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前早上起床,大多时第一件事都会拿起手机,在朋友圈里刷上一遍,确定不会错过了重要的信息。
然而不知从哪天开始,朋友圈里越来越少我们想要看到的内容。于是,渐渐地很多人都不愿再发朋友圈了。
曾经的朋友圈,是社交的重要场所,是了解一个人的重要阵地。可是越来越多的人设置了三天可见,或者大半年都不见动态的更新,甚至还有的彻底关闭了朋友圈。
原来爱晒生活的,爱自拍的,爱发朋友圈的人......其实还都如往常生活在身边,但生活的状况却发生了很大的改变。
这和朋友圈的疏离有很大的关系。
前几年有位学姐在职场上已是高管的位置,她最大的感慨就是“不轻易发朋友圈”。
因为圈里有太多可能和自己有利益之争的对手,自己每走一步或者每生一个想法,都有可能会被别人觊觎。
当时觉得危言耸听,后来因为一次工作上的失误才深深理解了她的那句话:在朋友圈里,你的行为很可能会暴露你的本心,从而被别人钻了空子。
有次酒后整理策划文案,结果却造成了错误,虽然发现的及时没有造成公司的损失,但因为自己在朋友圈里发了一通感慨,大致描述了这次事情的经过,本想引以为戒。
然而却被圈内别有用心的同事记住,以至于后来一个竞岗的机会被对方抢走,理由就是自己对待工作态度不端正,喜欢酗酒。
自此之后,终于明白世间的险恶。不过这也算汲取了教训,给自己的人生一个警戒。
真正聪明的人,早已学会了告别朋友圈。因为我们曾把朋友圈当成了自己的一亩三分地,以为在里面畅所欲言无伤大雅。
殊不知你浏览别人的动态时,别人也在观察你的内心世界。看似不经意的一条动态,在不同人的眼里,理解也各有千秋。
你把自己的生活状态暴露于大众的眼皮底下,所以你便成了彻底透明的人。
当然对于大部分人来讲,你是没有那么重要,不需要特意关注你的一举一动,你的所作所为也与他们无关。
喜欢的点个赞,不喜欢的绕道而行。可是你又如何分得清谁是对你别有用心的人。
不发朋友圈,别人就对你的行为无从知道,所以不存在隐私暴露的问题。
可是在朋友圈里的自我宣泄,对于自己或多或少都可能会产生一定的影响。
杨绛先生曾说:“我们曾经如此期盼外界的认可,到最后才知道,世界是自己的,与他人毫无关系。”
其实我们生活在每一个圈子之中,都想在每个圈子里得到承认。
曾经朋友圈是最好不过的地方。当自己所发的动态引来一群人的点赞或都跟帖评论时,那种不言而喻的满足感,会充斥心田。
然而过后呢,才发现真正关心你的人也许看到你过的好,便默默地走过了。与你无关紧要的人只会哗众取宠,真正到你需要帮助的时候,还是那些默默关注你的小伙伴。
所以越成长,你就会越明白,生活是自己的,喜怒哀乐,真的与他人无关。
该你承受的苦,旁人是不会替你的,你的快乐,别人也是拿不走的。
倘若你留心观察,那些已经很久不发朋友圈的人,身上都在悄悄地发生着改变。
某某最近读了很多的书,因为你在阅读软件上看到他的踪影;
某某在学习外语,因为他最近换了份薪水高的外企工作;
某某学会了烘焙,因为公司的小聚会上,他带了手工做的小甜点......
每个人都在大踏步地向前走,把原来刷朋友圈的时间都用于来提升自己的修为了。
有人原来喜欢在朋友圈晒孩子,常常以一句“陪伴才是最长情的告白”,后来才发现真正的陪伴不是孩子在玩,你拿着手机坐在一边拍他的照片。
有人原来喜欢晒flag,后来才知道人家不再晒了,而是身体力行,把那些精力投入到真正的事情上去......
曾经热闹非凡的朋友圈里,如今除了商人的叫卖和刷屏的广告,真正值得浏览的东西的确已越来越少了。
而你是否也想到了不要再把关注别人的生活,或者讨得别人的关注当作生活的主题,而忽略了生活的本质呢。
小孩子的世界,才喜欢拉帮结派,巴不得全世界的目光都聚焦在自己身上。
聪明睿智的成年人,都学会了掩盖自己的锋芒,不动声色的做事情。
毕竟生活是自己的,放在朋友圈里,懂得的人觉得那是你的日常,不懂的人却当成了你的炫耀;理解的人明白你的苦涩,讥讽的人却会在你的伤口上插一把刀。
曾经有朋友说自己发了一条丢掉钥匙回不成家的动态,结果引来了数个赞,而他以为很铁的朋友们中,仅有一个开车冒着大雨把他接回了自己家里。
后来朋友果断地关闭了朋友圈,正是经历过那件事情,他说自己才发现,这个世界上,并不是所有的人都巴着你好,大多数的人都会觉得你的好坏其实与他无关。
马克·鲍尔莱因说:一个人成熟的标志之一就是,明白每天发生在自己身上的90%的事情,对于别人而言根本毫无意义。
当你对自己并不完全了解的时候,听听别人的意见和评价,本是无可厚非的。
然而当你已经长大,已经有了自己的行为规范和原则时,你的生活便是你自己的,无需要别人来评头论足。
只要你的行为在法律和道德范畴之内,无需别人来界定你是好或者坏。
朋友圈看似一方小小的领地,但却囊括的是大千世界。
而朋友圈里并非都是真正的朋友,更不必为此感到介怀,如果你太过纠结,那么输的只能是你。
END.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本人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sosokankan.com/article/303329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