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小区里带孩子散步,并不是一件容易事。孩子的世界是一个极不稳定的因素,前一秒可能还是好朋友的设定,瞬间就变成了“背叛者”,这时候,划重点,这个时候考验的不是孩子,而是大人处理问题的能力。
我们总能看到孩子们在相互玩耍的过程中,原本是好好的,突然有一方就开始哭,而且怎么哄都哄不好。大人们在旁边想要试图干涉,可是越干涉,哭的就越厉害,最后,只能以一方强行把孩子拖走为结局。
孩子的行为很多时候都不是自带恶意,而是下意识的反应,纵然不妥,却没必要上纲上线的进行严肃教育。我看到很多家长如果自己的孩子把别人的孩子弄哭,不问青红皂白第一时间就要求自己的孩子向被哭方道歉。
也许是这些家长在潜意识里就认为,哭的一方就是是弱者。所以他们会说:你看,你把别人都弄哭了,你是不是应该去哄哄啊??
甚至还试图让孩子用同理心去感受,问孩子:如果别人把你弄哭了,怎么办?!
每次看到这种情况,我都特别心疼那个被教育的孩子,因为即便他一脸委屈,大人们也不会问到底怎么了。
其实孩子之间如果突然之间出现情绪失控,更多的时候,其实就是被拒绝了,心理不平衡。
简单举例,子墨想要跟子陌换一个玩具,子陌说:“不行,我不喜欢这个玩具。”
子墨开始受不了了,于是用哭的方式表达自己的不满,大人们赶紧跑过来说:子陌,你把玩具给子墨玩玩可以吗?我们要懂得分享。
子陌说:不行!我不喜欢那个玩具!
子墨看子陌态度坚决,觉得自己想要的玩具可能玩不到了,哭得更惨。
至于后面大人如何解决,那是大人们自己的事,无非是强行让孩子分享,或者直接带孩子离开是非之地,然后再进行教育。
让孩子学会“被拒绝”是学会“拒绝”的进阶教育
单看这段关系,被教育的,一定不是拒绝方,而是被拒绝方。
在这个社会上混,无论你年龄多大,人缘多好,被人拒绝,甚至在感情里面被人欺骗、背叛都在所难免。这种感觉别说孩子,就算是大人,也并不好受。
《东邪西毒》里有一句经典台词:“从小我就懂得保护自己,我知道要想不被人拒绝,最好的办法就是先拒绝别人。”酷是酷,可是没道理,除非想让孩子活成一座孤岛。
是不是我们总觉得孩子太容易受到伤害,所以希望他们在表达和沟通的时候,可以明确告知对方自己的想法。
比如我们总是希望孩子学会拒绝,尤其在自己感到不舒服的时候。不然因为自己不敢拒绝而受到伤害。
学会拒绝,当然没错,可学会“被拒绝”也是成长的重要品质。
如果一个孩子不能忍受被别人拒绝,对父母而言,也将是一个特别可怕的存在。
1、大哭
被拒绝之后,如果孩子只是哭,就算懂事了。
虽然方式不对,但哭也是一种示弱的行为,希望通过哭来达到自己的目的。
通常来说,对付孩子哭,每个家庭都有一套自己的方法, 所以究竟是制止孩子哭,还是让孩子把情绪发泄出来,这得见仁见智。
但家长应该在孩子哭的时候,立即把孩子带离现场,找个没人的地方进行教育,否则又会引出一连串的负面情绪,比如当众教育孩子,孩子不要面子吗?还有放任孩子当着另一个孩子的面哭,这种是极其让人厌烦的行为,难道你是用放任不管的方式,让孩子用哭声来达到自己的目的吗?
2、砸东西
这比哭就高一阶了。有的孩子如果出现被拒绝之后,除了哭之外,还有一个习惯就是破坏东西,要么就是家长在教育他的时候,砸自己家的东西,要么就是被人拒绝之后立刻产生,你不给我玩,那你也别想玩的心理。无论是哪一种,家长应该严厉制止。
因为不能因为自己的情绪,就去损坏别人的东西,这是边界模糊问题,如果不干涉,甚至为了哄孩子开心而纵容的话,那很有可能就会出现第三种。
3、伤害自己
为什么很多人建议让孩子冷静的时候,应该要选择在卧室?因为卧室里面相对比较安全,没有太多危险物品。
有些孩子脾气暴躁,要求得不到满足的时候,很容易出现伤害自己的现象。父母如果因为害怕,就满足孩子的话,那无疑也是给孩子错误的提示。随着年纪的增大,遇到挫折越来越多,总有一天得不到满足的时候,上社会新闻也不是没有可能。
大人在处理孩子矛盾的时候,首先应该采用的是平常心,不要被孩子的情绪影响,如果孩子一哭,你就受不了的话,孩子的受伤的情绪同样会加深。
这就和果孩子摔了一跤,你马上就去哄的时候,孩子往往会哭的更凶的道理一样。
所以想让孩子平常心,首先大人不要过度干涉,然后再谈引导。
我这种奇葩妈妈经常给孩子来点“黑暗手段”。
比如我会故意拿出新买的玩具,在孩子面前自娱自乐,为了让表演更加逼真,甚至故意发出哈哈哈哈的大笑。只要等孩子表达出自己想要玩的意愿,我就明确表示不可以,这是妈妈的玩具。
孩子一开始也会哭,可慢慢发现哭没有用,不哭的时候反而我会跟她一起玩的之后,再面对我的拒绝时,她已经可以坦然面对了。
不要担心因为父母的拒绝,孩子内心就会出现阴影,因为无论什么样的教育,都不可能告诉你面对孩子的需求,你应该百依百顺。就算你最亲近的人,也有拒绝你的权利。
其实父母这样的拒绝,又何尝不是教会孩子,面对别人的时候,也有拒绝别人的勇气呢?
我们的最终目的,就是要让孩子感受到安全和爱。
我又不是你爸妈,为什么要惯着你?
人生路上,一定会遇到各种各样的拒绝,但其实有很多成人都忍受不了别人拒绝自己的。直白点说,就是:我惯着你了?
成人社会这种现象不要太多,不成熟的年轻人以及不懂事的老人都是高发群体。他们被人拒绝之后,会产生强烈的挫败感,嫉恨感。
比如新闻里经常出现因感情受伤而去伤害自己的年轻人们;
那些在公共场合大吵大闹,倚老卖老的老年人。
一旦遭遇拒绝,要么垂头丧气一蹶不振,觉得是别人看不起自己
我认识的一个同事,因为找别人借钱,别人拒绝了,于是就觉得是因为别人不想借给她,发誓再也不跟这个人来往,以后这个人如果有什么需要帮忙的地方,自己也不可能帮忙。
看吧,这就是因为被拒绝而生出的嫉恨,你敢和这样的人做朋友吗?别说朋友了,亲人恐怕与其相处都会是一种负担。
人与人之间,变数太多,很多时候不由得你掌控。
大概初中的时候,我有一个朋友,因为彼此是邻居,所以无论是上学还是放学,我们都是结伴同行。
有一天,放学之后,我在教室门口像往常一样等她,可别人告诉我早就走了。
虽然我没放在心上,可一连好几天,我们都没有再一同上下学,即便是在路上遇见,她看到我也跟陌生人一样。
我还难受了挺长时间,中间也问过她为什么这样,可她的回答就是:你做过什么你不知道吗?
我还真不知道自己究竟做错了什么,可如果非得这样的话,那我只能接受。
几个星期之后,我妈才告诉我,原来因为她妈妈想要让她学习更努力一点,竟然以我的名义,在自己家门口贴了一张纸条来刺激她,具体什么内容我不知道,但肯定是伤害到她的内容。
后来,我把这个事情告诉她,她回家确认之后,向我道歉。
可是我们两个再也没有一起上下学了。
说这个故事,其实就是想说,别人突然的“背叛”你的原因,你也许根本就不会知道,但是我们能做的是,坦然接受别人的离开。
当然,我的方式肯定也有问题,因为当友情面临危机的时候,还是应该第一时间争取解决,而不是像我这样只是草率的去问她究竟为什么。
其实,在孩子年幼时,体验一下被人拒绝,也不见得就是一件坏事,父母只要擅于用巧妙的方式去引导孩子,孩子自然也会用平常心对待。
那些遭遇感情挫折就想不开,想法和处理人际关系上,容易钻牛角尖的人,正是缺少了内心的坚强和豁达。
努力争取,如果不行,那就平常心面对。
友情和爱情皆是如此,
我是SayNo妮,一个90后职场妈妈。
我相信育儿之路,没有参考答案。
不过,那又如何?毕竟孩子比我们想的还要优秀。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本人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sosokankan.com/article/2962927.html