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新冠疫情的影响持续,中国中小商业企业协会的调研报告显示,58.25%的企业预计一季度营收将下降50%以上。
虽然疫情爆发的阶段过去了,但制造业、服务业等第三产业的恢复仍需要很长时间。可以想像,在接下来两个季度,国内的小微企业主仍将承受者巨大的现金流压力和融资需求。
除了多家银行机构外,一些互联网和科技基因的头部企业也捕捉到这一市场需求,比如四大互联网老巨头BATJ、新三巨头TMD等都相继布局了小微金融板块。
而最近,又一站在流量巅峰的社交媒体大佬——微博也入局了。
日前,微博借钱推出了面向小微企业主的全新贷款产品“帮帮贷”,目前已进入内测阶段,首批用户最高可获20万元额度,以及6期0利率的优惠政策。
开年以来,虽然国家有关部门推出多个政策,鼓励金融机构发放低息贷款支持小微企业发展,但在传统金融机构的模式下,小微金融行业数据孤岛、经营风险等老生常谈的问题仍使小微企业融资需求难以被满足。
微博借钱的加入,也意味着一种新的社交媒体基因,即将给小微金融行业的竞争和发展,带来更多的突破和可能。
携5亿月活用户入局小微金融,打破传统困境
作为头部社交媒体互联网平台,微博也是一个金融服务的超级流量池。
2019第四季度,微博日活跃用户规模进一步增长至2.22亿,微博第四季度的流量继续保持两位数同比增长,2019年底,微博月活用户达到5.16亿。
更重要的是,微博沉淀了大量垂直生活消费行业的从业人员和个体创业者,同时也成为众多生活消费类服务企业与用户沟通和交流的重要阵地,拥有可观的社交行为数据沉淀和营销经验。
虽然,微博借钱此前一直经营个人消费贷业务,但在微博的流量池中,小微金融的客户群体其实同样庞大且垂直。
比如,微博平台聚集了一批年轻新锐的网红餐厅、旅行、运动健身等生活方式博主以及中小品牌主理人,规模超过千万,这些博主在分享各自领域专业内容的同时,也成功创立了自主品牌并积累了一定的粉丝规模。
从过去传统银行业的小微金融服务来看,重视实地调查和信息验证的IPC模式应用最广泛,但也受到重资产模式的考验和跨区域经营难的限制,容易小而美,却很难规模化。
随着淘宝、美团一批掌握小微企业数据的互联网金融巨头,以及微众、网商等互联网民营银行的切入,小微金融服务的线上化和科技化已经有所改善。
不过与线上电商企业相比,餐饮、健身房等很多小微企业的消费场景主要集中在线下,小企业的ERP数据、税务数据、交易流水等数据仍然很难完全打通,在风控审核方面存在一定操作难度,他们对线下服务业、制造业的小微企业覆盖面仍然有限。
实际上,微博借钱借着微博这个信息互动性强、用户活跃度高的开放式流量社交平台,对线下小微企业的辐射能力非常可观。
其庞大的流量数据积累和精准营销能力,可能突破线上到线下的障碍,进而推动金融服务在小微企业领域的渗透,打破传统IPC模式难以规模化的困境和新型互联网小微金融网贷平台流量的局限性。
采用“社交特色”风控,定位年轻创业人群
近年来,微博内的小微企业主用户呈现年轻化的趋势。其中,35岁以下的年轻小微企业主和创业人群是微博借钱“帮帮贷”重点锁定的小微金融客群。
在风控方面,微博借钱的“帮帮贷”业务相当有社交数据维度的特色。
据介绍,除了常规的小微贷款审核数据,“帮帮贷”将小微企业主在微博平台的企业账户和个人账户数据纳入重点评估维度。对相关账户的粉丝规模、博文内容质量以及粉丝互动意愿等账号综合社交表现进行分析,并针对相关品牌在微博内的粉丝喜爱度、消费反馈数量、正面评价比例等微博内的表现进行综合评估,作为风控依据。
在此基础上,微博借钱会综合企业资质和店铺运营情况,最终通过模型计算出这些小微企业的信用等级。
据微博借钱相关负责人介绍,在第一批内测用户中,有一家经营云南菜馆的小企业主,在疫情之前,得益于特色的菜品和地理位置,小夏的店经营状况良好,她的小店得到了《舌尖上的中国》总导演陈晓卿的微博推荐,吸引很多顾客慕名而来。
然而,疫情之下,虽然线下门店的经营都受到了很大的冲击,但在这样的风控模式下仍然成为了微博借钱帮帮贷的首批用户,获得了10万额度6期0利率的贷款服务。
实际上,微博借钱业务从2017年上线以来,也是通过微博活跃程度、日常行为和社交关系的分析,评估用户信用,为用户提供消费贷款服务。
微博特色的小微金融业务模式,为丰富小微企业客户的画像带来了新的角度,也为在线上没有积累经营数据的小微企业,提供了新的融资入口,拓展了新的小微金融蓝海。
对微博借钱来说,此次从消费贷款到经营性贷款的升级背后,也是信用模型的一次全面升级,从单纯的偿债能力评估,走向全面的贷款用途管理,让金融服务能够更有效的助力实体经济发展。
疫情之下,社交媒体大佬的入局,能否为小微金融服务带来新的行业变革,令人期待。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本人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sosokankan.com/article/300857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