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丨姜妈(文章原创,版权本人所有,欢迎妈妈们转发分享)
《逆商》中,作者提到了生活中的三种人,其中一种被称为放弃者,他们是属于对生活失去追求,只想停留在舒适的地方,也就是“舒适圈”中生活。
很多的孩子小的时候,其实都是比较大胆的,敢于去尝试新东西,但是很多保护欲过强的父母,他们总是把孩子看得太紧,让他一直停留在“舒适圈”中。
5岁多一点的小吴,是个特别爱撒娇的男孩子,平常在家的时候,他的母亲特别的疼爱他,觉得孩子这么小不用特意去让他做什么事情。所以孩子在家的时候,他的母亲一手包办了他的所有事情。
不仅如此,后来孩子上学后,遇到点不开心的事情,他的母亲还会帮着孩子向老师撒谎请假,让孩子在家里休息。导致了孩子的受挫能力特别的弱,面对困难从来都是找父母,自己没有能力去解决。
就这样,高考的时候因为太紧张,小吴还差点就放弃了高考。成绩出来的时候,小吴的并不理想,就这样他就不想上大学,天天就是在家里休息,每天睡到自然醒,整个人都特别的颓废,一直躲在自己的舒适圈里,不肯再往外试探一步。
“舒适圈”对于孩子有什么危害?
1、导致孩子的思想受到限制
舒适圈就像是羊圈一样,把孩子圈养在一个小圈里面,孩子不需要想太多的事情。遇到困难了,就把自己保护起来,躲在舒适圈内,他的思想会因此受到限制,这不仅会影响到孩子的一个学习能力,还会让孩子在想事情的时候,容易想得比较简单。
而且喜欢躲在“舒适圈”内的孩子,容易形成固定型思维,就是觉得自己现在是怎样的一个人,那就是怎样的一个人,不会再发生改变。
2、孩子的受挫能力特别弱
习惯躲在舒适圈的孩子,他们的受挫能力会特别的弱,遇到点事情就会想着要退缩,情绪的波动也会特别的大。可能一点事就会让孩子特别的沮丧,一连好几天都没有办法恢复过来。
孩子走出“舒适圈”重要吗?
孩子在舒适圈里呆久了,他就会习惯这种安逸、舒适的环境。在舒适圈中,孩子不用考虑太多的事情,每天都是过得非常的舒服。
孩子对舒适圈外面的世界一无所知,这种生活其实是“虚假”的,是父母构建给孩子的一个“乐园”,如果有一天父母没有能力保护孩子了,孩子需要面对“舒适圈”外面的世界时,他根本没有提前做准备,很容易就会因为一点事情就大受打击,没有办法站起来。
只有大胆的走出舒适圈,去适当的受挫,面对困难,想办法去解决,那么孩子才能够变得强大,更能够掌控自己的生活。
家长“三部曲”,让孩子走出“舒适圈”
1、不帮助孩子解决问题,而是引导孩子解决问题
孩子遇到困难了,父母应该怎么办?有的父母是只要孩子遇到事情了,他就会帮孩子去解决。在《如何培养孩子的社会能力》中,作者强调了父母不应该去帮着孩子解决问题,而是要引导孩子解决问题。
在书中,作者就提到了一个方法,就是询问。孩子遇到困难不知道怎么解决,那么父母就可以尝试用询问的方式引导孩子去解决。比如问孩子怎么不开心了,遇到什么困难了,你有想过有什么方法去解决吗?
一步一步的深入,调动孩子的思维,让孩子自己去想出解决的办法,而不是孩子说在学校和别人发生冲突了,父母就说那行明天告诉你们老师。
2、引导孩子学会分解困难
有的困难它是比较小的,可能孩子花一点时间就能够解决了,但是有的困难是比较大的,会让孩子感到很难受。
比如孩子的数学成绩本来就不是很好,现在要面临中考了,在巨大的压力面前孩子可能就会出现退缩的行为。
这时父母可以引导孩子去分解困难,数学成绩想要提高,那么可以按照时间来分解,这段时间可能以恶补知识点为主,第二阶段就是以做练习题为主,一个阶段一个阶段的来提高自己的数学成绩。
3、以身作则
当父母告诉孩子要激流勇进,不做退缩者的时候,父母就要做好榜样。比如在家的时候,孩子做作业了,父母也要把电视关掉,陪着孩子一起学习,一起进步。
通过这三部曲,由浅入深,一步步的让孩子走出舒适圈,拥抱困难,在挫折中不断的成长。
育儿问题姜妈教,家庭教育要学好,孩子健康身体棒,我是@姜妈育儿记,帮你解决育儿小麻烦。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本人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sosokankan.com/article/298081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