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汉末年,政治腐败,卖官鬻爵,民不聊生,哀鸿遍野,黄巾军起义谋反,汉室处于风雨飘摇之中,加上地方势力拥兵,朝廷内部宦官内戚之争,最后引入外部势力,导致前所未有灾难,汉室彻底入外戚之手,名存实亡。
正所谓“乱世英雄起四方”,曹操就是其中的佼佼者。自幼活泼好动,伶俐多智的曹操注定不是一个平凡人。太尉乔玄赏识道:“天下将乱,非命世之才不能济也,能安之者,其在君乎!”
年方二十,推举入仕,赏罚分明,执法如山,堪称当代清官。迁顿丘令,征拜议郎。黄巾起义,平叛有功,擢升太守,世风日下,官吏趋炎附势,阿谀奉承,鱼肉乡里,此时曹操一身正气,不是权贵,一股不为五斗米折腰的气势,毅然辞官回乡。
适逢西凉叛乱,天下动荡,曹操被启用,官至典军校尉,灵帝驾崩,太子继位,太后临朝,宦官得势,权贵不满,两党相争,引进祸水,董卓进京,朝野大乱,废帝杀后,天下大乱,鸡犬不宁。
身在人臣,为君分忧,密谋暗杀,假借献七星刀欲行刺董卓,时运不济未能成功。
可以说曹操是个义士,为汉室尽忠尽责。先是极力劝说不要引入祸水董卓,可是权贵何进袁绍之辈鼠目寸光,眼高手低,不听劝告。董卓扰乱朝纲,欲效仿荆轲刺秦王之壮举,可惜现实残酷刺杀失败。
最后灰溜溜的离开,回乡募兵讨伐董卓,参与诸侯联盟,寻求知己。现实再一次给啦他当头一棒,各路诸侯都心怀鬼胎,互相猜忌,雷声大雨点小,都想假借讨伐之名,捞点好处。
最后错失良机,讨伐失利,董卓迁都,火烧长安,惨绝人寰。曹操孤军追击,失败而返。曹操此刻已经对汉室心灰意冷,对诸侯联盟已经不抱希望,清楚意识到汉室已经名存实亡。
想要“挽狂澜于即倒,扶大厦于将倾”已是不可能。于是独立门户,采取曲线救国的思路,采取“挟天子以令诸侯,奉天子以令不臣,畜士马以讨不庭”的政治路线。
招贤纳士,唯才是用,培养心腹。整编军队,严明军纪,深的人心。诛袁术,灭袁绍,擒吕布,降荆州,破韩遂,一扫北方战乱局势。积极屯田,兴修水利,奖励农桑,发展生产,稳固人心,呈现出一派祥和的局势,结束当汉末年以来白骨露於野,千里无鸡鸣是惨状。
正是功绩卓然,野心膨胀,权欲熏心。正如《龟虽寿》表露:神龟虽寿,犹有竟时。腾蛇乘雾,终为土灰。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盈缩之期,不但在天;养怡之福,可得永年。幸甚至哉,歌以咏志。“不想当将军的士兵不是好士兵”,胸怀远大理想,不甘于平庸的曹操,在军事取得一系列的成就,政治上也不甘落后。
早期为了扩充势力,礼贤下士,广开言路,招募英才。到了北方已定,年事已高,开始着手实验政治理想,谋求自己正统地位。排斥汉臣,猜忌贤良,顺者昌逆者亡。大名鼎鼎的功臣荀彧,崔琰,杨修等等惨遭迫害。
可以说与其早年一身正气两袖清风的形象截然不同,也与其叹息的烈士末年的不符。
时事造英雄,乱世出奸雄
可以说曹操的改变,更多的是迫于无奈。正所谓时事造英雄,东汉末年这段独特历史成就那曹操别具一格的英雄形象,正如唐朝盛世,早就唐代无可比拟的诗歌文化一样。东汉末年动荡的局势,战争的无情残酷,政治斗争是复杂多变,使得曹操由早期陶渊明似的“不为五斗米折腰”的骨气变成“宁教我负天下人,休叫天下人负我”的霸气。
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
出生于官宦之家,骨子里受儒家“君为臣纲,父为子纲”三纲五常的影响,作为一个爱国青年,一心报国,可惜汉室腐败,懦弱无力,内忧外患,自己人微言轻,才能无法施展。汉室越陷越深,病入膏肓,无可救药。现实处处碰壁,逼迫自己独立门户,夹缝中求生存,见招拆招,最后只能图霸业而治天下。
年少英雄,壮志未酬
自幼文武兼备,熟读经书,通晓兵法,加之智慧超群,出身官宦之家。得天独厚的环境,异于常人的素质,远大的政治理想。从官期间,不畏权贵,担任北部尉,宦官蹇硕的叔父蹇图违反禁令,杖责致死,京师敛迹,无敢犯者。
这就是曹操理想中法制国度,可惜世风日下,朽木不可雕也。几经周折,四处碰壁。草莽当道,乱臣横行,英雄迟幕,壮心不已。
正如“物竞天择,适者生存”,如其说曹操的志向的转变,我觉得更多的是哪个年代选择啦他。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
感谢各位的阅读,喜欢的点个关注。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本人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sosokankan.com/article/302948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