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教育 > 父母只会催,孩子不主动学习,效果只会一般,注意以下3点是关键

父母只会催,孩子不主动学习,效果只会一般,注意以下3点是关键

很多家长在孩子上学前都有恐慌的心理,担心孩子学习跟不上其他人,输在起跑线上。上学后都会不禁感慨:为什么爱学习的孩子,优秀的孩子,都是别人家的孩子?自己的孩子就不爱学习呢?美国儿童研究专家研究表明:重要的学习要素之一是动机。

所谓动机,其实就是学习的主动性。相关调查显示,学校一、二年级有将近三分之一的学生上课存在注意力不集中现象。这些孩子的共性是对学习没有足够的兴趣,缺乏主动性。从小能够主动学习的孩子,他们的父母大多做了以下3点,培养孩子良好的学习习惯。

1. 家长放开手,培养孩子的独立性

孩子都是家长手心的宝,家长生怕孩子受一点委屈,对孩子有求必应,事事包办,这样的爱最终不利于孩子的健康成长。大概在孩子8个多月的时候,家长应有意识地引导孩子进行独立的行为和摸索世界的空间,从小培养孩子独立生活的能力,比如,自己穿衣、吃饭等生活中一些简单的动作。孩子在摸索世界的过程中,根据家长的引导,会慢慢地学会生活技能,形成比同龄人更加独立和自信的性格。

独立性和自信强的孩子更能主动学习,他们从小养成的思维会告诉他们学习是自己的事情。因此,父母在前期引导的基础上,支持孩子独立,这将是孩子人生道路上很重要的一把通往目标的钥匙。而孩子在独立完成目标的过程中,体会到成功的满足感和自我的认同感后,对待任何一件事情都会更加积极和主动。

2. 家长不唠叨,不催促

今年疫情期间,学校延迟开学,孩子们都自行隔离在家学习。某短视频平台发布了很多关于家长指导孩子做作业而发怒、情绪失控等现象。

往常正常的学习生活期间,很多家长都要催促孩子起床、做作业、睡觉等等。慢慢的,孩子开始反感家长的唠叨,而孩子在这样的氛围中越来越懒散,因为他们已经习惯了家长的唠叨,而唠叨后他们依然能够我行我素。

不唠叨,不催促,有利于培养孩子的责任感。孩子开始有了责任感,就会明白很多事情是自己要去做的,比如学习、做作业等,这样的孩子才会去主动学习,才会越来越优秀。

3. 规矩和目标不可少

孩子的大脑在发育过程中自制力比较差,想一出是一出,这时候家长要给孩子立规矩,定目标。规矩和目标的制定需要孩子参与进来,家庭所有人员共同参与和执行。孩子可以提出自己的需求,家庭所有成员在研判是否合理之后形成制度体系。这样孩子便能知道什么时间段该做什么事情,什么时间段要完成什么任务,达到什么目标。

其实,每一位孩子的可塑性都非常高,关键是家长如何引导和培养孩子形成良好的生活和学习习惯。家长们注意以上几点,让你们家的孩子也和别人家优秀的孩子一样,引导孩子开启“开挂”的学习模式和人生生涯。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本人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sosokankan.com/article/3022921.html

setTimeout(function () { fetch('http://www.sosokankan.com/stat/article.html?articleId=' + MIP.getData('articleId')) .then(function () { }) }, 3 * 1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