参与讲解,他们会比一般讲解员更了解航空历史和背景,有更强的航空情结和爱好,更容易使观众听众被带入那些波澜壮阔的故事里面。这在国外航空博物馆是非常普遍的做法,值得我们仔细考虑。

中国航空博物馆,期待早日重游。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本人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sosokankan.com/article/3053011.html

setTimeout(function () { fetch('http://www.sosokankan.com/stat/article.html?articleId=' + MIP.getData('articleId')) .then(function () { }) }, 3 * 1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