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教育 > 孩子的肢体动作暗示着心理,打人推人的表现,很可能有暴力倾向

孩子的肢体动作暗示着心理,打人推人的表现,很可能有暴力倾向

导语

孩子常常有一些习惯性的小动作,有些孩子喜欢抖腿、眨眼,可能是由于紧张情绪需要发泄,也可能是由于好动症的表现;

有些孩子喜欢跟人握手、拥抱、甚至是和别的小朋友互相亲吻脸颊,是孩子喜欢社交、性格开朗的表现;

而有些孩子总是喜欢有意无意地推人,不开心的时候就通过打爸爸妈妈或者别的小朋友来发泄情绪,孩子的肢体动作暗示着心理,打人推人的表现,很可能是有暴力倾向,家长应该要及时引起注意

由于肢体动作靠的是大脑的支配,有的时候情绪还来不及通过口头表达,大脑的潜意识就抢先支配了孩子的肢体。所以肢体动作往往是一个孩子情绪、个性的最好证明。也正是因为这样,家长们应该多注意孩子的小动作,并及时给出引导和纠正。

情景分析

我一个朋友去年暑假把孩子小德送到了外婆家,由于自己工作忙,又怕孩子在家没人照顾,外婆家有很多孩子可以跟小德一起玩,我朋友就放心把孩子放在那了。这是孩子第一次离开父母这么久,可是回来以后我朋友发现小德简直"性情大变"。

以前不常发脾气的小德现在学会了跟父母置气,动不动就双手环抱说"我生气了!"、"不要管我!"有一次朋友想帮正在玩玩具的小德收拾积木,小德一把抢过玩具,还说:"这是我的"。我朋友非常着急,也不知道孩子在外婆家这段时间到底经历了什么。

后来我跟朋友聊天,大概谈论了一下小德的变化是为什么。其实很大一部分原因是孩子跟朋友们玩耍的时候,没有大人在旁边引导,所以孩子学会了推人、踢人这些动作,而且老人家很少会主动约束孩子的行为,导致孩子的暴力情绪一步一步萌芽、积累,最后通过过激的肢体动作释放出来

孩子的暴力行为,其实是为了"示威"

家长有没有仔细分析过孩子这些动作背后的潜意识呢?既然动作受到潜意识支配,那么只要抓住孩子的想法,就一定有办法"攻破"孩子的暴力行为。所以,哪怕孩子的表现再怎么反常,都需要父母冷静下来先分析原因,再寻找对策

  • 首先,暴力是在向家长"示威"。

孩子其实也有一定的"表现欲",都希望他人可以及时看到自己的表现,读懂自己的想法。有时候孩子会为了引起家长的注意力,做出一些夸张的肢体动作。

就比如我亲戚的一个孩子,他想要爸爸看自己画的画,结果爸爸顾着玩手机忽略了孩子,孩子立马就打了好几下爸爸的腿,还说:"我不想理爸爸了。",爸爸被打疼了才反应过来。

其实这个时候孩子大可让妈妈出来"制服"爸爸,或是把画拿到爸爸面前,直接让爸爸评价,为什么孩子却选择了暴力的方法呢?原因很简单,就是孩子想要和专注于手机的爸爸"示威",想向爸爸证明自己比手机更重要,并且自己的画确实值得一看

  • 其次,孩子在和朋友"示威"。

孩子在三岁时就能够形成一定的独立意识,这时候开始孩子会为了保护、展示自己的"权威",而错误地利用暴力行为来示威。

青春期的孩子暴力倾向最严重,由于长时间地和集体、朋友相处,受到了外人思想的广泛影响和冲突,很多时候会出现表达上的障碍,想法得不到实践。

其实说到底就是孩子认为自己的意识受到了外界的挑战,并且单纯的语言沟通已经不足以表达孩子的情绪,这时候暴力行为就成了他们所认为的最佳的"示威方式"。

这也是为什么青春期的孩子常常因为"打群架"占据一定的新闻版面,其实就是孩子在进行每个群体意识的"示威"活动。

不管怎么说,孩子想要展示自我意识也好,表达情绪也罢,暴力都是孩子对于表达方式的一个误解,以为只要"行动够猛,力量就越足"。事实证明暴力是最不可取的表达方式,正确的方式应该是巧妙运用语言沟通。

身为家长,怎么帮助孩子改掉暴力的坏习惯

  • 第一, 先了解孩子的情绪来源,安抚孩子,及时填补孩子感情上的缺口。

就像我前文提到我朋友孩子的例子,孩子第一次离开父母这么久,难免会"放飞自我",没有了父母的陪伴和叮嘱,孩子怎么会不想当个"小霸王"?所以父母应该要在孩子做出暴力行为之后,先了解孩子为什么要这么做,再进行相应的教育。

  • 第二, 寻找更多可行的解决方法,并传授给孩子。

解决问题的方式有很多,展现自我权威的方式也很多,暴力并不是最好的选择。如果孩子想要证明自己是对的,完全可以通过找到一个有归属感的集体,或是和他人进行沟通交流,运用这些方式侧面消化自己的情绪。

同样的,在生活当中,也可以教孩子怎么发泄情绪,生气了可以先深呼吸,找时间做做运动、看看动画,一样可以消化负面情绪。

  • 第三, 沟通的方式很重要,家长应该以身作则。

孩子说话的方式、一举一动都很有可能受到父母的影响。孩子喜欢运用暴力,并且不习惯沟通,很大一部分原因是父母很少给孩子进行深入的情绪疏导,或是父母在孩子面前吵架时,从来没有静下来分析过问题,这才导致孩子不愿意沟通,不懂得沟通。

文末小结

孩子的一举一动都跟情绪挂钩,心细的家长应该懂得把握这些机会,在生活的细微之处给孩子无微不至的关怀。不论孩子的"小动作"处于什么样的目的,家长首先要去分析、理解孩子的情绪,这才给后期的引导做好了铺垫。面对有暴力倾向的孩子,父母更不应该跟孩子对着干,而是循循善诱,帮助孩子走出对暴力的依赖,用健康的方式解决问题

想了解更多育儿技巧,可以关注我@乐乐育儿心经,每天和您分享育儿经!

(本文内容皆为原创,转载请注明,图片来源于网络侵权请联系删除)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本人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sosokankan.com/article/3008699.html

setTimeout(function () { fetch('http://www.sosokankan.com/stat/article.html?articleId=' + MIP.getData('articleId')) .then(function () { }) }, 3 * 1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