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丨张宝红聊育儿(文章原创 ,版权归本人所有,欢迎妈妈们转发分享)
导语
前不久,知乎有个话题:孩子不喜欢和大人交流,天天沉默不语怎么办?俗话说,会哭闹的孩子有糖吃,但是大人们似乎对安静、懂事的孩子比较喜欢。
可是,当孩子真的变得沉默、安静的时候,你还会开心吗?当孩子变得沉默,对你的批评、夸奖都毫不在乎,越来越疏远你们,你们的亲子互动基本为零的时候,你还会因为孩子的安静、不哭不闹而沾沾自喜吗?
亲子零沟通和零互动,或许跟你的教育方式有问题,所以无形中让孩子成了“被动沉默者”。
案例分析
前不久,发现姐姐家的孩子,不再像以前那么爱笑、活泼开朗,反而变得很沉默、孤僻,当你和他说话的时候,他做出的回应也很少,有时候也就只摇头和点头。
你的孩子是否也有这样的变化?一个顽皮好动的调皮鬼变成了沉默不语的“乖孩子”,是什么让孩子的性格发生如此大的变化?背后的原因值得每位家长反思。
一、什么是缄默效应
没有人想做哑巴,每个人都想要时刻表达自己的想法和需求,尤其是小孩子,他们的天性就是活泼好动、调皮。
可是,如果父母在育儿的过程中犯了错误,采取不合适的教育教导方式,那么只会让你的孩子变得越来越沉默,因为他们可能触碰到了“缄默效应”。
所谓的“缄默效应”,就是指个体出于自我保护的本能,在一些比较威严的人面前屈服,保持沉默不语。
就算是开口说话,他们也挑那些对方喜欢听得话说,变得喜欢讨好他人。“缄默效应”下的个体,虽然选择了不说话、沉默,但是心中却充满不满,因此,这种缄默只是他们表达不满和反抗情绪的一种表现方式。
二、父母的四种做法容易让孩子缄默
事出必有因,生性活泼的孩子不会无缘无故变得沉默,被动沉默的孩子,或许和父母的这四种行为有关系。
1.父母不经常陪伴孩子,经常让孩子独自一人
每个孩子都喜欢粘着自己的爸爸妈妈,也特别希望自己的爸爸妈妈可以多陪伴他们。然而,事与愿违,父母由于工作或者其他原因,孩子经常是自己一个人在家。由于缺少父母的陪伴,孩子们会感觉不到安全感和幸福感,他们慢慢地就会变得沉默。
2.父母经常批评孩子,打击孩子
孩子都会做错事情,如果你对孩子的错误斤斤计较,天天批评孩子“你怎么又做错了,你能不能长点记性”,或者打击孩子“你怎么这么笨,没见过你这么笨的人,你能不能多和别人学习学习”。
对于这些批评和指责,孩子刚开始或许会跟你顶嘴、解释原因,但是,久而久之,他们对你的批评就会变得麻木,不管你怎么指责他们,他们都会选择沉默。
3.父母经常失信
有言道:“言必行,行必果,果必信。”自己许下的承诺,就要努力做到,不能够言而无信。然而在生活中,父母经常会对孩子言而无信,比如说,父母答应孩子考了多少分,就带他出去玩,可是当孩子真的做到的时候,父母却反悔了。
这种失信于孩子的行为,会破坏孩子对你的信任感,久而久之,孩子就会不愿意搭理你们,因为在他们心里,你们都是骗子。
4.父母互动过于亲密,忽视了孩子的感受
孩子的占有欲是很强的,当父亲经常霸占着母亲的时候,孩子就会有一种“失宠”的感觉,但是迫于父亲和母亲的威严,他们只能沉默。父母如果长时间忽略孩子,只在乎对方,那么就会让孩子变得越来越缄默。
三、正确交流对孩子的影响
每个人都需要和他人交流,因为交流的过程,也是一种学习和自我提高的过程。对于孩子来说,父母和孩子之间的正确交流有助于孩子语言能力的发展和提高。
再者,父母和孩子的交流,有助于孩子大脑的开发,思维能力的锻炼,因为在交流和沟通的过程中,孩子会思考该怎么回答你的问题,无形中大脑的发育程度和思维能力都会得到提高。
四、亲子交流应该做到以下几点
1.父母要足够耐心,不要太过于急躁
有的父母性格比较冲动,尤其是在面对孩子的时候,更加没有耐心,三两句话说不到一块的时候,就开始想打孩子,这样只会让孩子更加惧怕你,疏远你。正确的做法是,父母要给孩子足够多的耐心,认真地和孩子交流
2.转换立场,换位思考
很多时候,父母都是在以大人的标准和要求来管教自己的孩子,这样不仅不会取得想要的效果,反而会让孩子更加反感和厌恶和你们沟通。因此,父母要转换自己思考问题的角度,多站在孩子的立场,为他们着想一点。
3.主动沟通,打开孩子的心扉
当你发现孩子有沉默、疏远你们的苗头时,父母们就要主动出击,主动和孩子进行一场谈话。在谈话过程中,父母要给孩子足够的尊重,等她把自己的想法全部表达出来的时候,父母才说话,并且表明态度:自己认识到了错误,会改正。如果是孩子的问题,你要给孩子的是建议,而不是批评。
总结
教育孩子的时候,请不要太过于严厉,这样只会让你的孩子害怕你,疏远你。有效的亲子沟通,会让你和孩子都受益,因此,选择正确的交流方式,与孩子一起成长。
育儿问题找宝红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本人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sosokankan.com/article/297827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