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财经 > 粮价仍在上涨 如何消除疫情形势下的粮食恐慌情绪

粮价仍在上涨 如何消除疫情形势下的粮食恐慌情绪

截至目前,玉米、大豆等价格仍在坚挺上涨,相比年前,大豆价格已经每斤上涨了8毛左右,花生价格每斤上涨了两元左右,玉米价格涨幅也达到了0.1-0.2元/斤。与此同时,小麦、稻谷等口粮品种的价格涨幅虽然相对较小,但也是表现出了往年同期不一样的行情。随着五一节后高速收费重新启动,物流运输成本增加,对粮价也会有一定的传导。在后疫情时期,粮价上涨及恐慌心态仍会持续。

最近一轮粮价上涨,具体分析来看,并不是供需基本面出现了大的问题,更多是因为疫情影响下,物流、商流、人流受限,部分国家本国出现干旱、虫灾等使得粮食收购困难,再加上联合国粮农组织预警粮食危机风险在部分地区可能发生,多重信息发酵,不仅国际粮价出现了上涨,特别是大米,国内主要粮食品种的价格也有不同程度的上涨。

粮食价格上涨,要么是供应不足了,要不是需求增加了,供需之间的矛盾发生或预期会发生。但从各个机构发布的数据来看,当前,无论是全世界,还是中国,粮食的总体供需格局是好的,粮食库存总体也处于高位水平。所以说,恐慌性的抢购、为应对疫情而加大粮食采购力度和限制出口,再加上资本投机的炒作,导致了一轮粮食涨价行情,但持续上涨的动力不足。

专家提醒,今年在中国及世界范围内蔓延的新冠疫情,是百年不遇的重大公共卫生危机,可能会引发国际格局、世界秩序、全球供应链及中国经济贸易和产业布局的改变。疫情结束后,我们将面对一个不一样的世界、不一样的供应链、不一样的中国未来。

在这种情况下,疫情对全球和中国经济的影响后期会逐渐显现,经济专家对全球经济的衰退也形成了一致看法,这会严重打击生产者和消费者的信心。在这种情况下,对粮食问题更要给与足够的重视。一方面,要加大对2020年粮食生产的扶持、支持力度,通过系列强有力的举措,提高农民的种粮积极性,在稳面积的同时增加一些偏紧品种的面积。另一方面,我国粮食库存充足,可以满足一年的口粮消费,但这些数字和判断,对老百姓来说是“冰冷的”,要让人们对我国的粮食供应有底气,然后才能更好地投入到复产复工上来,提高内生动力。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本人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sosokankan.com/article/3041573.html

setTimeout(function () { fetch('http://www.sosokankan.com/stat/article.html?articleId=' + MIP.getData('articleId')) .then(function () { }) }, 3 * 1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