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教育 > 《地球上的星星》:告别直升机父母,学会用“情感引导”教育孩子

《地球上的星星》:告别直升机父母,学会用“情感引导”教育孩子

“直升机父母”意指像直升机一样整天盘旋在孩子的上方,时时刻刻关注他们的一举一动,随时准备“降落”在孩子身边提供指导,他们往往只关注自己想要的,而忽略了孩子需要的。

于2007年在印度上映的《地球上的星星》,主要讲述了酷爱画画的九岁男孩伊桑,由于患有“读写障碍”,导致他的学习成绩一塌糊涂,正因为学习成绩差,所以父母觉得伊桑是一个调皮捣蛋不学无术的熊孩子,而老师则认为他是一个智商低下无可救药的低能儿。

在一次逃学之后,父母忍无可忍把他送到了寄宿学校,失去家人庇护的伊桑,面对老师与同学的冷嘲热讽开始变得越来越自闭,对任何事情都提不起兴趣,包括曾经最喜欢的画画。

直到新的美术老师尼克的到来,才将伊桑从黑暗中牵引出来,他发现了伊桑的“与众不同”,在尼克的帮助下,不仅让伊桑的父母明白了在教育过程中应更多地关注孩子心理层面真正的需求,更让伊桑重拾对生活的信心的故事。

很多人在观影后都被尼克老师与伊桑的相处过程感动,但对我来讲,影片对我触动最大的则是伊桑错误的家庭教育,虽然“阅读障碍”导致了伊桑发展速度的“滞后”,但这却不是不可逆转的“缺陷”,可是父母却没能及时发现他的停留,看不到他内心深处的恐惧与依恋,所以才导致伊桑在错误的成长道路上越走越远。

所以,本文将着重分析父母在养育过程中犯的错误以及对伊桑性格的影响,在本文最后一部分我将浅谈如何告别“直升机父母”,学会用“情感引导”教育孩子。

过度付出和超高期望使得父母变成“直升机父母”,而这个特征又让他们在育儿过程中犯了很多错误

“我哪里做的不够?为了孩子牺牲了事业,每天费很大的劲才能让他学习,成日就伊桑、伊桑的……”

这是伊桑的妈妈在得知学校要劝退伊桑时的哭诉,表面来看,妈妈是在为伊桑被劝退而伤心,但从更深层次来看,妈妈是在为自己的付出与收获没成正比而感到愤怒。

妈妈在一开始就犯了一个致命的错误,即把自己的人生与孩子的人生混为一谈,这样的结果往往是两败俱伤,妈妈会对孩子抱有不切实际的期望,当孩子没有按照她的期望发展时就会产生深深的挫败感,而孩子则会被压的喘不过气来。

而这也是妈妈成为“直升机父母”的原因,从而导致她在教养中犯了很多错误。

01.无处不在的控制欲

“伊桑,先把书包放卧室里…”

“伊桑,先去洗手再吃东西…”

“伊桑,记得关掉水龙头…”

“伊桑,写完作业再去玩…”

“伊桑,跟你说过多少次了,别再跟兰吉玩…”

这是妈妈每天的日常,从伊桑放学回到家开始,妈妈就像一架直升机一样盘旋在伊桑的上空,告诉他什么该做什么不该做,就连“放下书包”这种本能都要去“提醒”孩子,这就跟《囧妈》里的妈妈卢小花一样,连儿子吃几块肉都要按照自己定的标准来。

可是这看似面面俱到,但是对孩子来讲其实就是一种禁锢,因为太强势的控制,反而会让孩子失去自主权利而走向反面

就如英国伦敦大学做过一项研究所说,儿童时期被父母过多限制行为、干涉隐私的人,会造成终生的伤害,长大后独立性差,依赖性强,无论在哪个阶段,幸福指数都更低。

所以我们可以看到,伊桑到了寄宿学校后,根本无法适应学校的生活,衣服穿的乱七八糟,领带也不会打,这使得伊桑越来越自卑,逐渐失去生活的信心。

或许有人会觉得是“阅读障碍”影响了伊桑的动作协调能力,但我却认为这只是客观原因,主要原因离不开妈妈事无巨细的“帮助”有关。

02.习惯用“情绪”而非“价值观”来教育孩子

“直升机父母”为了达到管教目的,所以习惯用情绪来教育孩子。就如剧中伊桑的妈妈,在看到伊桑脏兮兮的回到家后顿时心生怒气,她厉声厉色的质问伊桑:

“你在学校都干了什么?!看看你的脏手你的脏脸!”

再如伊桑跟小伙伴打架导致对方父母找上门时,爸爸不问缘由直接打了伊桑一巴掌。

其实父母的行为就是用自己的情绪来教育孩子,他们的教育方式都为了发泄自己的不满,当孩子出现问题时并不是直面问题解决问题,而是先发泄自己的情绪。

但是用情绪来教育孩子,真的能起到作用吗?我想答案是不能,因为情绪并不能传递你的价值观,情绪只能传染更加恶性的情绪,会让孩子产生消极抵抗的行为,孩子也并没有从父母的情绪中学到任何正确的价值。

在孩子犯错后父母想教育孩子的时候,先问自己“为什么我认为这件事是错的,我想告诉他什么道理?”,当你这么问自己的时候,就找到了你的价值观。

我们要做的就是把这个价值观传递给孩子,因为个人做任何事情,真正驱动他的是内在动机,而不是迫于父母的威胁。

03.容易忽视和否定孩子的感受

“直升机父母”在养育孩子过程中,习惯把自己的感受和观点凌驾于孩子之上,当孩子摔倒时,他们喜欢说“没什么大不了!”,当孩子因为心爱的玩具被别人抢走而伤心大哭时,他们也会说“至于吗?多大点事!”

可是一个孩子如果连自己最基本的疼痛感和难过感都不能得到确认,那么他又该如何构建自我意识呢?

整部剧最让我痛心的是没人重视伊桑的内心感受,当他跟小伙伴打架后,爸爸抱怨他就知道惹是生非,妈妈则责怪他不听话,没有一个人问问伊桑为何打架,冰冷的态度硬生生的把伊桑想表达情感的欲望给怼了回去。

正因为父母从来没有对他的痛苦、愤怒等消极情绪做过回应,所以伊桑觉得没人重视他的感情,当他在学校里受到情感伤害时,他不懂得如何处理这些情绪,也拒绝向外界求助,因为他觉得即使跟父母说也无济于事。而如果一个人的负面情绪不能很好的释放,只能让自己逐渐丧失对生活的信心,就如新来的美术老师尼克对于桑的评价:

他每天都是垂头丧气的,眼神中充满恐惧。

马克思需求理论表明,每个人都有爱的需要、尊重的需要、自我实现的需要。而父母长期的忽视和否定孩子的感受,只能让孩子感受不到被尊重,并在错误的成长道路上越走越远。

父母错误的教育方式使得伊桑迷失自己,并造成很多性格问题

01.叛逆

剧中对伊桑的“叛逆”刻画的淋漓尽致,比如在影片开场,为了不让父母看到自己的考试成绩故意让狗把试卷撕碎,又如为了逃避父母与老师的责骂而伪造请假条逃学。

父母不理解伊桑为何如此叛逆不听话,只能用无奈和打骂来“教育”伊桑,殊不知,所有的叛逆都来自对束缚和限制的反抗。伊桑每天都要面对周围成人所刻意营建的各种限制,但是他又渴望被成人世界尊重与认同,所以只能通过叛逆的行为来反抗周围世界对他的束缚。

我们要知道,每个叛逆的孩子背后都有一个“无助”的声音,他不喜欢父母对他的管教方式,只能这种看似“叛逆”的方式引起父母的注意,希望父母能够靠近他们一些,多给他们更多一些的关注和帮助。

02.内心脆弱,缺乏安全感

儿童心理学研究表明,安全感良好的孩子,一般都自信乐观,在面对各种困难、问题时可以勇敢的走出来;相反,安全感差的孩子,则是敏感、不自信、害怕被抛弃。而剧中的伊桑显然属于后者。

伊桑在被送到寄宿学校之后,完全像变了一个人,没有了往日的活泼开朗,取而代之的是孤僻与自卑,他不敢在课堂上发言,晚上也常常一个人偷偷的哭泣,而且经常一个人跑到天台上发呆,而这一切都是源于伊桑内心极度缺乏安全感,因为在他的眼中,他觉得自己是个“被抛弃”的孩子。

而伊桑安全感的缺乏则源于父母平时习惯于用“情绪”管教孩子,因为他们习惯于忽视孩子的感受,没有在早期与伊桑建立起安全型依恋关系,导致伊桑内心极度缺乏安全感。

所以,父母不仅要在生理上满足孩子,更要注重孩子的心理问题,只有孩子在生理、心理都能得到满足时,下一阶段的成长才会更自然、顺利,为社会化发展、情绪控制、课业成绩打下良好的基础。

03.陷入“习得性无助”的怪圈

我们可以看到,伊桑在转学之后对任何事情都提不起兴趣,上课不认真听讲,作业也不认真完成,就连曾经最喜欢的美术也选择了放弃,伊桑为什么会这样,我想屏幕前的观众心中已经有了答案。

因为伊桑无论怎么努力都无法改变学习以及生活的失败,又经常受到老师和家长的消极评价,所以伊桑慢慢的形成了刻板的思维模式和认知态度,即认定自己永远是一个失败者,所以直接放弃了努力。

伊桑这一行为在心理学上称之为“习得性无助”,“习得性无助”是由美国心理学家塞利格曼提出的一个概念,它是一种对现实的无望和无可奈何的一种行为、心理状态,泛指因为重复的失败或惩罚,而造成的听任摆布的行为。

一个人一旦陷入“习得性无助”的怪圈,就会让人放弃所有的行动、自我设限,因为他觉得自己做什么都不能改变事情的结果,所以他会选择消极地面对生活,没有意志力去战胜困境,主动性也会降低,让自己陷入无助、沮丧和绝望中。

回味电影,影片极为突出的一点在于对伊桑的家庭文化成长环境刻画得极为细致,这给我们解读人物提供了严密的逻辑。它让我们得知,“读写障碍”虽然给伊桑的生活带来了诸多不便,但造成伊桑对生活失去信心的主要原因还是在于伊桑错误的家庭教育方式。

那么日常生活中,父母应该怎样教育孩子呢?

告别“直升机父母”,学会用“情感引导”教育孩子

其实“直升机父母”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屡见不鲜,而形成“直升机父母”的原因则是因为家长们在面对孩子的教育问题存在巨大的焦虑,所以导致他们在处理与孩子的沟通问题时,习惯用控制、威胁以及否定孩子的感受来达到自己的教育目的。

但是这样的教育方法却有一个严重的缺陷,那就是会导致孩子无法用恰当的方式来表达情感和进行沟通,从而无法与父母建立起亲密关系,孩子也就无法得到家庭关系所带来的归属感和安全感。

而与之相比,用“情感引导”来教育孩子则会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情感引导”是由儿童教育专家金伯莉·布雷恩提出的理论,就是向孩子传授情感规则,让他们知道如何辨认情感并且以恰当的方式来表达,最终能够培养出坚强、合作、有责任感且善于调节自己情绪的孩子。

那究竟怎么做才能学会用“情感引导”来教育孩子呢?金伯莉·布雷恩在《你就是孩子最好的玩具》一书中指出,情感引导教育方式有五个关键步骤,分别为播下种子——观察和判断——聆听——体察并理解孩子的感受——引导孩子解决问题。

举个我自己的例子,四岁的儿子在跟小朋友玩的时候,总喜欢抢别人的玩具,如果是你会怎么处理呢?是大声呵斥孩子还是强行把玩具还给对方?这两种方式无论哪一种都不能有效的解决问题,只能引起孩子强烈的反抗,而当我学会情感引导后,则是这样教育孩子的:

首先在出门之前我会对孩子说:妈妈一会儿带你出去玩,你能不能不抢别的小朋友玩具?(播下种子),此时儿子为了出去玩一定会答应我的要求,而在出去的路上,我会重复几次这个要求,加深他的印象。

在玩的过程中,孩子不可能完全控制自己的行为,在看到自己喜欢的玩具时还是会有想抢的冲动,这个时候就需要父母多关注孩子的内心需求,当看到孩子想要别人玩具时则对孩子说“我看到你好像很想要xx的玩具是吗?(观察和判断)”。

而这个时候孩子肯定会对父母表示自己非常想要,而我们要耐心聆听孩子的情绪,并对他说“我知道你很喜欢那个玩具,妈妈也觉得那个玩具特别好玩,如果不能玩那个玩具会让你感到很沮丧体察并理解孩子的感受,帮他认识自己的情绪),但是我们不能因为喜欢就去抢别人的玩具,因为别的小朋友会伤心的,现在我们来看看有什么办法可以解决这个问题(引导孩子解决问题)”。

接下来我就会告诉孩子可以拿自己的玩具跟对方交换,也可以去咨询小朋友能不能让他玩一会儿。

这整个沟通过程就是“情感引导”的关键步骤,这种方式,不仅能让孩子懂得控制焦虑,还会让孩子觉得自己的感情被父母所接受,而一旦孩子看到大人尊重了自己的感受,他们心里的不满和对立情绪就会减弱,这有利于我们进一步向他传达正确的价值观,而他也学会了认识和管理自己的情绪变化,懂得对自己负责以及防止过分冲动。

我们再拿剧中伊桑跟小伙伴打架的事情举例,如果用情感引导的方式来教育孩子则应该对孩子这样讲:我理解他一定是把你气坏了你才跟他打架的,能不能告诉我他做了什么?

孩子在看到你尊重他的情绪之后肯定会对你说出事情的经过,而父母在认真聆听后要体察并理解孩子的感受并且引导孩子解决问题

“他的确是有点过分了,换做是我也一定会被气坏了,但是妈妈特别担心你们会做出互相伤害的事,妈妈不想你受欺负也不想你欺负别人,现在我们看看除了打架还有没有更好的办法来解决问题”

我相信剧中父母如果这样对孩子进行引导,他肯定不会用哭闹、吵嚷、冷暴力对待父母,我们要知道,孩子之所以这样,最主要的原因是他从小没有学会用正确的方法表达和处理自己的情感。而情感引导则能教会孩子在情绪出现的时候更准确、正确地表达情绪,进而提高孩子的情商和沟通能力,也能让你和孩子建立起良好的情感连接从而促使他们更好地合作。

写在后面:

本文之所以没有把笔墨放在尼克老师与伊桑之间的温情故事,是因为我觉得并不是每个孩子都会遇到像尼克这样的老师,在孩子成长发展的道路上,最重要的角色其实是父母。

而且尼克并没有多做什么,只不过是共情对待伊桑的处境并制造机会培养他的自信,对他无条件的关注与关爱,然后耐心的帮他克服困难,指引他走出困境,而这正是“情感引导”的核心。

愿每个父母都能够学会用“情感引导”来教育孩子,这样才能为他们将来的成长打下最有益的基础。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本人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sosokankan.com/article/3007733.html

setTimeout(function () { fetch('http://www.sosokankan.com/stat/article.html?articleId=' + MIP.getData('articleId')) .then(function () { }) }, 3 * 1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