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汉末年,群雄并起,势必要将这天下捣得天翻地覆。不过,乱世出英雄,这一时期涌现出了许多名将以及谋士。提起蜀国赵云,相信各位都很崇拜,可谓是“智勇双全”,英勇不已。
赵云武功虽高,历史上名望也很高。奈何,他的官职却始终上不去,一辈子都处在一个“不高不低”的位置,让人感到惋惜。为什么,赵云如此英勇,且如此忠心,却得不到刘备的器重?
在一些小说之中,作者把赵云吹捧得很高,还将其列入“五虎上将”之中,让人产生他地位很高的错觉。其实,在正史里,赵云的地位和处境很“尴尬”,比不上关张等人就不说了,连魏延和马岱等人的官职都要高于他。
公元219年,刘备给各将领封官,像张飞关羽等人被封予“四方将军”,就连魏延也后来居上的被封为“汉中太守”。赵云同样也有大功,可是却仅被封为“翊军将军”,说实话,这个称呼于赵云的能力完全不匹配,只能算一个敷衍得到封赏。
此外,从《上刘备为汉中王表》中也能看出赵云在刘备阵营中的地位。排在首位的是马超,像诸葛亮、关羽张飞排位都很靠前,而赵云的排名却惨不忍睹,排在很后面,连刚刚归附的李严都比不上。
就连刘禅继位之后,分封已逝去的将军时也将赵云给漏掉了。相信刘禅并不是有意,而是真的给忘了。一年之后,刘禅才回想起来赵云,他可是刘禅的救命恩人。所以,这时刘禅才赶紧追封他为“顺平侯”。为什么赵云如此不被重视呢?
赵云跟随刘备这些年,南征北战,立下了不少战功。然而,刘备却故意疏忽这位大将。或许,这与赵云的自身性格有关。此话怎讲?这还得从一场战役说起。
公元219年,刘备顺利入蜀。当时,刘备想犒劳士兵,给那些立了功劳的士兵分封田地。他这么做无非两个目的。其一就是“笼络人心”,让这些兵士继续为他效力。其二就是为了“凑一些军费”。这个想法可谓一举两得,不过却被赵云给搞坏了。
对于刘备的想法,赵云不是很赞同,“匈奴未灭,何以为家”。赵云借用霍去病的话,表明自己的心志,天下未定,又怎敢躬耕?这是赵云的心里话,表现出了他的壮志。但是此时刘备并不需要。
不过,刘备素来以仁义之称,也不好反驳赵云的话,只得听从了他的建议。不过,这笔账刘备记在了心理,从此时开始就不怎么喜欢赵云了。
赵云性情耿直,不知道揣摩别人的心思,所以他自然不知道刘备在想什么,而是心直口快地把自己的想法给表达出来。本来,刘备想通过这次计划筹备一些军需,而赵云的谏言不但让刘备颜面无光,如意算盘也落了空。
最终,刘备只得听从了刘巴的建议,大肆发行“直五百”钱币,发行量过大,钱币自然贬值,刘备则从中获利。刘备虽获利,但是民众却不愿意了。只能说,这是一个馊主意。
一个人如果太过耿直,不会在官场上“拐弯抹角”,虽然是好官,但是却很难升为“大官”。赵云因性情耿直阻碍仕途不是一次两次,而是很多次。例如,公元221年,刘备想要夺回荆州,准备出动大军讨伐东吴。当时,表示反对的仅有两人,其中一位就是赵云。
刘备心意已决,又怎会听从?所以,刘备对赵云只是恼怒。提出反对的另一人秦宓被关进大牢,赵云稍微好一些,只是奉命留守江州,这次出征没有他的份了。就这样,赵云又一次失去升官的机会。
赵云的一生中,无数次地与升官失之交臂。究其原因,还是其性格耿直,心直口快,不懂揣摩主公的心思。
虽然赵云没有做错,但是却不讨主公喜欢。得不到主公喜欢,就算再勇猛,又有什么用呢?各位,你们认为呢?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本人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sosokankan.com/article/299505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