处暑是农历二十四节气之中的第14个节气,秋季的第二个节气,时间点为公历8月23日前后。处暑既不同于小暑、大暑、也不同于小寒、大寒节气,它是代表气温由炎热向寒冷过渡的节气。
在东汉的《四民月令》中有“处暑中,向秋节,浣故制新”的说法,也即是说过了处暑就到了秋天了,需要准备换季的衣服了,而每当冷空气影响我国时,若空气干燥,往往会带来刮风天气,若大气中有暖湿气流输送,往往形成一场秋雨。每每雨过之后,人们会感到较明显的降温,故有:“一场秋雨一场寒”之说。要注意的是,此时气温下降明显,雨后艳阳当空,或许白天还会有些暑热的感觉,但早晚的温度下降已经很明显了,昼夜温差加大,人们往往不能对夏秋之交的冷热变化很适应,容易引发呼吸道、肠胃炎、感冒等疾病,尤其是对老人和孩子更是如此。
二十四节气,不单单是气候的变化规律,还在指导着中医的临床诊疗以及养生保健。如何抓住一年当中的养生黄金期,又规避秋季潜藏的健康危机呢?让我们跟随程凯老师一起探索二十四节气养生的秘密。
从年初到年尾,跟随二十四个节气的轮转,程凯老师帮您规划了一整年的养生计划,实时为您及您家人的健康保驾护航。二十四节气养生课——处暑养生提纲
处暑物候
处暑节气对人体的影响
处暑节气养生原则
处暑节气经络养生
一天只需1块钱的科学养生方法
如果不说,谁能相信这是真的!
更为关键的是
程凯老师的二十四节气养生课
不但简单易学
效果还出乎意料的好
一人学会,还能成为全家的“保健医生”
处暑习俗
四季变迁,春夏秋冬轮转,处暑时节,夏逝而秋已然至,萧条之景难免引起很多人对往事,对先人的怀念,并将其寄托于生活当中的习俗活动中。所以处暑节气前后民间有很多习俗,多与祭祖及迎秋有关。那么,此时全国各地都有哪些民俗活动呢?
❖采菱、植菱
自古以来,采菱唱咏的风气很盛,文人墨客将其写入诗词歌赋,也十分普遍。
菱大致可分为家菱和野菱两种。种在坡塘中的,为家菱,叶子和果实都大;自然生长于湖中的,是野菱,叶子和果实都小,角尖直,刺人。新鲜的葵角性甘凉,煮熟者性甘平,能清暑泻热,解毒滋补,可以补五脏,除百病,且可轻身,所谓轻身,就是有减肥健美作用,《本草纲目》中说:“菱角能补脾胃,强股膝,健力益气”老年人常食有益。
处暑时节,虽说暑气始消,但是南方部分地区依旧高温酷暑难耐,下面教大家一道清凉饮品——红菱汁:取新鲜红菱1000克,白糖适量。红菱去壳,捣烂,绞取自然汁,放置一夜,再入白糖少许,隔水炖略温,即可饮用。饮用红菱汁,可清暑解热,除烦止渴。
❖祭祖迎秋
处暑前后民间会有庆赞中元的民俗活动,俗称“七月半”或“中元节”。人们用酒肉、糖饼、水果、全猪、全羊等祭品来举行祭祀活动,更隆重的还要请来僧人、道士诵经作法超度亡魂以慰藉在人间游荡的诸多鬼魂,并祈求先人保佑家人平安顺利。
此外,处暑之后,秋意渐浓,正是人们畅游郊野迎秋赏景的好时节,去感受秋天带来的无限惬意。处暑过,暑气止,就连天上的那些云彩也显得疏散而自如,而不像夏天大暑之时浓云成块。民间向来就有“七月八月看巧云”之说,其间就有“出游迎秋”之意。
❖吃处暑鸭
民间有处暑吃鸭子的传统,鸭子的做法也五花八门,有白切鸭、柠檬鸭、烤鸭、荷叶鸭、核桃鸭等。
民间认为鸭子是“补虚劳之圣药”,处暑时节为什么吃鸭子?其中有一定的科学道理呢。
第一,在处暑节气到来后,有的地方也会出现“秋老虎”的短暂高温天气,许多人会疑惑为什么在这时会感觉整天口干舌燥,喝水也不管用?这是由于秋燥引起的,中医认为燥为秋季的主气。
鸭肉性凉味甘,有滋阴补虚、清热生津、润肺健脾的功效,能够较好的防治秋燥,是非常适合处暑之际的润燥食物。第二,处暑的到来,表示炎热的夏天向秋天过渡,从这一天以后,我国大部分地区温差增大、昼暖夜凉,在这种天气下免疫力低的人群如老人、小孩、妇女等很容易着凉感冒、咳嗽。而鸭肉的营养价值很高,含有丰富的蛋白质、维生素B族、维生素A以及钾、铁、铜、锌等多种营养成分,能够滋阴养血、补益身体、增强免疫力,提高抗病能力,适合在气候变化的处暑时节吃。
《本草纲目》记载:鸭肉“主大补虚劳,最消毒热,利小便,除水肿,消胀满,利脏腑,退疮肿,定惊痫。”在中医看来,鸭子吃的食物多为水生物,故其肉性味甘、寒,入肺胃肾经,有滋补、养胃、补肾、止咳化痰等作用。不过要注意的是鸭肉寒凉,体寒的人不宜多吃。
感谢您的关注!您还想要了解哪方面的内容?欢迎在下方留言,或给我私信。如果本文对您有所帮助,欢迎转发、收藏!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本人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sosokankan.com/article/29689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