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所周知,孩子在进入青春期后往往就会变得很叛逆,往往是家长越不让他们做什么,他们就越要做什么。可是,很多孩子并没有进入青春期,却发生了类似的情况,你越是三令五申的不让孩子做什么,他们就越是要跟你对着干。
小雅就有这样的经历,他们家孩子才上小学5年纪就开始“反叛”了!小雅很不理解,自己平时对孩子管教挺严格的,既不让孩子做这个又不让做那个,本想着通过这样的方式让孩子变得更优秀,但不知道为什么孩子反而变成了这个样子。
在解释这个事情的原因之前,我们可以先做一个小实验,从现在开始,你不能去想象一只“白色的白熊”,请问你可以做到吗?也许在看到这段文字前,你脑子里本没有想白熊,可是,现在你是不是已经控制不住的在脑子里想象白熊了呢?
其实,我这就是著名的“白熊效应”,又或者称之为“反弹效应”,这种效应不仅在玩这类互动小游戏的时候会出现,在管教孩子的事情上也同样会出来。如果家长的管教方式不合适,就很可能会引发孩子的白熊效应,让孩子越来越不听话。
那么,家长的哪些行为会导致“白熊效应”呢?
1.常常批评孩子
批评与表扬是管教孩子中经常用到的两种手段,可是,过多的批评往往只会适得其反,让孩子往相反的方向奔去。比如,如果家长经常批评孩子整天就知道玩,孩子不仅不会克制,反而变得更加贪玩了。
这其实就是因为批评引发了“白熊效应”,家长的每一次批评都是在提醒孩子,结果孩子本来不想玩乐的,被家长这一提醒反而想起来了。而且,这种批评对于孩子的成长一点帮助都没有,只会让孩子觉得家长太烦了,整天就知道批评他。
如果这时候孩子正处在于青春期,那么很可能就会引发叛逆情绪。仔细想想也挺好理解的,毕竟出没有谁希望整天被骂吧!
2. 不准孩子做这做那
曾经有个小朋友告诉我,他最想去的地方就是酒吧。我问他为什么?他回答说,因为家长告诉他酒吧是大人才能去的地方。
在这个对话中,我们可以知道家长的本意是想让孩子不要去酒吧,可越是禁止,孩子就越是好奇与向往。
因此,我们常常可以看到,家长禁止得越多,孩子往往就越叛逆,因为孩子们实在是太好奇这些事为什么不能做了!
3.很少鼓励孩子
很多家长觉得夸奖与鼓励会让孩子得意忘形,于是采用的是打压式教育。如果孩子做错了事情,就对他们进行批评;如果孩子做对了事情,就告诉他们“下次要继续努力”。这种想法当然没有错,可是,谁又不想得到表扬与鼓励呢?
如果孩子做成了一件某件事,家长却对他们的成绩无动于衷,那么,孩子自然就会丧失做这件事的动力。而当孩子做错了某事时,却可以立刻得到孩子的反馈,那么缺乏关爱的孩子就会通常不断的“做错事”来吸引家长的关注。
家长这样做,再叛逆的孩子也会变成乖宝宝
1. 一起协商约定
不断的发牢骚会让孩子觉得家长啰嗦,而强硬的命令又会让孩子觉得心里不快,那么,有没有一个更好的选项呢?
答案是,有的。
那就是跟孩子一起协商约定,一起向更好的自己而努力。
比如,孩子如果喜欢拖延写作业,家长可以跟孩子协商好,要写完作业后才能看电视。否则的话,就不允许看电视。
再接下来,家长就只用负责监督就足够了!这样既避免了啰嗦,又不会显得孩子没有主权,还帮助孩子解决了问题。
2.给孩子做一个好榜样
安徽状元董吉洋说:“偶尔我也会厌学,不想看书,爸妈注意到了,也不说什么,就把电视关掉,坐下来看书,看到他们在看书,我也就不好意思不看书了。”
家长的行为举止对孩子的影响非常大,如果家长整天抱着手机玩个不停,却要求孩子好好学习,这其实是很难的。
因此,如果家长希望孩子养成某种好习惯,最好就是用自己的言行举止来影响孩子。
3.帮助孩子解决问题
如果想要让孩子放下手机,家长的做法不应该是喋喋不休的唠叨,因为这对于解决问题来说,根本毫无意义,只会让孩子觉得“妈妈好啰嗦啊!”
其实,不仅是大人想解决问题,孩子也想摆脱困扰,但问题在于,孩子并不知道该怎么做。这时候,聪明的做法应该是跟孩子好好聊一聊,了解他为什么玩手机,是因为现实生活中太无聊了,不知道做什么,还是手机中有什么东西吸引了他。只有了解到孩子内心的真正需求,并帮助孩子解决问题,问题才能真正地得到解决。
有人说,孩子就是家长的一面镜子。这话也许并不准确,但孩子身上的问题确实都能在家长的教育上找到问题根源。
因此,家长在带孩子时,应该注意教育方法,千万别引发“白熊效应”,让孩子成为“白熊”的奴隶。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本人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sosokankan.com/article/301286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