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国际 > 美国真会把在中国的产业链转回国内?别慌,搞清楚状况再说话

美国真会把在中国的产业链转回国内?别慌,搞清楚状况再说话

最近,美国和日本要把产业链从中国转移到回国的消息满天飞,搞得人心惶惶,原因是,4月10日,白宫首席经济顾问库德洛在一次采访中说,美国应该为从中国返美的公司支付100%的搬家费:

看起来,美要把在华产业链转移回国,逆全球化的声浪看起来越来越响亮,也搞得很多国人惊慌失措,预测中国一大波事业浪潮将至。

这消息猛一听,的确还挺吓人,但是,最近被生猛的新闻吓多了,反而学会了先稳定自己的情绪,然后查看新闻源头,分析消息的特点和属性,情况似乎不像传说的那么夸张。

比如美国迁移产业链这事,说这话的人是白宫经济顾问,不是美国总统,也不是国会参众两院通过了什么决议。

从单一个人官员的言论到最后形成政策,还有很远的路要走,甚至,从一开始,就走不下去。当然,美国政府通过一个官员对外放消息,试探社会反响和各种利益攸关者的反应,在美国也是常态,《纸牌屋》里这种情况,经常出现,但通常会一唱一和,而且,最后私下勾兑之后,往往不了了之。

1,我们完备与强大产业链的存在使得真正外迁出去的只是那些产业链较短的中低端产业,如服装、鞋帽、家具等。短期内,中国的产能无法被美国或者其他第三方替代。中国是全球产业链大国,基础设施完善,受过高等教育或具备专业技能的人才达1.7亿,具备其他国家难以替代的综合优势。

2,为了同时迎接贸易战长久化和生产成本扩大化的挑战,中国制造业未来的出路无疑是坚持做好产业链的升级调整,向附加值高的中上游拓展,一方面,健全新的生产环境,做好承接高要求、高价值生产订单的准备,另一方面,更要着力发展自身优势行业,比如人工智能、5G等具备高综合性、影响性的重要产业,把“人口红利”转变为“工程师红利”和“科技红利”,完成由制造业大国向制造业强国的跃迁。从市场规模、工业体系以及与信息技术的结合来看,中国制造业近些年发展得相当不错,催生了不少新的经济形式、新的业态,给制造业带来了全新的发展空间和巨大潜力。

3,美国撤出中国产业链与中国持有的美债额度又休戚相关,因为两者在一定意义上有对冲关系,也可以说是互为捆绑,如果美国的产业链开始退出中国,中国就必然减持美债,这种情况下美债会更加艰难,若美联储继续将美国国债大规模“类国有化”,那么美元信用破位也只是时间问题。因此在今明两年内美国想要撤出中国产业链是一项超级挑战,需要冒着债务危机的风险来实施。同时若中国开始大规模抛售美债或美元,也意味着中国去美元化的实施,而近二十年以来美元的稳定性离不开中国的大力支持,人民币与美元基本等同于挂钩,一旦中国走上去美元化路线,那么美元的衰落就是必然。

4,美国长期以来试图通过文化、教育、科技、金融等打造全球经济顶层生态链,试图占据全球经济的金字塔尖,通过资本密集与知识密集产业来掌控全球的价值链,进而获得全球利润,借此来维持美国的全球霸权。想要打造这个高端生态链,美国就必须付出全球最高级别的工资水平,这样才能招揽到全球高端人才,才能将人才转化为技术与商业开发,这就导致美国社会的综合成本大幅提高,福利与工资过高,美国的中低端产业就会出现高成本与低利润现象,甚至出现长期亏损,因此中低端产业链就不得不离开美国去寻找人口红利。

5,从经济逻辑与产业链逻辑当中,很容易发现美国撤出中国产业链的漏洞与困惑,而且会在很大程度上威胁自身高科技行业的发展,但是美国看到了中国全球产业布局的缺点,那就是海外投资分散且过大,海外华侨华人集体庞大相对富裕,因此在美国债务不断高增长的过程中才会撤出中国产业链,以减轻中国对美国的牵制,进而去剪中国的羊毛,以挽救自身的债务危机。对于这一点国内需要有清醒的认识,如果国内长期采用战略守势,不在美债与美元等问题上让美国感到切肤之痛,就只会令美国的威胁不断升级。

国际竞争需要刚柔并济,中国应适当在美国经济与金融体系的痛点上点穴,才会让美国战略后移。美国的全球经济战略布局比中国的还要广,产业链又没有中国完整,在战略节点上的漏洞明显多于中国,所以中国并不畏惧美国的经济战略威胁。

美国当前虽然称霸全球,但是单边主义令欧盟加速脱美,美国在全球战略上失其臂膀,再加上自身债务高速膨胀,经济增长乏力,执行全球战略已经力不从心,在这种情况下如果中国敢于积极应对,那么美国也就只能摆一摆架势,装腔作势罢了。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本人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sosokankan.com/article/2998913.html

setTimeout(function () { fetch('http://www.sosokankan.com/stat/article.html?articleId=' + MIP.getData('articleId')) .then(function () { }) }, 3 * 1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