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凡世间能举大事获大成功者,皆属非常之人。正如陈琳《讨曹操檄》中所论:“是以有非常之人,然后有非常之事;有非常之事,然后立非常之功。夫非常者,固非常人所拟也。”
司马懿,字仲达河南温县人(现河南焦作),东汉京兆尹司马防二子,因月旦评而初入政治家眼帘(在曹魏以前主要以荐举制作为主要的入仕途径),随后在著名的“衣带诏”中成功解救父亲司马防而一举成名,日后为自保便正式加入曹魏政权的漩涡之中。其本身所具备的优良素质——沉着冷静,坚忍图成,能上能下,能屈能伸,在需要冒险时敢于冒险,善用“人生加减法”
01——魏武帝时期
曹操奉天子以令诸侯,在北方与之一战的唯有河北四世三公的袁绍,但曹公惜才,为笼络更多的世族大家,不惜不计较参与衣带诏的门阀,其中便有杨修和司马懿两大家。官渡之战大捷后,曹魏政权已经控制北方绝对部分,而此时内政中最突出的矛盾当属夺嫡之争。其中主要以曹丕和曹植的两大阵营。在一番明争暗夺之中,各派之间相互拉拢朝中权臣,以至于出现荀彧、崔琰死荐立保曹丕为世子,然在其后的司马懿总站在最后,一切都似乎都在其想象之中又不在其意料之中。
“鹰视虎顾”之相是曹操专门试探司马懿而准备的一个局,但毫厘之间立马又归为平常,可见能载圣贤眼下运筹帷幄、玩弄权术而明哲保身,其度量和气魄非常人可度量。再如曹操出兵樊城抵抗关羽,杨修司马懿再次上演夺位之争。为了不让曹操听信杨修迁都洛阳之计,司马懿提出联吴抗关羽的计谋,并提醒曹操不要忘了赤壁之败。曹操恼羞成怒,拔剑险些就刺死了司马懿,不过他心里清楚这是当时最好的计策,欲杀而不能。
”三马同槽“,曹操杀掉杨修,立曹丕为太子已成定局,未来司马懿必将权倾朝野,以司马懿的智谋和心性,朝中又无可制约他的人,江山被夺绝非不可能。而曹操又是以挟天子令诸侯起家,所以此梦带来的思考让曹操深深感到危机,为了稳定,杀掉司马懿当然是最佳选择。但司马懿则继续装傻充愣、顾左右而言他,并誓死表达忠心,正值用人之际,曹操也只好再留下他辅佐曹丕。
02——魏文帝时期
公元220年,曹丕逼汉献帝禅位,改国号为魏,从此自汉高祖刘邦建立的大汉王朝国祚400余年。在执政期间,为拉拢人心巩固政权,曹丕执行了诸多政策,其中两项均由司马懿但任要职。
1)“分封诸侯王”,魏文帝对诸侯王是相当严厉,《陈寿评曰》曹魏诸侯王全都是有名无实,虽然有封地,但是没有治理权,也没有兵权,只是挂个名而已,魏文帝对待诸侯王如同囚犯,为法之弊,以致于此。诸侯各王封地相隔千里之外,又没有让诸侯王去朝见天子之礼仪,诸侯王游猎不得过三十里,封地两三年一改迁,不能让你在一个地方呆太久,诸侯王两三年就要般一次家,朝廷还设有监察之官,对诸侯王进行监视伺察,诸侯王皆思为布衣而不能得。严厉到这种地步,曹魏诸侯王日子实在是难过,而这正是司马懿想看到的。
2)“九品中正制”,汉代是从下往上推举人才,是从各什,里,亭推举出来的,然后乡三老再进行选拔,再推荐给朝廷,被察举的人才皆名副其实,重徳才而次门第。而曹丕称帝后采纳了陈群的建议,实行了九品中正制,变成了从上往下挑选人才,就开始注重世家,门第,而次德才,选拔人才被门阀大族所把持,最终演变成,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势族,而那些寒门有德才的人,基本当不上官,当上官也是小官,那些高门士族子弟,根本就不必察举,仅凭门第就能得到中正高品,司马懿儿子司马骏,年八岁为散骑常侍,侍讲东宫。这就是九品中正制的弊端。
03——魏明帝时期
在此期间最重要的莫归于司马懿和魏明帝曹睿之间的明争暗斗及和诸葛亮之间的龙争虎斗,但处处处于下风的司马懿懂得一个道理,避其锋芒、蓄势待发,手执刀剑,一招击毙。
“蜀汉之争”,作为彼此之间的一生之敌,或许司马懿给人的影响似乎要比诸葛亮稍逊几许,但纵观其各大战绩而言,恰巧保持蜀汉的实力是其在朝廷之中能有立足之地的最好方式。宛城之战(空城计)或许就是最好的诠释,为日后独揽军权埋下伏笔。
水无常形,兵无常势。深谙此道的司马懿用人驭人之术可谓登峰造极,丝毫不比魏武帝曹操差些许。此间的故事更是广为流传:如火烧上方谷、诸葛亮挥泪斩马谡、木牛牛马等经典。最后司马懿如愿将诸葛亮拖病拖垮,不久即病死于五丈原军中。前后历时七年的蜀魏交战终因诸葛亮之死而司马懿获胜。
“曹魏内斗”,曹丕死后作为托孤大臣的司马懿、曹爽等人与刚刚继位的魏明帝曹睿开始了权利的争夺。期初曹氏宗族对司马懿的一些新政颇为不满,处处抵触和算计。终于,在诸葛亮第一次兴兵伐魏时采用马谡之离间计,司马懿被魏主曹睿以谋反之嫌而无端削去兵权,贬为庶民,在家乡宛城闲居。一个位高权重的辅臣一下子变为田家翁。司马懿宛城闲住期间,每天教两个儿子苦读兵书,从不与人议论国家大事,只是在闻知魏兵累败于蜀以后,一个人仰天长叹。但由于后来曹爽的死去,曹睿由不得不重新启用司马懿,便是便有个后面的佳话与故事。
当曹爽死后,朝中已无人能和司马懿分庭抗礼,于是乎魏明帝站了出来。杀郭太后立生母甄姬为魏武昭皇后,为其正名。公元237年,辽东公孙渊背叛曹魏,公然称帝,还和孙权遥相勾结。魏明帝曹睿不得已,将司马懿召回朝廷,派他去平定公孙渊。 曹睿问司马懿,你搞定公孙渊,需要多久?司马懿自信满满地回答说,去的时候要100天,打仗要100天,回来要100天,再要60天休息,总共一年的时间足矣,以此立下军令状。但最后曹睿英年早逝,从此司马懿只有一个障碍。
04-魏哀帝时期
"以退为进",曹睿死后令司马懿和曹真之子曹爽为托孤大臣,由于曹氏宗亲对士大夫的痛恨,于是乎便拉拢幼帝曹芳及郭太后。邓艾钟会等人劝司马懿主动站出来与之抗衡,但司马懿深度分析其所处的局势,主要军权在大将军曹爽之中,而宫中要职皆为曹氏宗亲,稍有不慎便会引来上身之祸,为此司马懿悬着以退为进,以太傅虚职退出朝野并装病不起。但他深谙曹爽不会轻易放过他,于是便在洛阳荒郊养三千死士,为以后的政变埋下伏笔。
“高平陵政变”,正当曹爽带幼帝曹芳出城祭祖之际,司马懿发动政变,于是乎拿下都城并写书与曹爽,让其放权保其性命,正当他六神无主之际,桓范逃出来劝曹爽挟天子以令诸侯,对司马懿发出勤王之令,但曹爽终究还是曹爽,若是其祖父曹操,十个司马懿也不可能成功。就这样曹爽为自保选择投降,但随后很快就被司马懿所杀,从此魏国政权就正式落入司马式手中。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本人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sosokankan.com/article/30498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