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话说的好:不当家不知柴米油盐贵
我想说:不懂油吃出身体大伤害
日常生活中,我们过多的关注的是食用油的质量品质,往往却忽略了正确的用油方式,造成了很多用油的误区,反而给身体带来很多伤害
过量用油
《中国居民膳食指南》建议每人每天烹调油用量不超过25g或30g,而我们国家过去的几十年里,食用油的日摄入量可谓是迅猛增长
在1982年,我国城乡食用烹调油日摄量才仅有18.2g,后来经济开始复苏,人们习惯了过简朴的日子也还是吃油不多,1992年的平均数据是29.5g油,而到了 2002年,爆到41.6g
这还只是平均水平,对于先富裕起来的地区,远远不止这个数字。中国经济的腾飞,让我们不断享受物质生活的同时,也给健康管理带来了新的挑战。用油过量,没有尺度把控,最终后果是:肥胖,高血脂,高血压,脑栓塞,糖尿病等等。
近期一个调查显示,在全球早逝人群中,接近一半的人其慢性病的发生风险的发生和发展与油脂摄入量和油脂类型不当有一定关系。
中国营养学会推荐的居民膳食用油量控制在25—30g,可以减少上述风险的发生。
那么,生活中要注意什么呢?
1、 家里做菜减少煎炒烹炸,多煮炖蒸,减少用油量。
2、 烧菜用限油壶巧控量,人均日用量三平汤匙就可以啦。
3、 减少外出就餐次数。
大桶油
据研究表明:存储不当,两个月,食用油的过氧化值就会超过国家标准
过氧化值超标,是我们自己不能判断的,可是再继续氧化下去,产生蚝败味,就可能危及安全啦!所以说,千万不要误以为没到保质期的油可以一直吃,一旦开盖,最好在2-3个月内吃完,否则有损健康得不偿失!
除此之外,买大桶油的做法,还会让我们摄入的油脂种类单一。从人体对油脂的需要来讲,我们看重的是脂肪酸平衡,只吃一种油,其脂肪酸构成并不一定是适合我们需要的。从这点来讲,我们需要小包装的食用油,并经常更换着吃油。
高温油
炒菜时厨师有意让油锅冒烟或起火的烹调方法,是现实生活中屡见不鲜的,说明许多人并不知道这样做对人体会有多大的危害
且不论油脂中维生素A、维生素E等营养素在高温下受到破坏,大大降低油脂的营养价值,只说食用油脂在超过180℃的高温作用下,会发生分解或聚合反应,产生醛、酮、低脂肪酸、氧化物、环氧化物等许多对人体有害的物质,油温愈高,产生的有害物质就越多
这些物质中,有的挥发污染空气,人体吸收后会造成危害;有的置留于油脂中,经口食人会引起严重后果,轻则能破坏人体的酶系统,使人产生头晕、恶心、呕吐、腹泻、呼吸不畅、心率减慢、血压升高、四肢无力等症状。长期食入高温油还可能致癌。
那么,怎么避免使用高温油炒菜呢?
“热锅凉油,急火快炒”。
即锅热充分,再放油,油温7-8成热(在180—220℃)时下菜。也就是油快要冒烟还没有冒烟的时候放菜。另外,如果是油炸菜品,温度更要控制好,以有效减少有害物质产生。
反复油
我们常常见到路边油条、炸鸡等油炸食品,因其香酥焦脆,受到不少人们的青睐。然而这些香喷喷的油炸食品所用的食用油,因重复使用会产生丙二醛等致癌物质,让人不禁有些担忧。
煎过的油控好,收到小碗里,下次炒菜继续用,这样可行吗?
我们先来了解一下煎炸过的油发生了哪些改变?
1. 颜色变深
食物中的蛋白质和碳水化合物在高温的作用下产生了美拉德反应,面包刷蛋液后的焦黄状原理就在此了。除了这个反应之外,还会伴随有丙烯酰胺的产生,强致癌物,而且反复加热更加会增加致癌物的产生。
2. 粘度变大
反复加热食油会使脂肪酸分子聚合成型聚合物,使分子量变大的缘故。如果足够细心会发现,炸第二锅的东西吃起来口感没有那么的酥脆
3. 更容易冒烟
煎炸过的油再用来炒菜时,除了粘度加大,起泡多,烟点会降低,含羰基物质会增多。这些无论是对菜品的口感还是对健康都是不利的
那如何在不影响健康的前提下,提供食用油反复使用的价值呢?
- 煎炸过一次的油不要再用来煎炸食物或炒菜。
- 煎炸后仍然比较澄清透亮的油,可以把食物残渣过滤掉再使用。
- 煎炸剩油推荐用作“调味油”,比如调馅料或者凉拌菜。
- 煎炸剩油,不建议长时间久放。最好还是在一两天内吃完,因为经过煎炸的油,含水量增高,耐氧化的能力下降,比普通食用油更容易氧化酸败。
温馨提示:减少煎炸,多蒸煮炖煲,健康的低温烹调会更加利于,营养素的吸收利用,同时减少油脂的过多摄入!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本人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sosokankan.com/article/301210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